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慧慧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对现代皮衣设计及品牌文化内涵塑造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是传统服饰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导着服装造型、材料和工艺的抉择。本文总结了现代皮衣创意设计中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的“化繁为简”“穿着成形”和“因材施制”的设计理念,旨在拓宽现代皮衣的设计思路,丰富皮衣结构设计的艺术表达语言,增强其在现代服装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也希望能推进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中国传统服装 平面结构 皮衣设计 皮革
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作为中国传统服装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装造型的主体,在中华数千年的服装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直接与服装的风格、色彩、情感寄托、身份认同和工艺装饰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皮衣以皮革材料缝制为主,皮革是经脱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学加工所得到的已经变性不易腐烂的动物皮。革是由天然蛋白质纤维在三维空间紧密编织构成的,其表面有一種特殊的粒面层,具有自然的粒纹和光泽,手感舒适。《国语·楚语下》中曾说:“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韦昭注:“皮,虎豹皮也……革,犀兕也,所以为甲胄。”皮革为动物的皮毛,属于天然材料,其结构设计方式与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相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皮衣的款式设计和质量。目前,市面上的皮衣结构设计多以西方合体结构为主,如何在现代皮衣设计中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服装独有的结构形态及文化内涵,正在成为新的现代皮衣设计的课题。
一、“化繁为简”的服装结构设计手法
《周易·系辞下》中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国古代的服装往往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及礼仪文化,其服装礼制主要体现在服装材质、纹样及色彩上,而服装结构更多的是为了材质和纹样而设计。《明史·舆服制》中有对皇族服装的描述,皇帝常服为“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各织金盘龙一”,皇太子冠服为“袍赤,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各织金盘龙一”,亲王冠服则为“服青质,青绿缘,前后方龙”,这些服装同为袍服而花色和纹样则不同。
为了承载不同制式的纹样,服装结构化繁为简,中国传统服装固有“重装饰,轻结构”这一说法,其平面结构异于西方繁杂的曲面结构设计手法。根据藏于伦敦图书馆中的1735年至1740年服装结构图书资料(图1)显示,西方的服饰结构设计手法是基于极其复杂的人体曲面变化进行分割设计的。而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如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的战国时期小菱形纹锦面绵袍(图2)所示,以极简的几何形对称式结构进行设计,除了前上衣中片需要满足交领的不规则结构外,上下服装结构都是以简单的矩形裁片构成,既符合着装的功能需求,又能凸显服装精致繁复的纹样及细腻华丽的材质,其中也揭示出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具有几何形的结构设计特点。
皮衣服装的皮革面料本身已具有极细腻的质地,现代制作皮衣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丰富多样,皮衣的结构设计与传统服装的结构设计本质相通。自工业革命以来,服装设计提倡极简主义,注重功能性的结构设计。因此,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化繁为简”的设计理念在现代皮衣设计中尤为适用,即在功能性的主导下,用最精简的结构语言还原皮革本真的美。我们在现代皮衣设计中可以采用传统服装中以直线为主的几何形结构设计手法,在满足消费者着装需求的前提下“转曲为直”,以迎合现代简约实用的穿衣风格。以下通过运用中国传统服装局部结构中“化繁为简”的结构设计理念,在皮衣结构的创意设计中展开简述。
1.肩袖的结构
中国传统服装的肩袖结构异于西方的斜肩与袖窿弧线相结合,肩部结构只在前后片的折线呈现,不产生斜度,袖子与衣身直线拼合,上身的肩斜和曲面变化依靠服装的宽松量或者门襟的结构转移而达成,但依然能满足人体躯干活动的空间需求。在皮衣现代创意设计中可以采用这种直线的肩袖结构设计,直线的肩袖结构在穿着时由于人体的肩斜而产生的量,能直接转移到衣身中形成一定的量,从而打破传统的合体修身肩袖设计,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服装结构特征的审美造型。
2.领与门襟的结构
中国传统服装的领与门襟结构以直领对襟、圆领琵琶襟、交领和立领斜襟为主。古代中原汉民族的服装门襟以右衽(“衽”意为门襟)为主,而少数民族多是左衽,《论语·宪问》中提到“被发左衽”,《汉书·终军传》中写道“大将军秉钺,单于犇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后汉书·西羌传·滇良》中有“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的说法。现代皮衣多为翻领中缝纽扣和翻领对襟装拉链的款式,其结构形式较为固定,皮革面料若能结合中国传统服装的领型结构进行融合设计,必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现代皮衣设计运用传统服饰的立领对襟和立领斜襟的设计,使得皮衣的款式更符合东方女子淑雅的气质。
3.衣身的结构
现代皮衣的衣身结构设计多束缚于近几十年西方服装固有的立体造型思维中,采用省道和分割线形成合体修身的造型,失去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宽衣结构体系。
中国传统服装的衣身结构设计相比西方的立体结构设计更加概括化,符合现代人的穿衣理念。一方面,中国传统服装的宽衣结构以“十字形”为主,多是矩形结构设计,不像西方服装的结构设计,需要精细化计算形成贴合人体曲面的裁片,而是以极概括结构的裁片,缝合后再通过穿着成形,形成内敛含蓄的服装造型,穿着者的身体也能得到解放;另一方面,传统服装简洁的矩形结构设计使得后期的装饰加工更便捷,如使用现代电脑绣花、激光烧花和数码印花等工艺,传统的结构设计贴合了现代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追求轻松的态度。
二、穿着成形的服装造型方式
现代皮衣成型普遍使用西方的立体结构设计方式达成,如果转化成平面结构设计则需要人体多个精细测量数据并运用“比例法”制图。结构设计方式较为复杂烦琐,通过缝制可直接形成完整的服装造型,穿着时其廓形不易因身体胖瘦发生改变,甚至可以对人体进行再次塑形,服装造型对人体造型起主导作用。
中国传统服装的宽衣结构体系中,服装的结构设计只需要通袖长和身高两个尺寸就基本可以完成,然后通过绑带、系扣固定,从而形成合体的服装造型。中国传统服饰的结构成型方式属于半成形服装造型,其最终的服装造型还需要在上身后进行固定才能最终定型,穿着方式对服装造型起主导作用。如湖南省博物馆藏品朱红菱纹罗曲裾式丝绵袍(图3)所示,服装在完成时只是二维的服装造型,其固定方式起到二次造型的作用。腰带的松紧可根据穿着者腰臀的尺寸进行调整,下裙的缘边造型亦可根据腰带固定的位置进行上下调整。所以在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中,穿着方式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区别于西方服饰的结构成形。中国传统服饰的穿着成形主要包括固定成形和叠穿成形两种方式,以下根據两种穿着方式在现代皮衣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1.固定成形
中国传统服饰的固定主要靠腰带和带扣实现,带子通过绑、结、扎、绕等固定手法,根据穿着者的身材及服制的要求进行造型。例如秦汉时期曲裾深衣的固定方式,《礼记·深衣》中记载曲裾为“续衽钩边”,曲裾深衣包括中衣和下裙,外加曲裾袍服,曲裾穿着时先将外襟的尖角围着腰间从左到右缠绕一圈,然后用带子固定,最后加上腰封,再系上腰带固定。在缠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人体的腰臀围和曲裾缘边的层次进行调整。
在现代皮衣创意设计中,常见的通过平面结构设计并利用不同固定方式进行造型的有蝙蝠袖宽松版外套,它是通过腰带实现固定成形的。在皮衣设计使用固定成形的造型方式时,我们可以尝试错位固定,从而打破原来传统束腰阔胸的结构造型。例如其中一条腰带的一端在左腰侧缝处固定,而另一条在右肩或腰侧以外其他位置固定,当穿着时就能形成异于左右对称的固定位置而呈现有趣的服装空间造型。当然,造型的美感还与材质、裁片的结构和固定的位置相关。在其他元素都相配的前提下,固定部件错位的方式可使简单的平面结构产生丰富变化的造型,通过服装部件固定的位置和固定方式的设计能使服装造型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丰富其原来的服装造型空间。
2.叠穿成形
中国传统服饰受到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服饰观尊尚孔子“克己复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审美观,强调服饰的社会礼仪规范和伦理意识。《礼记正义》中记载“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文中的“被体深邃”是指服装对人体的遮蔽较为严密,形成含蓄、内敛的服饰美学特点,同时为了增加服饰的丰富性,而“衣裳相连”,在服装平面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多层次的穿着进行造型。汉代《太平经》卷一百二十中描写仙神的穿着“衣者,随五行色也。今使母含子,居其内,以色相次也。大重之衣五也,中重之衣四也,小重之衣三也微重之衣象阴阳,二也。大集之衣乱彩六重也。”文中描述了服装的五行色,即木为青色,火为红色,土为黄色,金为白色,水为黑色,其服装有五层之多,且从外观就能看到,由此可见古代服饰的层次有多丰富。如陕西省汉阳陵博物馆的塑衣式彩绘直立侍女俑(图6)“三重衣”的服装造型,包括内、中、外衣,三件层层叠叠并露出领子和袖口的缘边,形成层次丰富的服装造型。
在现代皮衣设计中借鉴叠穿成形方式,同时结合现代解构主义服装造型设计手法,可创造出富有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的空间结构。例如在服装分割线中拼接不同材质的裁片,在衣领、袖窿线、门襟、腰头等分割处拼接活动的裁片,形成多重的结构对比,既打破原来呆板的结构款式,又丰富了服装造型的层次。
三、“因材施制”的结构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服饰以手工织布为主,手工织布常涉及布幅宽度的问题。北京服装学院刘瑞璞教授在《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图考》一书中验证了中国传统服装结构是对结构深入研究的事实证明,像汉字结构一样稳定的古典华服结构与“节约和敬物”的动机有关,建立了装饰是为完善结构形式而存在,结构形式又以不破坏面料的完整性和原生态而设计(一切都在织布机的宽度下展开)这一全新的理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传统服饰结构是基于面料幅宽的基础进行设计制作的,其结构具有“因材施制”的设计理念。
现代皮衣主要采取西方“因形施物”的结构设计理念,先按设计理念完成服装造型方案,再对皮革进行选择和制作,这样的设计过程首先考虑的并不是面料的幅宽、尺寸等,极容易造成材料的过度消耗。皮革是一种经过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材料,分为革皮和裘皮。动物皮主要由胶原蛋白组成,具有很好的弹力、透气性和吸湿排湿性,这是其他面料尤其是化学纤维无可比拟的,比一般面料更加珍贵,而且每一张皮革由于动物的体型不同,尺寸都不一样,在对其进行结构设计时更应该吸取中国传统服装结构中“因材施制”的结构设计理念,合理利用好每一寸皮料,不宜过多地设置省道和分割线,从而破坏面料的完整性。尤其是裘皮,由于其毛长覆盖在皮的表面,不适合进行分割,传统服装的矩形结构设计恰好适合皮革的结构设计。以下分别从皮衣材质和工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平面结构在现代皮衣设计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1.材质
每一张天然的皮革都有各自的特点,其表面的视觉感、触感、柔软度、厚度都会有差异,就算同一张皮中不同的部位也不尽相同。一张皮革不同的位置纤维组织方向不同,厚度、悬垂性、韧性和耐磨性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皮革自带的特性进行结构设计,以保证“物尽其用”,把不同的材质特性安排在不同的造型结构设计中。皮质均匀细腻的部分,适合应用在服装主视觉位置,例如胸前,领部。皮质耐磨性较好的部分,适合设置在手肘、袖口、领底和膝盖等人体关节活动较为频繁的部分。皮质柔软性较好的部分,适合制作悬垂性的结构造型,例如裙摆或者荷叶边的装饰性结构。而皮质硬挺性较好的部分,适合制作挺括的造型和部件,例如领面、腰头或者工装风格的皮衣。总而言之,在进行皮衣的结构设计前先选好皮革,根据选定皮革不同的特性再行设计,做到“因材施制”,而不是“因形施物”。
2.工艺
皮革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服装材料之一。皮革从最初的鞣制和动物筋条骨针缝制工艺发展到现在机械化、科技化等各种装饰性工艺。与结构造型的方式相比,工艺塑型是更为考究的技术,也需借助更多其他领域的技术得以实现。根据不同特性的皮革选择与之相配的工艺处理方式,能使服装造型锦上添花。本着中国传统服装结构“因材施制”的思路,在现代皮衣设计工艺可通过以下三种手法实现。
浮雕法,主要适用于植鞣革和稍厚的皮革。在简约挺括的平面结构基础上,采用皮雕、植绒和激光雕刻的工艺实施立体图案装饰。皮雕可形成凹凸的浮雕感,激光雕刻可产生凹刻的浮雕效果。该技术在采用平面结构的裘皮中尤为适合,也能在平整的毛层中形成立体的图案。另外,针对较薄的皮革可以结合垫布绣,把海绵或者棉花放在皮革下,在底层增加一層密度较高的面料,然后对皮革进行花式刺绣,可让皮革产生图案式浮雕感,从而在简洁的平面结构设计和不改变皮革本身色泽的前提下,形成丰富的立体肌理。
层次法,适用于厚度偏薄的皮革,如小牛皮、羊皮和蛇皮等。层次法主要是进行压褶工艺处理,通过折叠、叠加、编织、起浪等形式,形成立体的层次感。或者使用多种皮革材料进行拼合重组、洗水和印花等形成质感对比,从而得到视觉上的层次感。还可以采用皮条层叠及编织进行结构造型。在平面结构的基础上,层叠的褶皱可在穿着者身上形成跟随人体曲面变化的视觉美感,恰到好处地展示出人体的曲线美。
镂空法,主要适用于肌理感比较单调的皮衣设计,例如猪皮和牛皮等其肌理感比鳄鱼皮、蛇皮等更加单调。目前,激光烧花技术在皮革雕刻镂空图案的使用中已然成熟,在近几年的皮衣设计中常运用激光烧花进行图案装饰,极简的中国平面结构与激光烧花工艺非常契合。激光烧花在皮革上产生的镂空图案不适宜设有省道和分割线,因省道和分割线的拼合处会产生缝份,通过镂空的图案能看到面料反面的细节。中国传统平面结构设计常遵循面料的完整性,结构多为简洁的大块面几何形,在平面结构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镂空的工艺,可给皮衣造型的视觉效果加分。
四、结语
在现代皮衣设计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语境下,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中蕴含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格物致知”的载物之道,主导着中国传统服装的外观形态及审美取向。现代皮衣创意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服装平面结构“化繁为简”“穿着成形”和“因材施制”的造型理念,为皮衣的设计提供新的设计语言,为其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