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河文化研究述评

2021-05-25 03:17李景文王佳琦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研究述评

李景文 王佳琦

关键词:黄河文化;研究述评;黄河文明

摘 要:自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以来,有关黄河文化的研究被推上新的高度。学界围绕黄河文化的界定与内涵、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黄河故事的创作与传播、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等内容进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分析了2019年9月至今有关黄河文化的研究成果,发现相关研究正以学理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学科领域与研究群体多元化、学科交叉融合现象日益凸显的态势向前发展,同时也呈现出具体研究较少、历史文献利用不足、多数文章体量不够、研究深度欠缺等特点。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4-0132-06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与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标识。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强调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他指出,要“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此后,关于黄河文化的讨论与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高潮,沿黄九省(区)社科院、高等院校、博物馆等单位不仅成立有黄河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研究基地、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等机构,创办黄河文化相关杂志,编制黄河文化保护弘扬传承规划,编纂《黄河文化百科全书》《黄河文化研究丛书》《中华诗典·黄河卷》《黄河文献丛书》《黄河生态环境文化丛书》,还组织了多次不同形式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研讨会、论坛等,极大地提升了黄河文化相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笔者仅就知网数据进行统计,自2019年9月至今有关黄河文化研究的论文就有270多篇,研究领域涵盖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阐释与传播、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等诸多方面。本研究将以此为基础,从黄河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黄河文化的遗产利用与保护、黄河故事的创作与传播、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四个方面,对近年来与黄河文化相关的成果进行评述,以期能够为后续黄河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黄河文化的界定及其内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提及黄河文化,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黄河文化以及黄河文化的内涵外延如何界定两个问题。由于黄河流域范围广阔、文化成果众多,学者们对于黄河文化的界定及其阐释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观点。

1.1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一切文明成果的总称

徐光春在《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一文中谈道:“黄河文化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间传说来看,主要形成于七八千年前的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先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独具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多样性、持续性、广泛性的大河流域文化,即黄河文化。”[2]李立新在《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认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等。”[3]张锟在《丰富和发展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一文中提出,黄河文化的范围和内涵是不断扩大增多的,在过去它已经创造性地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新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新时代黄河文化将被赋予更多的内涵价值[4]。朱伟利则在《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一文中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对黄河文化进行阐释,他认为广义上的黄河文化包括该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出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则集中于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5]。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对于黄河文化的内涵界定,学者们一致认为黄河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广泛、成果众多,涵盖社会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凡是由黄河流域人民创造出的成果,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均可以算作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内涵外延的明晰,无疑能够给后续研究工作提供积极指导作用。

1.2 黄河文化由沿黄九省(区)的地域文化共同造就

黄河漫长而宽阔,流经区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北方大地,其辐射的区域范围是巨大的。由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造就了这一流域不同的人文现象,黄河文化也可以被拆分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王乃岳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一文中认为,黄河文化是秦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的有机组成[6]。朱伟利也在《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一文中提出,黄河文化依照地域又可以被划分成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王卫星在《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一文中提出,黄河自西向东流经四川、青海、甘肃等九个省区,因此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性文化均可以看成黄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7]。而赵建吉则在《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一文中表达了不同观点,他按照社会文化关联、国家政策与黄河流域覆盖面积,将四川与内蒙古东部地区排除在外[8]。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除赵建吉的表述外,学界对于黄河文化的地域范围界定是一致的。黄河文化由沿黄九省(区)的各自地域性文化共同造就,以农耕文化为主,横向包括游牧文化与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赵建吉对黄河区域范围的划分缩小了黄河文化的外延,这样的划分显然不符合客观存在。既然黃河流经四川、内蒙古两地区,那么黄河文化、黄河环境治理就无理由将其排除在外,两地区形成的地域文化无疑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黄河文化以中原文化为核心

从空间角度看,黄河文化由众多地域性文化构成;从文化演进角度分析,黄河文化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在这些风格各异、内容众多的地域性文化中,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核心。

杜学霞在《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一文中提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文化的总称,中原文化既是黄河中下游河南段的文化,又是黄河文化的最高体现和集中代表[9]。崔学军认为,由于河南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因黄河水流冲击形成适宜农业发展的广阔平原,因此该地区在很早以前便出现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文明,黄河文化的实质是以中原(河南)文化为核心的黄河流域文化[10]。李庚香在《勇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历史责任》一文中认为,由于河南地区“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的缘故,从历史文化资源的角度展示了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11]。张新斌也在《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的构想与思路》一文中提出,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应在河洛交汇处,即河南境内进行选址[12]。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原地区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四千年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黄帝主盟中原、夏禹建都阳城、八大古都中原占据其四(郑州、安阳、洛阳、开封),同时还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中原地区不仅有农耕文化的重要展示,正如姚大中在《黄河文明之光》一文中所述:“中国最古农耕文化的仰韶文化,今日学术界的定说,系中国独自起源与独立创造”[13],更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因此中原地区要引领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勇于承担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保护黄河文明的大任,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

2 黄河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

2.1 黄河文化遗产的数量

黄河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分布于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根据万金红在《保护黄河水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的统计,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黄河流域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12.4万处,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16.2%,区域不可移动文物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9倍。黄河流域内的世界遗产有(含文化景观和双遗产)1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1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05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8,815处。国保单位分布密度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2.6倍[14]。唐金培则在《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高质量保护 切实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一文中提出,在全国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重点构建的6个片区中,有4个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并且黄河流域拥有19项世界文化遗产,占全国41项总数的46%[15]。张治东在《黄河流域宁夏段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一文中提到,到2019年为止,沿黄九省(区)正式公布的省(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扩展名单)已达近5,000项[16]。从上述学者们的统计中不难看出,黄河流域因为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缘故,为当今社会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展现着人类对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开发利用的进程,表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品质,黄河文化遗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

2.2 黄河文化遗产的利用

黄河文化遗产既具备文化效应,传递黄河流域人民的开拓奋进史,也具备相当程度的经济效益。利用好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不仅可以起到保护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明的作用,还可以促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于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保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2.2.1 利用图书馆资源,对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保护。王平在《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一文中提出,要充分使用好黄河流域的图书馆资源,利用图书馆的文化遗产保护职能,加强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资源建设,以特色数据库、文创资源的形式不断加强图书馆对于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功能[17]。李景文也曾在《黄河文献的保护与利用》一文中提到,要充分发掘黄河文献对于黄河文化遗产、黄河文明的传承功用,以保护黄河文献的形式激活黄河文化遺产[18]。王燕在《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碑石档案为例》一文中,对该地区现存碑石档案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并针对碑石档案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保护力度、建立数字文献库、对碑石档案进行开发和利用转化的有效措施[19]。

2.2.2 将文化遗产的利用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在治理生态的过程中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杨伦在《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一文中认为,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发源地,在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效益与价值[20]。薛华在《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及其价值》一文中提出,黄河流域的水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方面的价值[21]。

2.2.3 创新利用黄河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中赋予其新活力、新内涵。游晓蔓在《文化创意产品下黄河澄泥砚传统工艺的“再设计”研究》一文中,以黄河澄泥砚为例分析了黄河文化遗产的创新利用,从工艺材质、功能形制、情感的创新以及互联网推广几个方面提出构想[22]。张锟则在《黄河左岸文化遗存的挖掘与开发》一文中提出,要将黄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结合,打造旅游基地,使黄河遗产的经济效益与文化作用结合起来[23]。

3 黄河故事的创作与传播

黄河流域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黄河故事十分丰富,内涵深厚,既有黄帝文化、姓氏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表达着先民们利用自然、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精神;又有延安精神、铁军精神谱写着一部近代斗争史,传递着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书写着新中国从贫困走向富强的奋斗历程,描绘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讲好黄河故事,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潘汶奇在《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价值与有效途径》一文中提出,讲好黄河故事有利于传播黄河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黄河精神,凝聚精神力量;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流,传播中国价值与声音;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发展[24]。刘晓静在《讲好“黄河故事” 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地》一文中认为,讲好黄河故事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打牢文化强国的扎实根基具有重要意义[25]。

3.2 讲好黄河故事,彰显地域特色

一些学者着眼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提出应因地制宜讲好黄河故事。张志仁在《延续历史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根据山西地区的情态特点,认为讲好黄河故事要利用山西地区的古文明资源,要开发宣传山西地区的红色资源,要将山西地区的发展与黄河故事结合起来[26]。韩城市政协在《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从韩城地区的人文特色出发,阐述讲好黄河故事关键在于利用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与打击文物盗窃等几个方面[27]。李孟舜在《创新节日表达 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提出,河南地区要想讲好黄河故事,就要承认中原节日文化传统,对其加工利用并形成品牌效应[28]。戴美玲在《弘扬河湟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谈到,要挖掘河湟文化价值内涵,讲好黄河源头故事[29]。

3.3 讲好黄河故事,弘扬时代价值

3.3.1 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举措。吴卫东在《立足黄河档案 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表示,开发档案资源对于讲好黄河故事的意义重大,要从档案整理与开发的角度入手,积极发掘黄河档案资源的时代价值[30]。张建松在《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黄河治理故事”是黄河故事的组成部分之一,讲好“黄河治理故事”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要努力发掘历史上有关治理黄河的动人故事,努力推动治黄文化、观念、价值的传播[31]。

3.3.2 关注黄河故事蕴含的文学、艺术色彩,对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黄河文化进行分析。黄高锋在《新时代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认为,文学在讲述黄河故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母题,发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民族精神,注重时代创新,体现审美追求[32]。徐宾在《“讲好黄河故事”——黄河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提出,黄河纹样是黄河故事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从加强地区纹样及文创沟通、构建纹样创新体系等角度入手,对黄河纹样进行再设计[33]。吕东亮从个案角度入手,在《荡气回肠的黄河故事——重读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一文中,分析了《黄河东流去》一书中所讲述的黄河故事的真实性,以及该书通过讲述黄河故事表达了在那一时代难能可贵的文化自信[34]。杨志敏在《银幕中流淌的黄河故事》一文中,通过对电影史上有关黄河文化的影视作品进行梳理,认为电影是展现黄河文化、讲述黄河故事的重要形式,在未来要对黄河这个“超级IP”进行更为深入的发掘[35]。

3.3.3 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讲好黄河故事的具体措施。周海涛在《如何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提出,讲好黄河故事,首先要注重流域各个区域的合作交流;其次要以项目为带动,将文化优势产业转化为传播优势;再次要搭建学术平台,运用新的技术理念;最后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的方式,提升民众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36]。兰苑在《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一文中认为,讲好黄河故事,一方面要保护传统文化,挖掘时代价值;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发展,不断推陈出新[37]。

4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孕育着巨大的时代价值,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注入力量,还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能量。

4.1 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具体表现

崔学军在《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一文中强调,黄河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国家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38]。许学深则在《浅论黄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一文中认为,黄河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宝贵经验,黄河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可以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黄河文化中的宝贵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动力[39]。苗长虹也在《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一文中认为黄河文化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其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经验,而“大一统”精神则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国家认同感,包容的精神又是构建新时代大国外交的历史范本[40]。

4.2 实现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

刘婵在《为黄河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一文中从博物馆角度入手,认为博物馆具有良好的文化承载作用,对博物馆建设方式进行创新,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可以起到传播黄河文化的作用[41]。杨国龙在《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一文中认为要从物质与精神两个维度展现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既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树立黄河文化遗产“一盘棋”思想,开展遗产保护与文献整理相关工作,又要采取新的传播方式,讲好黄河故事,使黄河文化生动鲜活,同时还要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推动黄河文化的普及[42]。李敬则在《黄河文化的三个价值维度》一文中认为,黄河文化的价值可以通過黄河流域的城市体现出来,在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的过程中,要将其与城市发展融合,将黄河文脉延续与城市建设结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43]。

5 黄河文化研究呈现的若干特点

综上所述,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黄河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对黄河文化的历史内涵、外延及时代价值等有了清晰的认识,呈现出如下特点。

5.1 学理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党中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弘扬黄河文化,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使黄河文化研究的目的性更加明确。通过梳理近年来关于黄河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黄河文化的研究主要围绕概念界定、黄河文化遗产、黄河故事、黄河文化时代价值、黄河生态治理等方面展开。虽仍以文化研究为主,但其研究方法已从纯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尤其是对生态、环境、遗产、民俗文化的重视,无疑扩大了黄河文化研究的视域。

5.2 学科领域、研究群体多元化

近年来,研究黄河文化的成果已经不再局限于历史文化视角,而是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就其研究领域而言,涵盖了历史、政治、科技、经济、军事、环境地理等多个方面,既研究黄河的文明起源、黄河精神、黄河人物、黄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民俗、黄河神话,又研究黄河生态、黄河旅游、黄河治理、黄河环境、黄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等。就研究者群体来说,不仅有黄河学人、黄河治理者、黄河爱好者的辛勤耕耘,还有沿黄九省(区)各级政府的党政负责人、管理工作者的宏观把控和顶层设计。研究领域的多元化、研究群体的多样性无疑使黄河文化研究充满了活力。

5.3 学科交叉现象日益显现

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选题虽偏重于人文,但其论证架构、思考路径往往将触角延伸到生态治理之中,在文化研究中体现生态意识,在生态治理中展现人文情怀,将文化、生态,人文、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型的、充满生机的研究模式。

6 结语

就整体研究效果看,目前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的空间、论题的缺失还有很多:一是涉及内容宽泛,研究深度不够。大多数论证黄河文化的文章都集中于“顶层设计”,即通过分析黄河文化的历史、组成论证保护黄河文化的必要性与方式,仅有少数文章从某一具体角度出发,阐述传承与保护黄河文化的可行性。相关文章对宏观问题的讨论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很大程度上导致相关研究趋于空泛化、表层化。同时,许多文章形式简、篇幅小,如在已见刊的二百余篇文章中,不少是以“豆腐块”的形式发表在报纸、期刊上,无疑会影响作者观点的阐发。二是对历史文献不够重视。黄河文化延续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文献积淀,研究黄河文化应当考虑文献记载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文献、碑刻、庙宇、堤坝、城址、村落、关津、地名、仪式等资源,发掘尚未被发现的文献遗产资源,不断提升黄河文化研究的深度。

展望未来,黄河文化研究需要学者们进一步打破时空概念,融贯古今,联系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民俗、不同文化的客观实际,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黄河文化进行深度阐释与弘扬,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明确黄河文化研究的动态与走向,以富有创新性的方法思路与学术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 徐光春.谈谈黄河文化与炎黄文化[N].河南日报,2020-08-18(06).

[3] 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21(04).

[4] 张锟.丰富和发展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N].河南日报,2020-09-16(21).

[5] 朱伟利.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0(1):32-35.

[6] 王乃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J].中国水利,2020(5):50-53.

[7] 王卫星.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N].人民政协报,2020-09-08(03).

[8] 赵建吉,刘岩,朱亚坤,等.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资源科学,2020(1):159-171.

[9] 杜学霞.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N].河南日报,2020-03-27(09).

[10] 崔学军.黄河文化历史成因及思想内涵探析[N].新乡日报,2020-07-21(03).

[11] 李庚香.勇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历史责任[J].治黄科技信息,2020(4):13.

[12] 张新斌.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的构想与思路[N].河南日报,2020-08-05(08).

[13] 姚大中.黄河文明之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7:40.

[14] 万金红.保护黄河水文化遗产,讲好“黄河故事”[N].中国文物报,2020-08-18(03).

[15] 唐金培.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高质量保护 切实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N].中国文物报,2020-01-10(06).

[16] 张治东.黄河流域宁夏段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宁夏党校学报,2020(2):121-128.

[17] 王平,李扬扬,张宝莹.面向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建设[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8):8-13.

[18] 李景文.黄河文献的保护与利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8):2-4.

[19] 王燕.黄河碑石档案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碑石档案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1-25.

[20] 杨伦,闵庆文,刘某承,等.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环境生态学,2020(8):1-8.

[21] 薛华.黄河水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及其价值[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14):33-38.

[22] 游晓蔓.文化创意产品下黄河澄泥砚传统工艺的“再设计”研究[J].陶瓷研究,2020(4):62-65.

[23] 张锟,杨春梅.黄河左岸文化遗存的挖掘与开发[N].河南日报,2020-08-05(08).

[24] 潘汶奇.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价值与有效途径[N].河南日报,2020-08-22(04).

[25] 刘晓静.讲好“黄河故事” 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高地[J].中国民族博览,2020(11):4-7.

[26] 张志仁.延续历史文脉 讲好“黄河故事”[N].山西日报,2020-03-02(09).

[27] 韩城市政协.弘扬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N].各界导报,2020-09-03(03).

[28] 李孟舜.创新节日表达 讲好黄河故事[N].河南日报,2020-02-04(06).

[29] 戴美玲.弘扬河湟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N].青海日报,2020-10-19(09).

[30] 吴卫东.立足黄河档案 讲好黄河故事[N].河南日报,2020-01-05(04).

[31] 张建松.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新闻爱好者,2020(2):37-40.

[32] 黄高锋.新时代如何以文学方式讲好“黄河故事”[N].中国艺术报,2020-08-14(03).

[33] 徐宾,田卓明.“讲好黄河故事”:黄河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包装,2019(5):55-59.

[34] 吕东亮,秦越.荡气回肠的黄河故事:重读李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J].南腔北调,2020(3):2-11.

[35] 杨志敏.银幕中流淌的黄河故事[N].河南日报,2020-09-18(31).

[36] 周海涛.如何讲好“黄河故事”[N].河南日报,2020-09-02(10).

[37] 兰苑,邢炎.弘揚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N].山西日报,2020-07-14(10).

[38] 崔学军.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N].新乡日报,2020-07-27(03).

[39] 许学深.浅论黄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J].明日风尚,2020(11):180-181.

[40] 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N].河南日报,2019-11-01(09).

[41] 刘婵.为黄河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N].河南日报,2019-12-25(06).

[42] 杨国龙.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20(1):102-107.

[43] 李敬.黄河文化的三个价值维度[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2):99-102.

(编校:徐黎娟)

收稿日期:2021-03-09

作者简介:李景文(1958— ),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王佳琦(1996— ),河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研究述评
国外城市休闲化研究述评及启示
近几年来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研究述评
国外私立大学管理体制研究述评及启示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房产税对房价影响理论研究述评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诚信缺失及治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