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之我见

2021-05-24 00:46张玉璠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理念新课标新课改

张玉璠

摘 要 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是高中语文教学开展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与高考检测密切联系,形成两者的互联互动,推动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新教育理念下得到落实,促进高中语文围绕着“全面发展的人”与“个性化学习”并重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标;新课改;新理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经过历时近五年的探索,在2018年初发布了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的发布,与2017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是同一时间背景下的大事件。因而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保留了语文学科的特色。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对新课标的解读,从三方面来论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思考。

一、新课标:纲举目张重千钧

语文新课标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中,围绕以“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人”双重目标,对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指导性的文件。这种指导性地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是全方位的:

1.从语文教学总目标来看,不仅对立德树人与语文素养培养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对应课程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对应目标。换言之,任一语文教学课程设计中,都应当从整体性目标与能力素养目标相融合,才能使语文教学不偏离学科目标。有学者就认为,这本质上是从“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的转向,体现出语文服务于教育任务变化的全局性问题。但在笔者看来,这更多是对学科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导,使两者统一于语文教学中。即总目标是教学目标之纲,教学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表现。这中具体表现更体现在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从而实现落实立德树人与素养培养的目标。

2.从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来看,纵观整本语文新课标不难发现,无论是在教学建议上还是要能力素养要求上,都对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从学科教学改革的层面上,给出了顶层设计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放在整个学科改革来看,这就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也是素养教育落实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从教学具体过程与具体要求来看,又通过教学建议很好地给出了若干小课题引导高中语文教师进行探索,如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都指向了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体现出语文教学的走向个性化的思辨性阅读发展过程。语文教师只有深入理解其对具体教学的指导价值,才有可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探索,从而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改革的潮流。

3.从语文教学的具体指导来看,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从单一的碎片化教学建议,向体系化、条理化与结构化转变。单一文本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自我对同一体系性知识的整合学习、思辨学习及发现学习,从而从语言、思维、鉴赏指导学生走向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不仅如此,在这一过程中,对方法论运用、实践过程的具体指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建设等,都有比较鲜明的课标要求。尤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指导下,新课标也不吝笔墨加以进行细致指导,并确定其为其他三大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对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实现了语文新课标纲举目张统领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新课改:腹有诗书气自华

诚如上述所言,语文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上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以期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养教育”转变。从更通俗的角度来看,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推动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实现能力培养与素养培养并举的新课改目标。这主要是因为:

1.由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所决定的。无论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还是文化传承与理解,尽管前三者与后者从某种程度上具有基础与升华的关系,但实际上还是能力要求有区别。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其他三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直接反映,其能力要求不仅仅是夯实语言基础、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而且还包涵了自我对语言解析与个性化运用的过程。如对同一事件的叙述,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都清晰的前提下,高中学生的叙述应当能反映出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审美判断,反映出学生文化理解下的观点呈现。而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两大素养,其要求既是密切联系的,又有较大的区别。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能力要求,是条理性、结构性、逻辑性的有机统一,重视学生总结、归纳等思维要求;而审美鉴赏与创造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反映出个性化审美的愿景,使审美鉴赏既体现逻辑发展,又体现思维创造。而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对前三者的升华,其不仅要求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视角领悟、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而且还要求传承并弘扬优秀文化,从而赋予语文学习更高层次的任务要求。

2.由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所主导的。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这实际上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全面发展的人之教育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后,形成的语文学习发展之路。简言之,即是通过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进行具体的培养,从而实现两者的协调融合。如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等方式,形成自己对文本作品中文化的理解与体会,从而培养这一素养。值得注意的是,这条学习之路不单单是语文学科所独有,而是各学科都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四大學科核心素养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都统一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下的终身学习,其对学生的要求有了本质的变化。而从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来看,自2013年以来,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这一变化随着阅读分量的逐年增加而得到更好地体现。

由此可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引领并决定新一轮课程改革之潮流,其反映在学生个体培养上则是引导学生在增强阅读过程中,形成自我独特的、个性化的阅读鉴赏与理解能力要求。

三、新理念:不畏浮云遮望眼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三个——素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培养、有序开放的语文体系。

对于素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而言,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下,以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前提,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提出语文教育最终的目标与归宿。在这一基础上,通过育人功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祖国建设,培养学生人民情怀、爱国主义与社会责任感,则是育人功能理念的应有之义。语文的育人功能,本质上主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语文的人文教育与渗透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沁透心脾,教化人心。因而,重视素养教育下的育人功能,就是回归到语文的人文层面,尤其是文学教育层面,通过各种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作用。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人文涵养,启发学生对人生更美好的追求与向往。

对于全面发展下的个性培养来说,是对全面发展的人之目标与个性化语文学习的时代要求,做了一个有效的平衡。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看,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日益发达兴旺的保证。而从个体发展的层面来看,独立自主与服务社会是个性化学习的表现,是高中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需要。只有将两者统一于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个性得到彰显。换言之,全面发展是具有个体性特色下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是在全面均衡基础上具有独特性的方式。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追求全面发展的个性培养,就是要通过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增强阅历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个性化学习的语文独特思想,形成独特语文审美判断与思维方式,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尤其是语文写作教学中,既要追求有深度、有逻辑、有层次的全面发展之写作规律掌握与运用,又要追求具有独特个人色彩与魅力的写作特色之展示,才能写出不一样的感受与体会。

对于有序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来看,是对语文教与学的总体要求,也是落实学习任务群、开发校本课程、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需要,体现于语文包容兼具、不断发展的规律性特征。有序是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依据新课标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语文教学,从单篇到整本书、从单一文本到任务群都要体现出四大学科素养的层次性与培养目标。开放既要联系古今,又要吸收中外先进文化,使语文学习体系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吸收各种优秀文化到语文教学中,是与时俱进的典型表现。如对《再别康桥》的学习,从传统美学到西方美学,再到今天的色彩心理学的介入,都是围绕着有序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来实施的,也是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挖掘并发展语文学习视野的需要。因此,立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落实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要把握发语文学习体系发展与创新,才能使之更好地助推出新理念。

这三个基本理念,共同助推出语文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来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全面发展来引导语文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内容来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等。加之信息化发展与多学科知识融合,高中语文新理念都是从学生发展高度来进行谋划与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導意义。

新课标当有新课改,新课改必有新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学生素养培养出发,以高考新动态为观察视角,才能全面客观且富有成效地解读新课标。

[作者通联:南昌市第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新理念新课标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某地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公路改造新理念的应用
聚焦“四性”新理念,预测2018年化学核心考点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