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翔 丁义斌 吴春发
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江西新余 338000
支气管扩张症多由支气管、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而引发,患者支气管壁肌肉及弹性组织破坏后造成支气管变形或持久扩张[1]。该病患者症状表现以慢性及反复性咳嗽、浓痰或咯血为主,研究证实支气管感染、阻塞或牵拉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致病因素[2]。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常用药物,但当前抗生素滥用危害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一些产生耐药基因的细菌没有被抗生素杀灭,会继续传播耐药基因,久而久之,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会越来越多,造成抗生素失效,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也增加了治疗费用[3]。本研究拟探讨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患者在抗生素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主动循环呼吸运动训练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江西省新余市新钢中心医院2020年1~5月收治的80 例支气管扩张症伴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52~78 岁,平均(67.35±5.81)岁;病程4~21年,平均(11.36±2.85)年;其中泛耐药菌感染27 例,普通感染13 例。研究组中,男21例,女19 例;年龄50~79 岁,平均(67.42±5.84)岁;病程4~22年,平均(11.46±2.91)年;其中泛耐药菌感染26例,普通感染1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胸部CT、X 线片检查确诊;②反复咳嗽、浓痰症状持续4年以上;③伴有咯血症状;④听诊可闻肺部湿性啰音;⑤痰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知情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②免疫缺陷型疾病患者;③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严重并发症患者[4]。
两组患者均依照痰菌培养结果静脉应用抗生素药物,泛耐药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研究组在抗生素药物治疗基础上开展主动循环呼吸运动训练,主动循环呼吸运动训练内容方法如下。①腹式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放松肩、颈及双臂,保持腹肌放松并双膝屈起,左手放置于胸骨柄以显著胸部运动,右手掌放置于脐感受呼吸时腹部起伏状态。经鼻吸气后屏气1~2 s,缓慢呼气后腹部内陷。②胸廓扩张呼吸:胸廓扩张呼吸即深呼吸训练,单手放置于胸部感受呼吸时胸廓起伏,主动深呼吸3~5 次,经鼻吸气后经口缓慢呼出。③用力呼吸训练:由1~2 次呵气动作组成,指导患者开放声门后以中等肺活量持续至低肺活量呵气,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后于腹式呼吸后再次进行用力呼吸动作。训频次及周期:3 次/d,分别于三餐后1 h 内进行,10 min/次,以连续7 d 为1 个周期,持续至患者出院。
统计两组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单周期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6 min 步行试验结果,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1 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峰流速、呼吸频率等肺功能指标情况。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相关情况的比较(±s)
组别 抗生素使用时间(d)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元)对照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12.67±2.81 8.31±1.24 8.978 0.000 20.58±3.11 13.51±2.42 11.347 0.000 7826.73±312.94 4274.53±251.64 55.946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均长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6 min 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 步行试验结果的比较(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 min 步行试验结果的比较(m,±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对照组(n=40)研究组(n=40)t 值P 值213.51±32.46 213.59±32.51 0.011 0.991 292.75±39.62 342.58±41.67 5.481 0.000 9.785 15.436 0.000 0.000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VC、FEV1、呼气峰流速、呼吸频率等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VC、FEV1高于治疗前,呼气峰流速快于治疗前,呼吸频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FVC、FEV1高于对照组,呼气峰流速快于对照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的比较(±s)
组别 FVC(L) FEV1(L) 呼气峰流速(L/min)呼吸频率(次/min)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研究组(n=40)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1.37±0.25 1.65±0.35 4.117 0.000 0.68±0.16 0.91±0.21 5.510 0.000 3.27±0.63 4.21±0.49 7.449 0.000 29.17±3.42 27.15±2.59 2.978 0.000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1.32±0.28 2.15±0.31 12.566 0.000 0.842 0.402 6.764 0.000 0.61±0.19 1.25±0.24 13.223 0.000 1.782 0.079 6.743 0.000 3.31±0.67 4.72±0.53 10.439 0.000 0.275 0.784 4.469 0.000 29.23±3.56 23.19±2.57 8.700 0.000 0.077 0.939 6.864 0.000
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感染、炎症反应等是导致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致病因素,累及近端支气管及大小支气管后造成管壁组织破坏及不可逆性扩张[5]。报道称,支气管扩张症发生后进一步加重纤毛功能受损情况,导致支气管阻塞或引流不畅后诱发感染[6]。可见,支气管扩张症同感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故对于该病的治疗应在确保呼吸道通畅的同时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7]。且抗生素药物应以敏感抗生素为主,以避免耐药性对治疗效果造成的影响[8]。另有报道称,革兰阴性菌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部分患者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建议选用抗生素药物前应进行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9-10]。而对于伴有纤毛不动症的基础性疾病患者,可依照患者病情选用长期抗生素治疗[11]。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均依照痰菌培养结果静脉应用抗生素药物,在抗生素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研究组开展主动循环呼吸运动训练,内容包含腹式呼吸训练、胸廓扩张呼吸及用力呼吸训练三个方面。腹式呼吸亦称为膈式呼吸,借助于腹肌及膈肌收缩进行,患者呼气过程中,通过腹肌收缩而促进膈肌松弛,并伴随腹腔内压力增加而上抬,可有效提升呼吸潮气量[12]。另有报道称,腹式呼吸训练可有效提升通气量及呼吸效率,在增加动脉氧分压的同时一定程度改善患者换气功能[13]。其次为胸廓扩张呼吸,同正常呼吸方法相比,主动吸气量更大,通过肺容量的提升促进外周气道气流量的增加,对松动气道分泌物亦具有重要作用。用力呼吸训练呵气过程中,可促进呼吸道管壁震动,是松动气道内痰液的有效机制[14]。另有研究表明,用力呼吸方法降低支气管痉挛的风险,促进患者咳痰有效性的提升[15]。本结果中亦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FVC、FEV1高于对照组、呼气峰流速快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治疗后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呼吸急促情况有所改善,且证实了主动循环呼吸运动训练在改善患者肺通气功能方面的高效性。本结果中亦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抗生素联合主动循环呼吸运动训练后,患者运动耐力水平提高更为明显。在住院相关情况方面,研究组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由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后,患者肺功及运动耐力水平明显改善,且各呼吸运动训练的开展,有效促进了患者气道内的痰液排除,对患者呼吸困难、浓痰症状具有积极意义,配合抗生素药物治疗后整体疗效提升,对缩短病程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主动循环呼吸训练在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治疗中的实施效果显著,可在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水平的同时缩短病程,对缩短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及降低住院费用等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