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05-25 22:06白海雄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白海雄

摘  要:高校肩负着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塑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遵循导向性、真实性、实践性和互融性原则,方能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发挥全媒体传播平台及优势,建设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打造立体化的地方文化育人新平台、创建具有地方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地方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全媒体;地方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2021)04-0079-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高校承担着传播文明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文化是引领高校内涵式特色发展的动力源泉。在当前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平台及其优势,将地方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1  全媒体时代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地方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后人民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情感表达的具体体现。[2]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观等思想精神内容,借助全媒体平台,深入挖掘和运用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进一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塑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化对于文化强国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既是党的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融入优秀地方文化元素,赋予地方文化多样化的表达,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和学习地方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觉,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1.2 有利于培塑学生正确价值取向

随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新媒体成为网民宣泄情感、表达利益诉求、进行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工具。高校是各种社会思潮、文化观点集聚、争锋的前沿阵地,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影响。优秀地方文化包含着诸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相通的文化元素,具有重要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因此,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有助于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1.3 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文化本身具有教育意义和育人功能,优秀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养分,诸如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团结一心,共御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诚信务实,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等,这些资源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对其进行挖掘、提炼、加工,将其融入培养方案、教材、课堂教学,并借助全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课堂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也可以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还可以将其融入校园管理、网络文化建设、心理教育、服务等其他工作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达到较好的育人效果。

2  全媒体时代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承载了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作用发挥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进行整体性与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2.1 导向性

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功能,根本旨归是要通过教育,使青少年能够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紧紧遵循这一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地方文化资源都适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只有那些契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方文化,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功能,实现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

2.2 真实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教育活动,其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真相。全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多元文化的冲击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区分客观历史事实和传说、演义故事等的界限,对纳入课堂教学的历史人物、事件等文化素材进行一定的筛选和优化,以确保思政教育资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公正地对待地方历史,尽量做到尊重事实。

2.3 实践性

道德是人的品格、素质、修养潜移默化的形成过程,它离不开社会的土壤,需要校园文化的熏陶,更需要参加社会实践的考验和锻炼。[4]因此,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其实践性原则,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学习、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积极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宣讲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直观地感受优秀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发展和人民伟大实践的历程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坚定信仰。

2.4 互融性

全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面融入与引领,形成了全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而不违和”的“兼容并蓄” 发展新样态。[5]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沿袭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必须充分发挥全媒体融合性、丰富性、便捷性、互动性等优势,引导学生利用切实的文化体验加强交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积极、具有生命活力的参与者;要将通俗、生动、具体的史实材料引入教学,让教学内容充满吸引力、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3  全媒体时代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作为新媒介和新技术,全媒体以其不可比拟的传播性、互动性、融合性、便捷性等优势,以多维度、全方位、无缝式形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们拓展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了良好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着力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平台搭建、环境创设等方面共同发力,协同推进。

3.1 建设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入手,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具体而言,一是优化教材编写。在编好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丰富学生网络学习资源,积极开发图、文、声、影并茂的在线电子教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随时听、随时学,又可以弥补纸质教材的不足。二是丰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需要,广泛选择地方文化相关内容,如人物传记、名人事迹、革命遗迹、红色文物、影音图片、回忆录等,让学生多渠道、多层次地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三是创新教学方法。实施互动教学,通过开展主题演讲、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交流,让学生在师生间、生生间双向或多向互动中,真切体会地方文化精髓。开展情景式教学,关注学生在情境中认知体验,运用现代信息技術模拟真实场景增强学生的过程参与性,深化对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认识和感受。推进多媒体视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精彩的图片或视频,以视觉、听觉的刺激使地方文化充满现代魅力,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培养、激发民族自信和自尊。[6]

3.2 开展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实践教育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悟道明理,在体验中培育人文素养。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要求高校充分利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将丰富的基层实践锻炼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以满足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践需要。为此,一是要组织学生到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文化场所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名人故居等,让学生直接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对历史的认知、感悟优秀地方文化的精髓魅力。二是将地方特色文化内容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如指导学生制作介绍地方文化的视频短片、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开展课题研究等,这样既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又发挥了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方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进农村社区,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当地文物保护、区域性的文化研究、文化景观设计等实践活动,开拓视野,培养中华文化自豪感,提升综合素养。

3.3 打造立体化的地方文化育人新平台

新媒体是信息技术平台,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7],这为我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地方文化网络育人新阵地。具体而言,一是提高新媒体工作能力。通过专项培训、课题立项、示范引领等方式,帮助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地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持续提高驾驭和运用新媒体的综合能力。二是打造新媒体阵地。建设一批具有思想性、引领性、互动性和服务性的校园地方文化网站,统筹规划建设汇聚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学习平台,开设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专版、专栏,营造浓郁的地方文化学习氛围。三是丰富新媒体的地方文化教育内容。结合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和学校已有建设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地方文化讲坛、讲堂、网络工作室等品牌文化项目,鼓励支持专业教师和学生通过新媒体创作发布关于地方文化的摄影、书画、毕业设计等文艺作品,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参与优秀地方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此外,可以结合地方重要风俗、纪念日等,开展感染力强、主题鲜明的新媒体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主题教育中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4 创建具有地方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高校承担着传承和创新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把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校园建设中,构建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化的感染和激励作用,也有助于高校打造办学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的文化理念系统。结合学校办学价值取向和育人要求,在学校顶层文化理念体系构建中融入优秀地方文化元素,可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宁波财经学院汲取“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阳明文化精髓构建学校文化理念系统,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向善为善、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二是开展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将其作为学习、传承地方文化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将优秀地方文化融入诸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艺术展演等活动中,以此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涵养学生品行,提升学生的人文道德修养。三是营造良好的地方文化硬环境。高校可以将地域文化传承与校园规划设计紧密结合,通过建造体现地方文化的人文景观,以地方名人命名校园道路、教学楼等方式,激发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办公室政治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