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琴,唐 艳,赵 红,田 策,熊冬冬
(1.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 100144;2.北京丰台区妇幼保健院,北京 100067;3.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北京 100032)
产妇在养育新生命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感受与体验,初产妇由于缺乏育儿经验,再加上家庭成员的变化等原因,其角色适应过程更加艰难,母乳喂养体验更加复杂。养育过程中配偶的参与、家庭关系,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和认知等都会给产妇带来不一样的母乳喂养感知和体验[1-2]。2019年8月的第一周是第28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以“助力父母,成功母乳喂养”为主题,旨在强调以母婴为核心,医务人员以及社会各界协调一致,加强合作,为母婴家庭传递一致信息并给予支持,帮助父母实现成功的母乳喂养[3]。共同养育(co-parenting)既包括父母共同养育,也包括父母与祖辈两代人的共同养育。它可以反映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养育者彼此支持、协调一致,包括养育者的养育观念一致、情感融合以及行为上的协调与支持。共同养育成员在共同养育过程中的观念、行为等发挥的作用可以通过养育者的共同养育感知来反映[4]。祖辈参与育儿在我国较为常见,祖辈带来的影响区别于产妇配偶对产妇的影响,祖辈的参与有助于减轻父母的养育压力,但有的家庭也会有各种育儿方面的冲突,影响夫妻关系、家庭氛围以及孩子的适应力,产妇配偶对产妇的影响更是尤为深远[5-7]。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情况下母亲的母乳喂养体验,鲜有研究在家庭共同养育的视角下探究共同养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造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了解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共同养育母乳喂养的心理特征及体验,为改进产妇的体验、开展相关干预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者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4月,以目的抽样法选取丰台区妇幼保健院的23例产妇作为访谈对象。纳入标准:①初产妇;②夫妻共同居住;③仍在进行母乳喂养;④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婴儿出生后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接受治疗和监护;②新生儿在满37周以前出生;③育有多胎;④产妇有精神病史或先天精神发育迟缓者。研究样本量在第23例访谈后达到信息饱和,按访谈顺序将其编号为F01~F23,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已取得本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委员号为2019FY-01)。
表1 受访者的一般资料
1.2.1制定访谈提纲
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拟好访谈提纲,选择2名研究对象进行开放式预访谈,根据预访谈效果对提纲进行修改后形成正式访谈提纲,访谈由一系列开放性问题组成,包括“请您谈谈您的母乳喂养过程和感受;您和您的家庭成员对母乳喂养的态度和行为是怎么样的?在一起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您觉得您和您的家人相处得怎么样?她们做了哪些事情?在母乳喂养方面,您期望怎样和家庭成员共同养育孩子等?”访谈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追问、澄清、重复等,在保证研究对象舒适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得更多更全面的观点、态度和认识,并避免诱导性提问。
1.2.2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以现象学研究方法为指导,均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部分是面对面访谈,部分采用微信访谈。首先告知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提前和研究对象约定好访谈的时间,并告知研究对象尽量选择在一个安静单独、不被打扰的房间和时间段接受访谈。访谈时使用录音笔(索尼ICD-TX650)全程录音,本研究共访谈23例次,每例访谈时间30~60min。每次访谈后由研究者在48h内将录音内容逐字转录,并反复聆听录音校对,同时记录非语言信息,一共转录13万字。
资料的分析与收集同步进行,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①详细记录、仔细阅读访谈材料;②提取对研究现象有意义的、相关联的陈述;③从有意义的访谈材料中归纳和提炼意义;④寻找意义的共同特征或概念,形成主题、主题群及范畴;⑤将主题与研究现象联系并进行完整的叙述;⑥整合结果,对现象进行详细描述;⑦将研究结果返回至研究对象,请研究对象核实。
2.1.1共同的母乳喂养目标
一家人共同的母乳喂养目标为喂养行为指明了方向,为实现目标共同养育者会做出各种努力,遇到问题时也会一起寻找解决方案。F01:“我就是因为上了母乳喂养的课嘛,(觉得)纯母乳喂养挺好,对孩子挺好,我们就是计划按照建议的6个月,至少到1岁以后断奶。”F22:“我觉得我挺庆幸的,就像类似于我父亲,我老公,他们都是对这一块就是从来没有像其他人阻拦过。”
2.1.2 合理分工,团结协作
母乳喂养需要家人共同的参与,合理的分工有利于共同养育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产妇更专注于哺乳并得到适当的休息,促进母乳喂养顺利进行。F02:“我们家人分工比较明确,我和我婆婆负责主要带孩子,我负责喂奶什么的,她帮着打下手,然后我妈负责做饭和做家务,然后我老公是晚上夜里跟我一起弄。”F12:“在我跟姥姥姥爷给宝宝洗澡的时候,然后爸爸就去端水啊,把那个水给热透了,或者毛巾弄好啦,宝宝脱下来的衣服他去洗啊,就是互帮互助吧。”F18:“我老公但凡有空了就会抱小孩嘛,让我多休息休息……然后平时生活日常啊都很照顾,晚上起来给小孩换尿不湿啊都是他。”
2.1.3 各种形式的母乳喂养支持
家人的支持对产妇来说至关重要,Abbass-Dick等[6]提出的共同养育母乳喂养理论的框架中将支持分为以下四种形式: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家务支持、表扬性支持。表扬性支持指的是共同养育者对母乳喂养的认同与赞许以及对母亲的鼓励。共同养育理论认为这种支持应该是互相的,不仅仅包括家人给予产妇的支持,也包括了产妇给予其他共同养育者的支持,适当的鼓励与夸奖使得配偶在育儿方面更有信心,从而更乐意参与进来[4]。F01:“我说哎呀爸爸真厉害,我会夸他。然后夸他反正不管是真话假话,他也是听得挺高兴。”F11:“刚开始的话就是从医院生出来,他其实一直都没让吃奶粉,他说你就使劲让她嘬就行了。因为他看的书比较多,觉得孩子的话吃那种初乳比较好。”
2.1.4良好的沟通交流
新生命的诞生使得家庭的重心发生变化,家庭关系的重点渐渐从原有的夫妻关系向新的亲子关系转变,共同养育过程中也会有一些矛盾与分歧凸显出来,良好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协调家庭关系,减轻一定的育儿压力,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F09:“过年的时候,我开诚布公地当着全家人的面儿跟婆婆聊了聊,然后过后就好很多。”F10:“我觉得都是互相鼓励吧。这个东西也没有说我掌握的知识就正确,他掌握的知识就不正确,比如说如果我们有什么疑问的话,就会讨论这样说对不对。”
2.2.1更多的情感支持
大多数受访者表示由于身体不适、睡眠时间减少以及工作压力等经历了一段情绪低落、敏感、焦虑的时期,她们表示渴望得到配偶更多的理解与关怀。F05:“我觉得应该可以就是多一些鼓励之类的,然后实际行动上,就是能减轻我的体力活动,帮忙刷刷奶瓶,体力活动方面做得还不错,但是鼓励方面就稍微欠缺一点。”F07:“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就是给妈妈一个信心、一个动力,然后在你很累,或者身体不太舒服的时候能给你一个安慰吧,支持。”
2.2.2配偶更积极主动的参与
即使有祖辈的参与,但是配偶的角色对于产妇和孩子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8],有产妇表示希望自己的配偶不要因为有祖辈帮忙就撒手不管,更多的亲子互动以及分担更多的家庭事务让产妇感觉更加幸福。F04:“我觉得宝爸一定要给予精神上的肯定与支持。其次,如果可以,能帮助宝妈喂夜奶让宝妈睡整觉那就更棒了!”F06:“我觉得孩子生完之后这个母亲幸不幸福的感觉有很多方面,至少得有三分之二是取决于这个父亲,他在里边扮演什么角色,比如说他积极一些,多干一点,这个妈妈就会非常开心了,就会沉浸在有孩子的这个喜悦当中。”
2.2.3祖辈更合理的参与
大部分研究对象表示她们需要祖辈的参与来帮她们分担一部分育儿压力,但是当祖辈给予母亲或者母乳喂养消极评价,将孩子发生的所谓问题归咎于母乳喂养,甚至在夫妻之间发生矛盾时偏袒另一方,就会打击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甚至使产妇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F04:“有些时候我俩闹别扭我婆婆根本帮不上什么,只会让结果越来越糟。宝爸就是从小被我婆婆娇生惯养坏了!”F06:“总有一种感觉婆婆好像在话里话外在指责你,比如你喂养不够好啊……,我不喜欢这些……但是她不当我面儿,比如说和我妈说的时候,是不是孩子有点不够吃啊,被我听到,我会心里泛酸不舒服。”
共同养育是养育方式的一种,共同养育成员的行为、观念会对其他的养育者以及孩子带来较长远的影响,共同养育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对彼此的认可、支持尤为重要。在母乳喂养中,共同养育具体表现在家人对母亲母乳喂养的支持以及其他育儿活动、家务的分担。因此在母乳喂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呼吁大家摈弃关于母乳喂养的陈旧观念,加强科学喂养的方式方法教育,另一方面也要介绍共同养育含义及其重要性,使大家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家人的齐心协力,提高祖辈及父亲共同养育的意识,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的自信心。
由于产妇与其配偶长时间共同居住和生活,其配偶在家庭中扮演多重角色。配偶不仅是产妇孕产期主要的物质生活保障者,有时候也是产妇与祖辈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配偶的态度和行为十分影响产妇的母乳喂养及其心理体验[6,9]。本研究中大部分产妇的共同养育感知和体验总体较好,配偶的参与程度较高,但不同的家庭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这主要与产妇配偶的角色适应以及祖辈的影响有关。大部分产妇的配偶以提供经济支持为主,情感支持方面较为欠缺,有些产妇的配偶还是“工作狂”,频繁加班,留给家庭的时间极少。个别家庭还存在“丧偶式育儿”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其不仅育儿参与度低,还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在生活上严重依赖他人,而配偶照顾满意度低的产妇更有可能发生产后抑郁[10]。共同养育中父亲的消极表现与母亲焦虑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感知来自父亲支持太少时,会对抚养孩子缺乏信心,进而产生更高水平的焦虑[11-12]。这时候父亲的情感支持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协调婆媳关系方面。产妇期望得到更多来自配偶的夸奖与鼓励,对于产妇的付出给予更多的认可,而不是将其视为理所当然[13]。因此医护人员在孕产期教育时应注意宣讲产妇配偶角色的重要性及其在家庭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并组织相关“好爸爸”“好丈夫”讲座等活动引导其重视产妇的心理健康,学习育儿知识和沟通技巧,做好相关知识储备,在住院期间让父亲尽量参与育儿,促进其在产后更好地平衡家庭与工作,尽快适应父亲的角色,为产妇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研究中祖辈-父辈共同养育的关系总体较为和谐,但是有些家庭中祖辈对父亲育儿产生了明显的消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公婆对其儿子的过度保护,倾向于帮儿子承担更多的事务,而这与产妇的意愿相违背,这与龚玲[14]的研究相似;另一方面,在夫妻发生矛盾时,婆婆一味站在儿子这边,让儿媳妇让步,这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加深夫妻矛盾,不仅不利于父亲适应角色,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15]。还有产妇表示婆婆更重视与其有血缘关系的孙子/女,从而会忽视母亲的感受,甚至将他们认为婴幼儿出现的“问题”归结于母乳喂养。这些婆媳之间的矛盾会破坏家庭氛围,使夫妻关系变差,也会引起母亲的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2]。因此,医护人员应着重加强对参与共同养育的祖辈开展健康宣教,尤其是婆家人参与共同养育的家庭。除了给予其婴幼儿的照护知识外,还应包括支持方法教育,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及沟通方式,使祖辈找准参与育儿的角色定位,引导祖辈尽可能多地为产妇提供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关注产妇的心理健康,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提高家庭育儿的科学性,提升产妇的身心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