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倩,吴 新
(台州市中心医院儿科,浙江 台州 318000)
川崎病是一种以免疫介导的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被日本学者川崎首次报道。川崎病发病年龄主要为6个月至5岁,该病主要受累的部位是心脏的冠状动脉,若发病后未能及时治疗,将导致患儿因冠状动脉瘤发生破裂而死亡[1]。既往研究表明,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川崎病同样具有相关性[2]。人体中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因其半衰期较长,多用于评估人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状况。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erminal B-type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人体心肌受到外界刺激后由心室肌细胞所分泌的多肽类物质,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常常用于诊断和评估急性心力衰竭等疾病[3]。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人体常见的一种炎性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能够促进心肌细胞脑钠肽等多种物质的表达,从而间接提示患儿心脏衰竭的严重程度[4]。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血清中25(OH)D3、NT-proBNP和IL-6在川崎病患儿中的早期联合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选取台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66例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其中男童44例,女童22例,年龄7个月~5岁,平均(3.23±1.05)岁,发热时长3~11d,平均(5.01±0.74)d。纳入标准:①符合《川崎疾病诊断指南》中的川崎病诊断标准[5];②处于急性期;③入院前经抗感染治疗无效。排除标准:①患有感染性疾病;②有激素治疗史(3个月内);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例组患儿依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和冠脉损伤诊断标准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受损,依据受损结果分为损伤组(n=30)和非损伤组(n=36)。同时选取同期于本院就诊的普通发热患儿66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患儿除感染发热外无其他任何疾病。对照组中男童39例,女童27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3.69±1.24)岁,发热时长2~10d,平均(4.96±0.88)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所有患儿入院后完善相关信息采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儿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疾病史、现患病情况、发热情况等。于第2天清晨抽取所有患儿的空腹静脉血5mL进行血清相关指标检验。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25(OH)D3、NT-proBNP含量,试剂盒采购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6水平,试剂盒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公司。
观察指标:按纳入排除标准及分组标准分组后,观察两组患儿一般情况、25(OH)D3、NT-proBNP、IL-6水平及差异情况,分析其对川崎病的诊断价值。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指标,结果显示病例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T-proBNP以及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734、38.173、41.382,均P<0.05),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指标比较
比较病例组的损伤组与非损伤组血清指标,结果显示损伤组患儿25(OH)D3水平显著低于非损伤组,NT-proBNP以及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损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472、14.282、20.194,均P<0.05),见表2。
表2 损伤组与非损伤组血清指标比较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中25(OH)D3水平与NT-proBNP水平、IL-6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68、-0.429,均P<0.05),NT-proBNP水平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518,P<0.05),见表3。
表3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25(OH)D3水平、NT-proBNP水平、IL-6水平三者联合检测对川崎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939)显著大于三者单独诊断,同时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84.13%)以及特异度(94.25%)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各项指标诊断价值分析
川崎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小儿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该病发病率约为7.4%,并且近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目前对于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仍尚未清楚,同时对于川崎病的诊断也缺乏特异性的指标。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通过单一的血液学指标进行初步诊断,导致临床工作中对于川崎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和误诊[6]。维生素D是人体中极其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其可以通过影响机体内的炎性因子以及血小板功能等多种方式对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维生素D还会降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发生的风险。人体血浆中NT-proBNP是一种具有较强稳定性和易检测的蛋白,在临床工作中主要用以反应心室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川崎病患儿心室功能进行判断和预测[7-8]。IL-6是人体中重要的炎性因子,其在人体维持免疫平衡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当IL-6水平表达超过一定阈值后则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伤。既往已有研究显示,IL-6在川崎病血管损伤和冠状动脉瘤形成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9]。
本次研究主要对比了正常发热患儿与川崎病患儿的血液学指标,结果显示病例组血清25(OH)D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NT-proBNP以及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表明25(OH)D3、NT-proBNP以及IL-6均参与到了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对崎病进行早期的诊断。川崎病患儿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的损伤,一旦出现后则为不可逆改变,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患儿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闭塞等严重情况,甚至会出现患儿心源性猝死[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损伤组患儿25(OH)D3水平显著低于非损伤组,NT-proBNP以及IL-6水平显著高于非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结果提示25(OH)D3、NT-proBNP以及IL-6可以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进行预测和判断评估。同时Pearson相关分析也显示血清中25(OH)D3水平与NT-proBNP水平、IL-6水平呈现出负相关性,NT-proBNP水平与IL-6水平呈现出正相关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维生素D能够通过调节机体内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减少其分泌IL-6等炎性因子,当机体内炎性因子减少后会使得心室肌细胞分泌BNP减少[11-12]。另外,本次研究发现25(OH)D3、NT-proBNP以及IL-6三者联合检测对川崎病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三者单独诊断,同时三者联合检测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川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综上所述,血清中25(OH)D3、NT-proBNP和IL-6表达水平与川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25(OH)D3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表达降低,NT-proBNP和IL-6表达升高,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显著提高川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