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元月,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我来到了延安地区黄龙县范家卓子公社插队。虽说是广阔天地,但繁重的农活也把我们这些当年只有十六七岁的知青累得够呛!插队期间,很多同学陆续开始回北京探亲。而我由于父亲的严厉,没有胆量回去。
后来,当同学都陆续探亲回来,我却从一位要好的女知青口中得知,在她刚到家时,父亲就让我大姐到她家看看我是否也一起回来了。随后,父亲才得知我也想回家但没敢回。听她说完这些,我再也按捺不住想家的念头,急忙踏上了回京之路。
然而就是这次回家,让我的父母做出了一个重要而又惊人的决定,那就是让我的母亲随我一起回延安“插队”。当时我的哥哥姐姐都不太愿意,因为母亲当时已经六十岁了,父亲自己在家也没人照顾,哥哥姐姐们又都上班忙,大家都不放心父母的身体。面对这一情况,父亲当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十个手指我咬哪个都疼。”就这样,母亲随着我来到了插队的地方——范家卓子公社曹家山大队梅家河村。
母亲生在天津,后来随父亲来到北京,可以说一直生活在大城市。母亲的性格很温和,从来不会打骂孩子。我始终不知道她到农村以后的感觉是什么,也从没问过。母亲随我在知青灶上吃饭,每日给灶上交粮食和生活费。她和村里的社员都相处得非常好,谁家要做件新衣服,都会请我母亲帮助裁剪。母亲有时也帮助知青点做工饭,面对种种辛劳,她从不叫苦。
1970年的大年初二早上,母亲对我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饸子家家转!咱们吃面吧!”我们知青住的地方在村头的小学校里,就在我和面的时候,突然听见父亲说话的声音。我说了一声:“妈,我爸来了!”就急忙举着面手往外跑。
出来一看,果然是父亲。我和母亲都大吃一惊,呆立在那里看着父亲。原来父亲是腊月二十九从北京动身,大年三十到渭南下的火车,初一坐汽车到了黄龙界头庙,把大件东西寄存在车站,自己拿了些随身用品,徒步四十多里来到我插队的地方。当时刚下过大雪,父亲就踏着雪,艰难地走着。走了几里路,看到了一个村子,父亲就找人问路后继续往前走。可没想到路和地面被大雪覆盖了起来,父亲分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地,又重新绕回了村里。村子的一位乡亲知道情况后,把父亲领到了大路上。父亲顺着大路走,随后遇到了一个三岔路口,附近也没有人家。父亲本应该是往山上的路走,他却顺着河边的路往下走去。费了好大周折,终于到了我插队的地方。
父亲来了以后,队长给我父母安排了一孔窑洞,让他们住了下来,并且同意让我和父母一起吃饭。但父亲却坚决不同意,他仍然让我和其他知青一起吃、住,让我过集体生活。有时候知青点的饭菜不合口,我就拿着我那份饭菜到父母那儿,父母把我的饭菜分着吃了,让我吃他们的。别的队的知青偶尔来家里玩,父母也是尽最大努力给他们改善生活。
我的父母很善良,也爱帮助别人。我们村有一所公办小学,村里及周边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大队会计的家离我们村有五六里路,他的孩子很小,无法自己上学。于是大队会计就和我父母商量,让他的孩子在我父母那儿吃住。我父母连考虑都没考虑,就欣然答应了。我母亲每天给孩子做饭,晚上,我父亲还给孩子辅导功课,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我父母回北京。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有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他到了农村以后,生产队每次开队委会,都邀请父亲参加。父亲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经验都说出来,以供参考。队里还让父母帮助队上养两头小猪,父母很痛快地答应了。养了小猪后,他们每天的中心任务就是给猪打草、熬猪食。当时,我们的生产队长很年轻,脾气不太好,有时和社员有些摩擦,父亲总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教他一些工作方法。在我父母回北京以后,我每次碰到村里的人,提起我的父母,他们总要夸奖一番。
父母一直以来都在大城市生活,对农村的生活比较陌生。然而在农村生活的这段日子里,面要自己磨,柴要自己打,水要自己担。他们总觉得我年龄小,怕我把身体累坏,他们总是在我下工之前就给水缸里担满了水。父母年龄大了,父亲一人担不了,老两口就一起担。因为上山打不了柴,他们只好到地里刨玉米根来烧火。那时,每逢寒冷的冬天,农村没有火取暖,到现在我都不知道他们是怎样熬过来的。反正那时候,我每天回家,看到他們都很高兴。那时候太年轻,不知道如何照顾父母。就这样,在我插队的两年中,母亲随我插队一年半,父母亲一起随我插队了一年。
1971年6月,我接到了招工通知,这时,父母才结束了他们在农村的生活。父亲亲自把我送到工作单位,他们才回了北京。
我参加工作以后,无论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想起父母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会鼓起勇气,战胜困难。
张克民,北京市门头沟区西辛房中学学生。1969年1月到延安黄龙县范家卓子公社曹家山大队插队,1971年1月招入黄龙县人民银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