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常见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分析

2021-05-25 12:47王瑞君刘雨薇蒙清云黄卓侯德淼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武陵山知晓率片区

王瑞君,刘雨薇,蒙清云,黄卓,侯德淼

吉首大学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湖南吉首 416000

根据有关研究调查[1]发现,面对各种突发事故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及时而有效的医疗救助往往只是少数,大部份人因此会错过黄金抢救时间。据有关文献表明[2],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令人堪忧,急救意识不足,急救知识及技能普及率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3]的水平。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一个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具有接受能力强,学习热情高,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接受相关培训并在社会上传播急救知识,不仅提高民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更对我国普及急救知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据文献报道,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有效的途径[4]。为了解武陵山片区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该研究于2019 年10 月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统计并分析该地区1 170 名同学的知晓程度,并分析影响因素,希望能够为武陵山片区高校急救知识的传播与急救教育模式提供有用的资料。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9 年10 月1~7 日,10~16 日,19~25 日分别对吉首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湘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 192 份)去除无效问卷(22份)后,余1 170 份,有效回收率98.15%。其中,吉首大学536(45.82%)份,湖南科技学院340(29.06%)份,湘西职业技术学院294(25.13%)份。 参与调查的男(624)女(546)比例约1.1:1。本科生876 名,专科生294 名。其中,一年级338 名,二年级451 名,三年级381 名。

1.2 调查方式

查阅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消除偶然因素,反映学生真实情况。 内容包括:①学生基本信息;②急救题目;③知识需求与传播意愿;④学习急救知识途径。参考中国知网关于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现状及其分析类文章,了解急救知识在其他高校或地区大学生中的普及情况及大学生掌握相关急救知识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为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3 资料处理

问卷星统计基本数据,用SPSSAU 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与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了解过急救知识的学生仅占55.38%, 将7 道急救题目每题赋值1 分,得分≥4 分按知晓急救知识处理,1 170 名参与者的知晓率为38.80%。将性别、学校性质、年级等人口学特征与知晓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年级与学校性质对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是否了解急救知识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n(%)]

表2 不同人口特征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率情况[n(%)]

2.2 大学生急救知识获取途径调查

了解过急救知识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媒体渠道(50.46%)。书籍,报刊占27.31%,由身边的人告知占22.22%。 经过学校或社团培训,有关急救志愿组织培训分别只占15.96%,13.89%。

2.3 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因素分以下几类,一类为学生的主观因素,其中占比最高为不感兴趣(39.91%),缺乏学习途径(22.22%)与空闲时间不够(28.72%)所占比例相差不多,而学习困难来说只占15.30%。学校宣传力度较小(30.60%)为其主要客观因素; 影响获取的另外一类为身边学习氛围不够(21.79%)。

2.4 大学生急救与传播意愿调查

根据调查显示当问及有人突然晕倒或意外受伤时是否愿意施救时,愿意与不愿意者比例悬殊。1 170 名调查者中愿意施救的比例为63.08%。 愿意施救的人群中“可以做一些力作能及的事”(42.68%)与“弘扬正能量”(45.13%)所占比例最高,而“受过相关培训,有信心帮助他人”(12.65%)相对较少。“怕惹祸上身”(43.75%)在无施救意愿的学生中高居其首位。 1 170 名调查者中有945名愿意将自己所学到的急救知识向周围的人传播,不愿意占19.23%。

3 讨论

3.1 武陵山片区高校学生知晓程度现状分析

根据表1 显示,有关异物卡壳的急救知识了解与未了解急救知识者人数无明显差别,这可能与异物卡壳高发率与易掌握的特性有关,使得不曾了解急救知识的人也能很好地掌握。溺水,止血和骨折答对率分别为51.54%、50.00%和48.97%,但脊椎损伤仅为18.97%。 脊椎损伤诊断困难与处理专业性相对较高可能是影响答对的主要原因。据表2 显示武陵山片区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总体较低,通过不同人口特征影响急救知识得分的单因素分析,急救知识的得分情况与学校性质,不同年级这两个因素有关,同时性别,年龄和学校的性质这3 个因素可能是造成不同年级高校大学生调查结果有差异的原因。

3.2 武陵山片区高校学生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数据可知,媒体是获取相关知识的主要渠道,其次是身边的人告知与书籍。表明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途径丰富多样,但被动掌握知识的人数较主动学习的人数多,实践表明主动掌握相关知识的系统性,操作可行性相对较强。学生从学校(15.96%)与社会的志愿组织培训(13.89%) 获取知识的情况说明该地区普及急救知识可进一步加强。影响获取急救知识的因素中,39.91%的同学不感兴趣与30.6%的同学认为学校宣传不够,说明该地区同学并没有意识到掌握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3.3 武陵山片区高校学生急救与传播意愿分析

数据显示,具有急救意愿的学生占62.08%,但其中“受过培训”(12.65%)相对较少。 与江申等[5]调查结果一致。表明高校学生普遍愿意进行施救,潜在助人行为水平很高同时也具有社会责任感,但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与技能匮乏的同学缺乏学习相关知识的动力和外部因素。不愿意施救的学生中“怕惹祸上身”(43.75%)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说明对社会信任感不足,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将专业,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将相应的法律知识普及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急救情况下采取正确的救治。

4 建议

4.1 提高急救意识与专业知识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的急救意愿相对较高,但急救知识系统教学主要依靠学校以及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学校最大的教育优势是可以将学生集中教育,统一培训标准[6],且传播障碍相对较少。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急救教育投入并制定完善的教育活动计划,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条件、技术设备,不断规范急救知识培训的过程。一是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开设相应的急救选修课,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家开展急救知识讲座,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军训时间,开展急救相关内容的培训,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化教学。 二是利用宣传报、微信公众号、QQ 等线上手段,或制作海报、可乐宝、黑板报等线下宣传方式,将枯燥、难懂、抽象的急救知识文字转变成生动、简单、易学的表达形式,例如将急救步骤编成口诀,通过设计动画案例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等,营造学习急救知识的氛围。 三是依靠学校社团积极举办内容多样,形式不一的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动力与欲望,及时增强并巩固所学急救知识,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7]。

4.2 专业操作技能

有数据研究[8]表明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对提高急救知识知晓率有着显而易见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必然通过互联网来实现。 各大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急救虚拟仿真教学,解决传统教学时间,空间,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9]。 此外,据有关调查研究[10]表明,理论讲解是急救技能教学中最枯燥的过程,而采用虚拟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提高教学乐趣与效率。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当地红十字的急救员考核,不仅让学生能过利用所学知识通过专业测试,增加一些急救技能,满足自身的发展,更能使学生操作技能标准化,实践化,经常化,真正将其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4.3 宣传

学校在急救知识宣传中具有其他组织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系统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相关急救知识后,作为载体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急救知识宣传的覆盖面。例如学生向身边的朋友,亲人,邻居等宣传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并相对应地传授一些急救知识;学生社团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普及活动:“120 急救宣传日”“世界急救日”等特殊节日选取恰当的主题组织学生到步行街,大型商场,医院等人口聚集的地方开展相应的急救知识培训,使人们近距离接触到与其相关的急救知识;此外,针对文化水平不高,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高校也可以利用每年开展的大学生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组建相应的急救知识宣传小队,将常见且易于掌握的急救知识与操作普及给广大村民,做到“因地制宜”全面宣传急救知识,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1]。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对其做好相应的急救知识宣传与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并鼓励大学生利用所学急救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更能对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产生非常积极和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武陵山知晓率片区
武陵山歌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白塔寺片区地图
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健康教育知晓率
提高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武陵山地区几种民族药用植物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