邱群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性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通过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通道,对激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功能,与思政课程一起,构建全课程的育人格局至关重要。
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活动,是由国家授权或接受委托的专职机构和人员,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等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和监督,因此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审计课程教学为载体,以货币资金审计章节为例探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认知、诚信品格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审计课程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高阶综合技能培养课程,目的是为了检验前期会计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程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会计审查技能,其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会计专业能力、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应对财税问题、财经法纪以及经济效益等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求比较高。
课程按照审计的初步业务活动、计划、实施、完成四阶段设计教学任务,基于学生模拟的审计工作小组展开项目教学,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引领,从而提升学生的审计工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掌握风险导向型相关审计理论,并能够按照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收集审计证据,估计审计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重点,熟练运用审计方法对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循环进行审计,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完成全套财务报表审计工作,具体课程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审计课程教学模块(以审计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内容)
毋庸置疑,审计课程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都很高。但是一般的审计课程往往重在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上,强调审计的术,而忽视了德的培育。
“课程思政”则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强调立德才能树人,德育为先。将“课程思政”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红船精神、工匠精神等融入审计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融合,就可以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上双管齐下,实现审计课程的教学飞跃。
在审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寻找其与审计课程的契合内容,如表1中所述。
表1 课程相关思政元素挖掘
通过学习审计的发展史,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审计萌芽,引用大禹、孔子、管仲等的示例,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近现代的潘序伦、谢霖等人物案例,结合红船精神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心中的忠诚为民、百折不挠、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审计课程的学习中,审计不仅仅是审查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对其经营管理活动、财经法纪等也要发表意见,因此要将马克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全局观、联系观、发展观、认识论贯彻其中,要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动态发展地思考问题,不能孤立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偏概全,而应该将审计的点放到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中,甚至是大社会经济环境中去探究思考。
审计作为一项经济监督活动,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合规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计,涉及到的工作内容广度和深度都比较高,检查的资料、执行的审计程序众多,工作时间长且强度大,因此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具备专注执着、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脚踏实地、扎实苦干。
另外由于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还需要面对一些特殊情况,比如被审计单位不配合审计工作等,审计工作人员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心,要具备坚持信仰法律、崇尚法治、客观公正、忠于职守的审计精神,在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引入的案例符合国家政策、规划方针,并具有典型特点,进行讲解时与思政元素结合,审计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设计详见上页表2。
表2 审计课程思政元素与案例设计
根据审计课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结合教学目标,通过货币资金审计中部分内容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结合渗透的实施过程,具体如上页表3所示。
表3 资金审计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由于审计人员在财务工作岗位中的独特性,被称为“为人民服务的经济警察”。因此在讲授审计课程时,要想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审计人才,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审计精神及红船精神等的培养。
通过结合思政元素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看待和解决问题,实事求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