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项目”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申遗成功,对于大运河的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2020年,在北京故宫迎来建成600周年之际,单霁翔的《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一书正式出版发行。
故宫博物院,是一座特殊的博物馆。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据说,故宫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而故宫每一草每一木都是从哪里运来的?作为故宫博物院曾经的“看门人”“网红院长”,作者单霁翔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中国大运河开凿近2500年,全长约3200千米。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两千余年来,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货运的强大功用,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对于终点北京、对于紫禁城来说,尤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紫禁城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某种意义上,整个北京城都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时,北京还是幽燕苦寒之地。规划中的京杭大运河,让忽必烈有了在这里建设一个大都市的信心。”
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沈括、郭守敬、宋礼等大运河的“设计总监”们,为这项巨型工程注入了哪些智慧?建筑、街区、园林、城镇,30多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中凝固着怎样的运河时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作者从线性遗产、活态遗产的专业视角,以不同层面的运河景观为逻辑顺序展开叙述,浑厚大气、娓娓道来,在为读者勾画中国大运河古今风貌的同时,也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融入文字之中。因为单霁翔始终认为运河两岸的城市,经济活跃,文化底藴深厚,是中华民族最值得珍惜的一个城市群落,并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也一贯坚持文化遗产保护要实现三个目标:“要使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拥有尊严;要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使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特别是当地的民众。”
纵观全书,既有大量的地理知识,也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很高兴能够再次把大运河的故事讲给更多的读者听,也期待有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一代,能够把目光投向大运河,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够投身大运河的研究、保护和利用中。”单霁翔如是说。
书讯: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作者:单霁翔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定价: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