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

2021-05-24 08:13王海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培养策略高职院校

王海峰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阶段,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力阵地,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应注重渗透、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文章从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剖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困境,提出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策略及实施路径,以期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1-0152-0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rom a big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 All walks of life need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main position to cultivate skilled talents. While cultivating skilled talent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times of "craftsman spirit",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cultivating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craftsman spiri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raftsman spirit; training strategy

1引言

隨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逐渐取代人工劳动,“工匠”似乎渐渐地远离我们,而工匠精神更是慢慢淡出我们的思想视野。直到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提升消费品品质”时,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这才重新燃起了大众对工匠精神的再思考。这意味着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更作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渗入到学校的文化环境、教师培养、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中已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所谓工匠,可指“技能高超的人,也可以泛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所有劳动者”[2],即是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者加工过程全身心的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3]。在现代社会,工匠一般指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工匠精神的本质是“巧”“精”“钻”,即以创造创新的勇气追求技艺的精巧、精湛,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保证品质的至臻、至善,以孜孜以求的作风不断钻研、开拓创新。工匠精神是工业制造的灵魂,是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

2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2.1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需要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中国制造已跻身于世界前列,但整体制造产业是大而不强,缺乏自主创新力,大量低附加值、重复建设的问题尤为突出。很多产业布局中还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相当一部分还属于“三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地位。在高、精、尖等高端制造领域,我国制造与传统的德国、日本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究其根本原因,德、日等制造强国,他们既是制造强国,同时又都是职业教育强国,职业教育在他们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相当的份额,并且他们很早的就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职业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尤其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为代表。德国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是精益求精,德国企业也将这种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用最好的技术打造最好的产品是他们所有技术工人的毕生追求,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他们始终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因此,只有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快速提高我国的工业制造水平,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2.2高职学生自我价值体现的需要

企业在人才招聘时更青睐那些严谨负责、吃苦耐劳的人员,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自觉的追求卓越,努力提升自身的软实力。同时,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还可以极大的激发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可以找准立足点,逐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所在,增强自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奋进的姿态来迎接人生一次又一次的挑战。

2.3高职院校目标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紧密对接市场,进行产学研相结合,进而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例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这些是职业精神的需求,也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2019年的职教20条(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发布以后,为职业院校的新一轮改革做了系统的谋划,明确了职业院校未来的努力目标和发展方向,其中“1+X”证书试点、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等都从各方面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3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工匠精神”培养之困

3.1社会环境之困

现代社会,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越来越多关注的是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对工匠精神的那份价值追求渐渐被淡忘,在整个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职教育也难免受其影响。此外,社会上也存在对高职学生和一线技术工人的偏见,使得很多高职学生和一线工人缺乏对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价值追求,缺少社会认同感。

3.2教师观念之困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责任,更应该言传身教,用自己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精神去引导学生。然而,在教学科研、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多重压力下,高职院校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教育。加上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也是从高校毕业直接走上讲台,缺少行业企业的锻炼,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的作用甚微,效果不尽如人意。

3.3学生认识之困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高考分数不高,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新知识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基于这样的原因,导致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对学校和专业也没有足够、清晰的认识,甚至有的学生存在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状态,只满足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一些基本任务,缺乏“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另外一方面,高职学生还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做事的毅力、决心不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导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其身上难以体现。

3.4评价体系之困

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评价,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方面的问题。学生评价主要根据所取得的一些专业技能证书,这种评价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教师评价主要以开展了几次讲座、培训为主,而忽视了实践指导方面对学生引导作用。

4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4.1注重校园“工匠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当代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承载着培育“大国工匠”的神圣使命,而文化育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耳濡目染,进而樹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根据校园文化形态的不同可将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生源特点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物化到校园展播体系;将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将工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系中。进而促进工匠精神融入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4.1.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文化之形

将“工匠精神”引入到校园物质文化生活中,以物化形式将其科学内涵在校园宣传栏、校园电视台、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营造氛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校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可以结合专业,通过校园宣传栏、教室、宿舍区的宣传海报等传统媒介宣传各自专业领域的名人语录、经典事迹,介绍当地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杰出校友等。另一方面,可利用校园电视台、学校电子屏等媒介平台,播放“大国工匠”之类的题材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在学校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提升认同感。

4.1.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本质,是校园文化之魂

精神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将工匠精神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发展定位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其校风、学风、班风的建设,定期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相关教育活动,如组织“树工匠精神,展青春风采”之类的辩论赛、演讲赛等系列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匠心青年”能够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青年学生的“明星”和表率,成为他们当前学习的榜样。

4.1.3制度文化是校园平稳运行的保障,也是校园文化之规

将工匠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植入到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体系。学校教务管理制度、学工管理制度等综合素质考评制度作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第二课堂,同时,引入现代优秀企业、行业制度标准,引导学生自觉的践行工匠精神。并根据企业制度要求,实现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要求、行业规章制度文化的无缝衔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同向而行,促进高职学生向现代职业人转变,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

4.2夯实教改,构建工匠精神培养体系

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受到系统、全面、完整的工匠精神学习与熏陶。学校应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课堂教学、专业实践过程中,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

4.2.1提高思想认识,构建高职工匠精神的思想体系

思想认识是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充分认识工匠精神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才能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入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工作,首先应强调立德树人,将弘扬工匠精神与培养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结合,两者具有高度的吻合性与一致性,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学校可以以思政课程作为依托,把学生的能力培养、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进行有机结合,将工匠精神执着、坚守、专注的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结合其专业特色,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德育工作分解到每一门专业课程中,形成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以达到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培养策略高职院校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