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曼,菅利荣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6;2.西北政法大学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逐渐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科技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有利于经济要素的集约和优化配置,是解决产能过剩,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国内各省份相继出现了一些科技服务聚集区,如北京的启迪·香山京西科技服务集聚区、深圳南山区创业服务中心、苏州科技城、西安科技大市场、广东小榄镇等,这些集聚区的形成加快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但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均、产业集聚化水平不高、集聚效应没有完全发挥等问题。因此,厘清和识别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为进一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科技服务业起源于Bell[1]于1974 提出的知识服务业,国外学者一直把它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内的相关研究开始比较晚,并在内涵界定、发展模式、与其他产业融合、政策措施等方面研究较多,主要包含以下3 个方面:
第一,从科技服务业集聚现状分析其对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之间的效应研究。如,张清正等[2-3]认为,集聚发展模式基于高效的组织形式、较低的交易费用及较强的知识溢出效应等优势,让科技服务业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张琴等[4]用生产函数构建模型,选取区位熵作为集聚度指标,确认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升级;朱文涛等[5]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方法,利用省级面板数据从本地效应和省际互动两个方面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创新驱动的机理和作用效果;姚战琪[6]分阶段论证了科技服务业集聚促进本地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研发效率对成果转化效率存在负向影响;吴芹等[7]基于我国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中介效应分析得到科技服务业集聚可通过创新产出的中间和最终产出促进产业升级,提出应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第二,对集聚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区域间的发展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李晓龙等[8]认为,我国科技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企业创新效率均存在全域范围内的空间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群特征尤为明显;张鹏等[9]对科技服务业区域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发展态势提出促进发展政策建议。
第三,对影响集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已证实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与外部经济、成本降低、创新技术等有关。国内学者如张清正等[10]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提出集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政府行为、规模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知识溢出、交易费用和科技实力,并提出集聚化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徐顽强等[11]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影响因子,发现核心因子分别为科技融资体系、市场需求、生产要素配置和宏观政策经济环境;韩冰[12]通过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从国家层面提出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关键因素有规模经济、资本资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和市场化要素;林宏杰[13]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测算了福建省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实证研究认为隐性知识溢出程度、城市规模、政府行为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是福建省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纵观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区域间差异性较大,研究对象也由国家层面逐渐向区域层面转变,研究结论更具实践价值;国内学者对集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采用统计学相关理论开展实证分析,对影响集聚化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缺乏更加严谨、深层次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结论。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更加适合于评价复杂、不确定等背景下的定量和定性因素的识别及重要度排序,已在各复杂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风险预测等领域进行应用研究,如张黎等[14]使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专利质量指标权重并得到更真实准确的综合评估结果;孟凡生等[15]使用这个方法确定影响新能源装备智造协同的要素权重并得到关键要素;徐绪堪等[16]利用这个方法科学评价政务APP 的服务效能并确定出关键指标。
基于此,本研究将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子网络的视角,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 个维度提取出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度排序,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实例得到排序结果,识别出关键因素,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为陕西省各城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并不是指一定区域内大量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简单聚集,其本质是这些机构之间存在联系,并能够产生创新和合作效率,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转移,这样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因此,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形成的集聚区,其实质是一个协同创新网络,是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子网络。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是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以及科技服务机构、政府、金融投资机构等外生影响因素视为一个整体,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目的的跨组织知识交流与知识转移网络[17],如有着“未来全球第一的创新集群”称号的北京中关村、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科技服务业聚集区是这些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它们提供集成化科技服务(如判断技术的专利性和市场性、办理专利权证书、市场调研、鉴定授权协议、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促进各创新主体合作,最后实现协同发展,使整体利益最大化,如图1 所示。
图1 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子网络——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探究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的本质是提取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影响因素是否科学、合理、全面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子网络的整体视阈,以城市为研究层面,提取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间的联动效应,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 个维度提取出15 个主要影响因素,如表1 所示。
表1 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影响因素
政府为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对产业集聚化发展具有引导、驱动、调控的作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和初始阶段都是由政府引导,相关制度政策为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3];但在科技服务业集聚的后续发展中,政府应该适时转变角色,给予相应宽松的政策,由政策调控转变为引导支持,这样更加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政府方面主要包括以下3 个影响因素:B1宏观政策环境,即相关的税收优惠、社会服务平台和财政支持政策等是否完善;B2科技投入,即每年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情况;B3政府引导作用,即政府对科技服务业的关注度,表现为相关文件的制定和政策的完善间隔时间、政府牵头的对外交流活动和提供人员培训机会的多少以及建设科技服务集聚区基础设施的情况等。
外部环境为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充分条件。区域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跟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密切相关,为产业的集聚化发展提供技术、基础设施、良好的环境等。加强开放式创新、促进对外开放,将极大地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6 个影响因素:B4信息化水平,即信息网络建设情况、信息化应用情况、信息开发环境等;B5区域综合科技实力,即区域拥有科技资源、创新资源的情况;B6市场需求,即近几年技术交易额和技术市场的繁荣程度;B7社会基础设施,即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B8知识溢出,即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程度,也就是与区域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各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程度、仅仅是服务关系还是有技术创新的合作;B9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即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对周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专利数量、比较重大的关键性技术突破的数量、新产品或改进产品与总产品的比值等,还包括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内部各创新主体的合作情况。
内部环境是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核心力量。科技服务机构本身的发展、专业化人员的激励、产业发展的程度、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等,都是产业集聚化发展的内生因素。内部环境方面主要包括以下6 个影响因素:B10人力资本,即从事科技服务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数量、薪酬待遇等;B11科技融资体系,即科技中介机构中科技融资情况,或者科技融资机构的多少和服务种类的多少;B12行业经济效益,即总从业企业数、亏损企业数等;B13技术产业化水平,即技术和知识作为商品的市场化程度、市场化规模等;B14科技服务市场的发育度,即目前有没有形成集聚效应、集聚化程度;B15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即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之间合作和资源共享情况。
通过理论分析,在已有文献提出的影响因素基础上,本研究增加了创新网络的影响,得到影响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3 个维度的15 个影响因素。
各影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重要程度可以通过计算影响因素的权重得到。权重确定一般使用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BP 网络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等,而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探索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包含定性和定量因素,涉及的专业领域和分管部门也较多,专家对所有因素也并不是全方位熟悉,这种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复杂问题需要更适合其特性的方法来解决。徐泽水[24]、Xu 等[25]和廖虎昌[26]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对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拓展,对于无法界定专家意见的表达性犹豫或主动回避问题等不确定信息有更好的体现。因此,本研究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权重确定,从而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
直觉模糊集是对模糊集的推广,用隶属度、非隶属度和犹豫度3 个指标来表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27]。设非空集合,则为直觉模糊集。和为中元素属于的子集的隶属度和非隶属度,满足、和,且 定 义,为不确定度或犹豫度。如为直觉模糊数,若带有犹豫度的直觉模糊数则表示为,其意义是表示对某个事情或物品的偏好程度,喜欢的程度为20%,不喜欢的程度为50%,不知道或者不想说的程度为30%。也就是说,如果有10 个人参与讨论对某个物品是否喜欢,有2 人的回答是肯定的,有5 人的回答是否定的,还有3 人的回答不确定或者弃权。可见,直觉模糊数能够很恰当地表达现实世界中不确定、不全面的信息。比如,在问卷调查或者专家访谈时,由于受访者知识面、了解程度、信息的不充分、不可量化等导致给出不确定或者弃权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用直觉模糊数来表示就非常贴切。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算法步骤(见图2)与传统层次分析法类似,不同的是它采用直觉模糊数来表示专家的偏好信息,表征同一层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表现出了刻画不确定评价信息方面的优越性。
图2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影响因素重要性流程
步骤1:构建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如表1 所示,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影响因素为两层,第一层有3 个维度,第二层有15 个影响因素。转步骤2。
所有直觉模糊判断矩阵都满足一致性,则转步骤5;否则,转步骤4。
步骤4:对不满足一致性要求的直觉模糊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只有符合一致性的直觉模糊判断矩阵才是有意义的,如不满足一致性要求,需要返回重新获得直觉模糊判断矩阵。徐绪堪等[16]提出了改进后的修正一致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无需再次返回重新请专家给予评价,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即将和进行合成,得到新的一致性直觉模糊判断矩阵:,其中。
西安市科技服务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产业集聚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显示,陕西省2019 年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1 467.83 亿元,在31 个省份中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广东、江苏,可见陕西省2019年科技市场异常活跃;而作为陕西省省会城市的西安市,2019 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达到1 364 亿元,约占陕西省技术市场合同总成交额的92.93%,近3年新增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共147 家,发展突飞猛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近几年,西安市通过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龙头骨干机构,初步形成集聚区、发挥集聚效应,引领全市科技服务业高效、稳健发展。如,位于西安市高新区的西安科技大市场,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初步搭建起了一个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是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被誉为国家级科技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建设单位,在全国科技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近期,以打造中国西部科技服务业高地为目标的西安科技服务业创新示范基地正在建设,通过示范基地能够更好地实现各类资源在基地内平台进行有效地共享和提供服务,是一个典型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针对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度,笔者在2019 年11—12 月期间重点访谈了在科技服务业重要岗位工作的20 位专家,专家的打分使用直觉模糊数表示,充分体现了不确定性信息和偏好信息,根据上述给出的确定权重的算法步骤,得到西安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1)由20 位专家的打分结果分别构建4 个直觉模糊判断矩阵。打分前需要给专家重要程度的标度作参考。因为20 位专家分属不同的部门,专家的评估没有权重之分,对专家给出的分数采用相加除以20 得到算术平均数,构成最终的直觉模糊判断矩阵如下:
表2 西安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影响因素权重
由上述得出的排序结果得知目前西安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政府相比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影响更大,其中宏观政策环境的影响最大。这与当前西安市科技服务业处于萌芽期的现实情况完全符合。
(2)外部环境中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内部环境中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这两个因素是仅次于政府因素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可见,促进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的网络化发展,对于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西安市有着高新技术产业园、航天产业园等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明确各创新参与主体的权责关系,解决相关利益分配问题;提高信息化水平,真正实现网络化的共享,引导市场参与主体的协同,从参与主体层面对产业集聚产生推动作用。
(3)并列排在第6 位的人力资本和科技金融体系两个因素对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也是相当重要。西安市科技服务业需要专业化人才和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来加持。应全面推进人才共享机制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创新服务的科技金融体系。
(4)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排在所有因素的第9位,表明西安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还没有从政府主导型转化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统筹规划工业资源配置,建立互联互动、一体发展的工业集成发展模式,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打通市场需求瓶颈。
(5)所有因素中技术产业化水平的影响程度最低。技术商品化、技术市场化意识需要加强,应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在科技服务业中发挥关键作用,积极整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深层次纵向融合,提供高技术成果,使技术市场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的增长管理。
(6)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影响因素重要度排序的结果符合西安市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和西安市科技服务业相关资料调研可以得出,本研究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充分兼顾了定性和定量因素,尤其对定性因素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更具有针对性,对国内其他城市与区域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可提供参考借鉴。
本研究在对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本质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实质为协同创新网络的子网络,并结合已有文献的解析,增加创新网络的影响因素,从政府、外部环境、内部环境3 个维度提取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采用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所有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并以西安市为例按各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确定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集聚区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子网络;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用于识别影响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更为适合,且具有普适性;宏观政策环境因素对西安市科技服务业集聚化发展的影响最为关键,其次为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协同能力。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3 点政策建议,为我国城市发展科技服务业专业化、全面覆盖科技创新产业链条的集聚化发展提供参考:
(1)完善政府支撑政策。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各创新主体和科技企业协同创新、开放共享。利用政策导向提高创新主体和科技企业管理层的合作共赢意识;制定相应政策规范合作交流的模式,简化合作流程,使合作更加便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障各方利益最大化,解除合作者的后顾之忧,规避协同合作带来的风险;建立科技金融体系,维护良好的科技金融环境,最大程度确保创新合作交流的资金支持。
(2)提高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网络高效、稳定发展,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协同创新网络内各创新主体间的知识高效流转,提高其创新活力,以带动科技服务业的市场需求;主网络(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与子网络(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加强各自网络内部的管理同时也要关注两层网络间的相互联动影响,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开放和谐的协同创新生态网络。
(3)建立高端的科技服务聚集区。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打造更加智能化、专业化、多产业融合、打破区域限制的高端科技服务平台,使集聚虚拟化,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人才互通、智能推荐、产业间融合发展和地区间协调发展的态势;利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科技服务平台交易数据的安全性,提供更高质量、更专业化的科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