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甜
摘要:学前期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数学学习必须生活化。但实际工作中,数学活动与生活往往脱节。本文以一次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乘坐高铁去旅行》的教研活动为例 ,通过“三问三研”的教研形式,对“如何让数学活动有用和有趣”提出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 教研活动
教研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同时提出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核心要义是生活。但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数学活动与“生活”往往脱节,变成黑板上的数字,玩具上的数卡,孩子们兴趣不足。如何让数学有用和有趣,与生活“联结”,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十一长假后,孩子们们在讨论乘坐的交通工具。明明得意地说自己没有爸爸妈妈的帮助,看着高铁票就知道自己坐在哪里,而且还找到了座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无比的崇拜和羡慕。刘老师敏锐的发现这个是很好的教育契机。高铁票上隐藏着许多数字信息,如何设计一节“坐高铁”的活动,让孩子们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这个问题引起了教研组老师们浓厚的兴趣。随之围绕“高铁到底该怎么坐”引发了大家用最关注的三个问题:
一问:活动目标如何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定位?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灵魂。高铁票上的信息非常多,时间、地点、车次、座位号、价钱、身份信息等,到底哪些信息是大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哪些是新经验?一节教学活动中该如何确定重难点?
二问:活动形式如何凸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情境学习对学前儿童尤其重要。到底如何“坐高铁”才能让活动的形式更加生活化、情境化?
三问:教学策略如何支持幼儿的探究性学习?
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教授模式,让学习情境、操作材料更加生活化、趣味化,更加有利于支持幼儿探究性的学习?
教研实录:
一研:找準靶心——学习交流论目标
如何将生活中的“高铁票”更好的融入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之中,制定合理的数学认知目标,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真正有用?我们特意请教了湖北省教研室小学数学专业的特级教师刘莉老师。从她的解答中,我们了解的信息主要有三点:
一是“数学活动生活化”非常有意义。它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是了解到“高铁票”上所有的信息汇总起来,应该称为数码或数据信息,这些信息要进行选择和筛选才能让幼儿接受;
三是在在幼儿园阶段,可以通过图示法、操作法等让幼儿了解清楚座位号中每个数和数字的含义,通过找座位、认座位等手段让幼儿初步理解座位号中的数字与座位的关系。以此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进入小学系统的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刘莉老师的建议,我们将重点放在“找座位”上,三维目标确定为:
1.对生活中数字的含义有探究的兴趣,感受数的有用。
2.认识高铁票上的数字信息,理解车票上座位号的含义。
3.能观察分析车票与列车座位号的对应信息,准确找到座位。
二研:选好工具——集体备课研设计
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如何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设置学习情境来支持幼儿的探究性学习,让幼儿兴趣盎然的参与其中? 根据大家的头脑风暴,我们认为要体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在设计上一定要“另辟新径”:
1.活动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高度还原活动现场,用KT板制作成可以坐人高铁样式,大屏幕显示高铁站现场、语音播报。教师扮演导游,配班教师为列车员。幼儿是参加旅游的小乘客。让“坐高铁去旅行”的情境始终贯穿活动始终;
2.活动过程探究性、挑战性。引导幼儿自己根据票据的信息自主找座位,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找座位的方法。如果找错了,列车员可以做到较好的引导作用。激发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研:用对方法——课例研讨磨策略
策略一:数字信息划重点——改良“高铁票”
活动试教时,我们发现活动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因为车票上的信息非常多,孩子不容易聚焦到座位号;二是因为座位号主要包含了车厢和具体座位两个层次,孩子认知经验不足难已较快掌握。基于以上的考虑,教研组再次进行深入的研讨和反复尝试。讨论结果如下:
一是在设计“高铁票”时,突出座位号,其它数字信息缩小或屏蔽;二是提前做好票据上其它数字经验的回顾,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座位号上;三是通过“高铁票”的三次变化,体现学习的三个层次,“同一车厢找座位——不同车厢找座位——不同车次找座位”。
策略二:环节过渡更自然——设计“趣味旅行”
活动中,孩子们反复的上车、下车、取票、收票,很快就没有新鲜感了,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生硬且无趣。于是重点调整环节过渡的趣味性。一是设计三条旅行线路。如同一车厢找座位——北京首都行、不同车厢找座位——深圳欢乐行、不同车次找座位——广州上海自由行。且大屏幕呈现该地点的旅游景点,让“旅游”贯穿上车下车和检票;二是增加检票角色。让能力强的幼儿戴上袖章和帽子来扮演检票员,提醒幼儿不要坐错车。让幼儿相互纠错中质疑、反思、推理、调整,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升。
结论: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寓于生活、扎根于生活。通过场景、材料、道具、情景等创设,可以使数学在幼儿眼中不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有趣、好玩的游戏情境,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好帮手。“三问三研”的教研模式也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活动设计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1.活动目标要生活化。不应是静态的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感体验到数学的有用;
2.活动形式要趣味化。活动形式要采用生活化、游戏化、情境性、参与度高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欲望,让幼儿在体验中、操作中探究,提升中发展;
3.活动材料要层次化。注重材料投放层层递进,材料运用要反复尝试,不断改良,要有取舍,才能起到对重难点分层突破的作用;
4.活动过程要探究化。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幼儿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相互纠错和学习,在不断尝试和探究过程中建构逻辑思维。
武汉大学幼儿园二分园 张 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