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存有不平之气
我有位政界朋友精明强干,但有些太看重个人利弊得失和政界升迁,总觉着组织上对他不公,心中常有不平之气,口中总有牢骚怨言。我劝过他多次,他非但没有改进的意思,连他有不平之气都不承认。我一劝他,他就说:“没有啊,没有啊,我哪里有不平之气呢?”这就令我爱莫能助了,心想他迟早会出问题。遗憾的是,他终因贪腐案被查锒铛入狱了。我想他在监狱里,不平之气会更多一些,本性难移嘛。
还有一位,与以上这位朋友的情况大同小异。不同的是他的不平之气,更多的不是体现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情绪上。他总觉得自己不得志、怀才不遇,因此就心情郁闷,进而发展到看谁都不顺眼,看什么都不如意。我知道这样下去身体非出毛病不可。我曾劝过他,想让他回头,但这谈何容易呢?结果他年纪不大,即患绝症去世了,令人痛心。
这样的例子不说比比皆是,但也绝非少见。不平之气人人都有,但别长期存有严重的不平之气。事往往败在气量狭小上,病往往生于怨气郁结上。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化解不平之气,太重要了。强大,主要不是体现在身体上,也不全体现在能力上,而是体现在心灵的强健上,体现在随时把心情调到心平气和上。
一把手应该是一把好手
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个谁是一把手的问题,有个谁为主导的问题,否则即无秩序可言。
一把手应有实际权力,但也并非全然如此。有的一把手徒有虚名,而实际上的核心人物,并非在一把手的位置上。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制度设置问题,但更多的体现在处在一把手位置上的人是否有德行、有水平和有凝聚力,即一把手是否一把好手。若一把手是一把好手,就不仅是形式上也是实际上的一把手,否则就可能徒有虚名。一把手若是一把好手,这个组织就是团结的、有战斗力的团体,反之就会出问题。领导在选择一把手时,一定要选一把好手,而处在一把手位置上的人,更要认真学习,加强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把好手。
如何成为一把好手,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在“心”上下工夫。得心才能应手,得民心者才能得到拥护。一把好手未必是多面手,世界上没有全能冠军,一把手的主要任务是用人,是发挥大家的作用。一把手是一把“手”,而不是一把“脚”什么的。一把手应做一把手该做的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若事无巨细、忙忙碌碌,手忙必然导致脚乱,这样的人绝不是好一把手,绝不是一把好手。
学习要学大人之学
王阳明有三部著作:第一是《传习录》,第二是《阳明全书》38 卷,第三是《大学问》。
现在,我着重说一下《大学问》,这是王阳明晚年的作品。什么是《大学问》呢?就是学习《大学》、实践《大学》心得体会的问答,是非常精彩的一篇作品。另外,也可以把《大学问》理解成,这种学问是一种大学问。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是“四书”里的第一部书。《大学》是古代教育的纲领,贯穿着儒家教育的精神与义理,体现着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和济世情怀。
孙中山先生对《大学》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中国有一部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里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种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個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国外什么哲学家都没有见到,没有说出过。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独有的宝贝,是应该保存的。”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思。
大学是相对小学而言的,古人所言的“小学”与今天的小学有所不同。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内容主要是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研究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孔夫子讲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大学而言的。学习大人之学,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大人。大人是指心胸广大的人,指心系天下百姓的人,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而小人是指私欲较重、心胸狭隘的人,是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大人,就是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整体的人,他们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是一家人,把全中国的人看作是一个人。如果有人按照形体来区分你我的话,这类人就是所谓的小人。大人之所以能够把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他们刻意地这么做,而是他们心中的仁德、仁心本来就是这样,这种仁德和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所谓的修心、修行,就是把自私狭隘的心拓宽修大,把仁心、仁德修出来,这样的学就叫大学,这样的学问就叫大学问。
在此,我再讲一下王阳明的三种著作。对一般读者而言,读《阳明全集》是有难度的,但是,下功夫反复读读《传习录》,尤其是《大学问》是非常必要的。我还想讲一下,读王阳明的著作包括读其他的经典,必须要生起恭敬心。比如说,就感觉到王阳明复活了,对我们谆谆教诲、耳提面命,我们则如面圣容,用心去学,学一点做一点,学一个字做一个字。这样,就会一天一天地距离圣贤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