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是对原有制度的积极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还是有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生学習心理和学生管理等问题,教师资格证国考本身以及师范教育专业的管理者,要解决好考试压力集中与分散、知识和能力的积淀与集中考核、考核标准的统一性与考核方式方法多样性等多种关系,促进教师资格证国考和认证制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国考 认证制度 实施问题 处理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6.079
教师资格证国考是对师范教育专业的一次大的冲击和考验,改变了以往教师资格证发放的标准过于松散、发放主体过于多元的状态,对整个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通过对一些院校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国的一些课堂教学情况以及教师资格证国考前后的一些准备和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教师资格证国考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是对原有制度的改革
从2011年开始试点到2016年全面铺开的教师资格证国考制度,是对过往师范教育院校或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自主颁发教师资格证制度的一次积极改革,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标准、统一颁发资格证书,是新的教师资格证国考的主要特点。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文中简称《认证办法》),将所有师范生均参加集中统一笔试和面试的方式,改为针对不同办学层次的师范类院校实行质量卓越标准认证、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办学基本要求监测认证等三种认证办法。
通过分析《认证办法》的相关内容和措施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实施这个《认证办法》的目的,主要是从大一统的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的形式改为统一标准与自主管控相结合的办法,这中间其实也有针对目前大一统的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背后的一些问题以及弊端所采取的一些改革的设想和尝试。
二、目前教师资格证国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的考试大纲要求,教师资格证国考涉及的考试内容模块是多元而且全面的,这些内容模块涉及许多师范类课程。在2016年教师资格证国考统一实施前,某职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主要开设:小学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写作等主要课程,对比《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内容模块而缺失的课程为: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学阅读与理解、文化历史与科技等模块内容。相互对比可以看出:该职业院校师范小学教育专业在国考前的课程设置是相当不完善和缺失的,教师资格证国考所需要考核的小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文学阅读与理解、文化历史与科技等模块知识是明显缺乏的,改变了以往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比较随意的现象,这对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要求师范类专业课程要多元而且全面,才能从宏观的课程设置层面完善师范生的培养。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由于专科层次师范生自身在校时间较短,教师资格证国考考试科目众多与专科生在校时间较短之间,存在着一些冲突与矛盾,特别是每年的11月份,师范专科生通过两学期或者时间稍微多一点的《教育心理学》《小语教》《小数教》等课程的学习,就要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就算通过了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是否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实际了解,部分专科层次专业的师范院校,采用一些比较极端的课程设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大一期间高度压缩或者排除非教师资格证国考考试科目的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两学期几乎全部设置与考试相关联的课程以应对考试,这种太过于集中性应试教育的方式使得涉及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相关科目的课程过于集中,不利于师范生的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二)师范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中,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训练要求比较全面,如《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大纲中就提出了从事小学教育的六种能力,这与教师职业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的特点是相一致的。
但在实际教学中,目前师范类专业还是以分科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如果教育管理者不能从宏观上对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统一规划和要求,势必会造成各科教学各自为阵的现象,而且《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以模块的形式而不是学科分科的形式进行规定的,某一部分模块内容可能包括两三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学内容在一些学科中可能还有重合的现象。比如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以往的《教育学》课程中往往有专门的章节进行阐述,而《小语教》《小数教》中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往往是重点。教师观、学生观、师生关系等相关内容,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涉及的《教育学》与《综合素质》涉及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中均有涉及,这些相关内容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如何进行协调与统筹安排,往往成了教育管理者忽视的地方,否则不但让师范生在学习时感觉有重复学习,降低学习兴趣,也可能会阻碍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发展的情况。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实施,在师范生中会发现一个明显突出的现象:在已经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笔试和面试的学生中间,相当普遍性的产生了对其余专业课程学习的松散和厌学情绪,这与往届的师范生形成了明显的区别和对比,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普遍反映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些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学生主要认为:既然教师资格证国考都已经通过了,学校的其他课程学习也就没有什么压力和吸引力了。这种心理现象背后或许主要是因为教师资格证国考本身对于师范生而言非常重要,当教师资格证国考的压力过于集中后,压力释放得越快越彻底,人的惰性也就来得越快的道理。
三、针对教师资格证国考实施中存在问题的背后思考
(一)解决好考试压力集中與分散的关系
心理学上关于压力、效率与动机的著名倒U型曲线表明:只有中等强度的压力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是比较合适的,过高或者过低的压力往往都不是有益的。曾经有学者提出副教师资格证和正式教师资格证的设想:将大学师范教育专业在校内获得的资格证定性为副教师资格证,待通过一两年或者几年的考核和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再通过一些考核方式晋升为正式教师资格证。这种设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想通过分散教师资格证国考过于集中性的压力,使得师范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于教师职业认识可以重新定位,以便多一种职业选择的机会。西方国家比如德国,对于教师资格证的考核和获得有严格的标准和多年的考核观察期,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二)解决好知识和能力积淀与集中考核的关系
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管是文学与艺术的造诣,还是培养育人之师的师范教育来说,都需要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淀过程,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对于以育人为宗旨的教师职业来说,以短平快的方式获取知识能力或者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对于培养师范生来说不是一个好事。教师资格证国考毕竟是一种过关性的考试,是一种集中性考核的方式,它往往只能说明某位考生在某一次考试期间的知识或能力的表现,而无法体现一个师范生知识的长期积累、长期的素质培养、师德的内涵以及教育教学能力表现。获取教师资格证本身应该是一个体现知识、能力、内涵等长期积淀的过程,而不是为了追求职业的一个临时的护身符。作为师范院校,通过教师资格证国考只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和能力积累的一个导向,而不是知识和能力积累的一个结果。国家出台的《认证办法》,通过三级认证将国家统一检测和院校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解决知识与能力积淀问题的效果,应该也是一个长期的尝试与改革的过程,它的实施效果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逐步检验。
(三)解决好考核标准的统一性与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国考最大的特点就是全国考核标准的统一性,不管什么办学层次的师范教育,采用全国性的统一考试和考核标准,这是与目前教师行业的需求状况相适应的。由于每年的师范毕业生众多,统一的考试与考核模式往往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况且教师资格证考试本身,由于笔试主观题型较多、面试考核全面的缘故,统一性考试与考核的大一统的方式已明显不符合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不太符合培养师范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的原则。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认证办法》,是教师资格证国考考试本身的又一种尝试和改革。但是教师资格证国考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一锤定音的量化性考核,考核标准的统一性、考核时间的长期性、考核方式的多样化、考核结果的多元化是教师资格证考试未来发展的趋向。目前计算机随机考核在社会学考试的全面铺开与运用、笔试主客观题型的科学合理搭配、考试和认证内容的全面性、认证制度的严格执行、认证结果的公信度等方面的改革,是筛选高素质、高质量合格教师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资格证制度本身需要发展和完善的地方。
总之,教师资格证国考,在解决了教师资格证标准统一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诸如课程设置过于集中、教学内容过于分散、学生学习心理不稳定、未通过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等新的问题,通过后续的《专业认证》的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解决诸如考试压力集中与分散、知识和能力的积淀与集中考核、考核标准的统一性与考核方式多样性的关系等问题,才能使教师资格证国考继续健康地发展。【基金项目: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育学》课程‘课证融通’的研究”(编号:19JY01)】
参考文献
[1]潘洪建等.教师资格证国考能考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吗[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8).
[2]荣欣.中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与职前教师教育的应对[J].新课程研究,2016(2).
[3]梁岩岩,崔友兴.论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生的课程优化[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5).
[4]蹇世琼,冉隆锋.教师资格证“国考”实践中的现实矛盾与制度完善[J].教育科学,2017(10).
[5]曾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特点和重要影响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