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兰
数学是一门极其抽象而又具有高度严密逻辑性的学科,被称作是“思维的体操”,它在提高人的逻辑思维、抽象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语言表达是人的数学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启蒙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培养和发展儿童数学语言的黄金时期。所以,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让他们把认知到的数学知识完整、有序地表达出来。下面谈谈自己从事一年级数学教学一年以来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些做法,望抛砖之举能起到引玉之功。
一、激发表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童言无忌,课堂上,他们乐于把自己的心里面知道的和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因此,老师要抓住这一优势,给学生搭建好交流和表达的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鼓励他们参与交流,发展学生表达与交流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数学交流与表达掌握知识,发展其思维和智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交流与表达的的欲望。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时多用:“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数这些物体,很好!” “这么难的问题,你都讲得这样准确!”等充满鼓励和诱导语气的教学语言,让课堂充满友爱、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思想上变得轻松,他们就愿意勇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注重教师引领和示范
对于刚入学不久的孩子,虽乐于积极表达,但语言的组织能力很弱,对数学知识的表達往往显得简单、零碎甚至杂乱,很难成为数学课堂上的语言。而数学语言表达必须准确、简洁而又严谨。因此,如果不加强对数学知识进行规范表达的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就得不到正常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有规范的教学语言,不能有丝毫的随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重复,不啰嗦,做学生的引领者和导师,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学会表达。课堂上,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常用的表达句式,鼓励学生清楚、完整地叙述题意,表明想法,逐步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
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教师要讲清进位加法的算理。如8+6这一加法算式应该这样计算:因为8+2=10,所以把6分成2和4,8+2=10,10+4=14,所以8+6=14。通过教师的简洁而又规范的讲解后,再写出几道20以内的加法算式,让学生边算边说清算理。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学生思维进程就会变得准确而又严谨。
三、动手动口相结合
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同时动手、动脑的活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的有效手段。数学知识相当抽象,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但他们乐于动手,尤其喜欢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多让学生动手去实践。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用简洁、准确、规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完整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达探究并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也达到了动脑、动手、动口“一体化”,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
如在教学《分类与整理》一课时,我通过生活中的分类现象让学生知道“分类”的概念后,让每个学生把印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气球的小卡片进行分类,并把分类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学生经历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把这些小卡片按气球颜色和形状进行了分类,并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学生有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的过程,轻松掌握了分类和整理的知识,数学思维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最优发展。
四、小组合作促发展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如果学生一次次的举手后仍然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那么以后的学习他们就会懒于思考,听别人的。然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又不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那么,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更能通过交流讨论相互促进,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特别是新知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需要用数学语言进行及时总结和内化。如教学100以内的数的组成,84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让学生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就能有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就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成效的,需要教师把对学生的训练贯穿于每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去下功夫,锤炼学生的数学语言,只要长期坚持,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