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燕
“生生互动”这一教学理念的生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的“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学生的发展”将更多地成为教师关注的中心。“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从我们的课堂,正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学习、和谐互动探索、开拓创新、全面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以三年级的一节《倍的认识》为例,从关注知识基础、注重方法指导、重视思维培养这几方面来阐述,谈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增强生生互动的目的性、多样性和有效性的。
一、问题缘起
如今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教师中心”,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我们很多的教师十分不情愿放下自己的话语权,教师“一言堂”的烙印根深蒂固。笔者在同一所学校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对3位教师的课堂提问数量的统计如下:
从上面的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典型的师生问答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质疑、没有争论,缺乏激烈的思辨,回答问题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和问”占据着。
再来看看教师的提问质量吧,我们一般把数学问题分为四类:选择性问题———只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记忆性问题———学生依靠记忆的信息表达出来,但思考水平较低;思考性问题———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探索性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作各种探索、沟通,通过寻找条件和问题的反馈调节,形成解题思路。前两类问题都是直接指向答案,而不是指向思维。
学生在教师精心化的设计里,能沿着教师预想的轨道前行,但是他们的思维是停滞的,没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失去了学习上独立行走的能力!
二、课堂追踪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教方式的变革中,我们的课堂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学生能参与到每节课的学习活动的互动课堂上,学生之间会有更多的表达、阐述、解释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和理解,同时也感受到激励、鞭策、感化、鼓舞和指导。“生生互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的生成,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的“接受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学生的发展”将更多地成为教师关注的中心。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曾说:“教育必须培育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首先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在當下倡导的“生生互动”的有效课堂中,教师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的课堂生机勃发。“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从我们的课堂,正朝着人本化、人文化的方向发展,始终把学生主动学习、和谐互动探索、开拓创新,全面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那么,我又是怎样在自己的数学课上引导学生进行“生生活动”?课堂上又是如何实现“生生活动”?我就结合自己所上的一节三年级上册的数学课———《倍的认识》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生生互动”的目的性、多样性、有效性的。
员.互看———关注知识基础,通过多次感知建立“倍”的概念
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常常会因时间问题无法迅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情况,所以我们要根据课时的内容,课前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与本位知识的前后关联;课中要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观察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充满快乐、涌动生命活力的互动世界。
修订后的教材将原来分散在二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下册的关于“整数倍”的内容在三年级上册的这个单元集中编排,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理解问题进行了分割,分层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的设计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有几个几就是几倍的关系。
“倍”的概念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我安排多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多次感知,在不断比较和抽象的过程中建立倍的概念。所以,在例1的教学中,我是如下安排的: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圆.互说———注重方法指导,通过解决问题建构数学模型
学生用语言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生生互动”的数学课上,或是课前预学的导学案的组内生生之间的交流;或是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过程,我们都会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面对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的过程;“听”的学生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什么不同,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认真倾听了才能获取别人的思想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在“生生互动”的课堂上,教师不仅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更应该是一个参与者,教师应及时地走进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能把安吉学来的教学模式演化为简单的模型来模仿,如果只是模仿一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不但达不到提高我们课堂教学质量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教学不是做秀,适合我们数学教师自己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是几天就能形成的。
在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倍”,对“倍”感到很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就是一个0的开始。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为了降低难度,让学生先来认识“标准量”(1份),“份”是学生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由“份”引出新概念———“倍”,接着跟教师说、自己说、组内说、上讲台来说,在说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接着,我们又从说说实物图过渡到了说说色条图、线段图、点子图,这对理解数量关系,促进生生之间的互学、互探、互助十分有效。在同伴的交流表达中形成了互相合作、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气氛,学生在学习上就会表现为认真倾听、快速思考、学习补充。
猿.互辩———重视思维培养,通过思辩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小学生有个特点,只要自己会讲的话,总是不爱听老师讲,喜欢“自己说、相互辩”。学生之间“互辩”能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启发性。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时常会设计一些教师需要学生“求助”的题目,此时,学生就会想方设法来教会我。当学生意见不一致又相持不下时,小组之间就会自发地展开讨论,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集智取长,协作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能把自己整理的成果与同伴分享,我们就要舍得把讲台交给学生,舍得给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内的交流时间里,我们人人都有话语权,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在这方面越早培养收效会越显著,因为年龄小的学生愿意在同伴面前表达。之后,组内代表上讲台来说,当他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台上的学生会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同意我的想法吗?”或是“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吗?”底下马上会有人站起来说:“我有补充!”或是“我不同意你刚才的说法。”如果没有互辩的需要了,学生会一致鼓掌通过。课堂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在进行着,我只是融入在后排的一个座位里。我只是在“该出手时才出手”,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了。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阶段,抛出了我的困惑:“如何在三个量之间找到倍的关系呢?”我用了一组点子图在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辨与讨论,有的学生说:“我们要先找到标准量!”也有的说:“标准量发生了变化,数学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誰是谁的几倍,都是两个量之间在比较的。”……此时,我们本节课的总结就在学生们的互辩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生生互动”的课堂让学生学得更有生气,课堂气氛更加灵动了!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这样的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互助,让所有听课的教师都啧啧称赞!教师们赞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如此的主动与自如;赞的是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的和谐气氛;赞的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如此地轻松,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汇报时的声音特别响亮,大家都是争着说、抢着说,因为今天的课堂他们是主角!所以,我们会发现,当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时,目光中充满了自信,他们的眼色是“生生之间”的交流———友好、淡定、互助。课堂的精彩源于学生们的精彩,我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会跟着学生的所说去所想、所思,我们是如此地融洽,相互感染、相互补充、相互帮助。
三、审辨反思
问题一:生生互动了,小组合作交流了,学生开心了,可是教师怎样监控小组的学习情况呢?
对策:课堂上出现的快乐的“乱象”主要是学生没有合作技能,于是,建立小组内的学习规则、培养合作学习技能迫在眉睫!我们从培养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开始,因为好的合作技能的培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交流时每人都在说,没人倾听的现状,我们可以放慢教学的进度与节奏,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组内交流中,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怎么说怎么做,才是好的倾听者。“好的讨论”“怎样质疑”“好的发言人”都是有效互动、合作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课堂上要更关注学生是如何“学”的。
问题二:我们感到“常常插不上话”“学生容易跑题”“学生的总结不到位”,教师在课题上该做什么?
对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控和支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学习单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么想”“他们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的意见和需求成为我们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首要依据,教师更多的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生生互动的课堂上,教师要承担学习资源开发、学生学习的支持、小组活动的调控等工作。互动的课堂中,学生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种种可能,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提出了巨大挑战。所以,我们应重视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积累与提升,让互动的课堂充满灵动。
总之,在“生生互动”的课堂上,我们教师不仅是一个策划者、组织者,更应该是一个参与者,教师应及时地走进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只有在“生生互动”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学会倾听、质疑和感知。这样,“生生互动”的数学课堂才会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