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敏
【摘要】培育法治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包括:运用融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破解教学难点;提炼生活经验中的法治元素;拓展案例教学法的空间。
【关键词】法治;政治认同
夯实法治素养、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本人基于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和课例,谈谈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运用融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破解教学难点
在教学第8课第1个话题《我们是未成年人》时,开场白场景设计如下:欢迎大家准时收看《新闻播报》,今天的新闻将由某某同学和我一起为大家播报,有请今天的新闻小主播。这时播放央视新闻的音乐背景,学生们仿佛正在收看新闻联播,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成功地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就在这节课《活动园》环节,理解“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是教学难点之一,破解难点的有效策略如下:家长眼中的未成年人,采用播放采访家长视频的方式;老师眼中的未成年人,则安排学生现场采访老师。课堂内外结合、校园内外结合,多个角度展现社会对未成年人的观点评价,从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建构起“未成年人”这个法治范畴的内涵和外延。
二、提炼生活经验中的法治元素
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白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从小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不做违反宪法的事。
教学片段一:
老师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设立国家宪法日吗?
学生1答:设立宪法日具有纪念意义。
学生2答:是对全民进行宪法教育,普及宪法知识。
学生3答: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社会氛围。
这些回答都是学生从书本里面找到的答案,当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话语来描述时,就表明学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设立宪法日的意义所在。为此,教师先出示《宪法》这本册子,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这本册子的封面有红底金色的庄严国徽,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感受到宪法之神圣是它代表国家;然后安排学生传阅这本册子的内容,把学生带入法治情境,进一步感受宪法的威严;接着安排学生分享教材中的插图,展示红领巾小学六二班的陈飞平同学在国家宪法日这一天的观察、发现和参与的活动,用图片和视频展示了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法治情境再次回归到现实生活情境中,提升对宪法的感知。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入抽象的法治情境,再回归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宪法的感知体验。
教学片断二:
老师问:同学们,国家宪法日曾举办哪些活动呢?
学生1答:在马路上放置国家憲法日宣传栏。
学生2答:法官到学校里给我们上宪法知识课。
学生3答:书店设置了宪法图书专区。
学生4答:法院举行了宪法宣誓仪式。
教师及时追问:在宪法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启发学生从升国旗的庄严,联想到宪法宣誓仪式的庄重,出示学校在宪法日进行宪法宣读的照片,从而明白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要专门设立宪法日来彰显和纪念。
教学片段二则是充分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从中提炼法治元素,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提升到法治素养,避免了采用生硬刻板的灌输式教学。
三、拓展案例教学法的空间
1.有效利用学生的亲身经历开展案例分析
比如,在教学第4课第2个话题《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教师播放了两个生活小案例的视频:第一个小案例是在编号为244的公交车上,小明和小红背着书包站在整齐的队伍中间依次上车;第二个小案例是初中生小吴觉得上学没用,于是辍学在家玩直播。开展案例分析时,有学生说自己很羡慕案例二中小吴同学的潇洒,可是接受教育是一种法定义务,不能违反;也有学生说案例一中的小明和小红做得很好,因为排队上车既是讲文明的美德,同时遵守公共秩序也是我们的义务。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经初步理解了在生活中应该做,才是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这样的教学就把法律文本的要求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从而培育起法治素养。
2.精选热点新闻案例开展案例教学
比如在教学同一个话题时,选择了网络上一则关于赡养老人的热点事件,以短视频播放整体故事。教师问:案例中的大儿子无微不至地照顾卧床两年的母亲,而二儿子却不闻不问,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在热烈讨论中结合了自己的亲朋戚友以及邻居等等身边的事例,认识到:赡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之一,是责无旁贷的。热点新闻案例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生活经验通往法治素养的桥梁。
3.改编课本案例使之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比如在教学第9课第1个话题《用好法律 依法维权》时,课本P85的案例大意是赵志刚的姑姑怀孕了需要安静的环境休息,可是广场舞噪声大、时间长。双方发生冲突,有人提出三种解决方法,然而都是以暴制暴。课本要求学生讨论并书写《我的建议》。仔细分析这个案例,案例中的主要人物都不是未成年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打了折扣。于是,教师把该案例改编为《李小明同学的烦恼》,具体如下:我叫李小明,是小学三年级学生,每天晚上都要做作业。可是在我们小区广场上,每天都有一些跳广场舞的人把音箱的音量开得特别大,早上六点多,第一波广场舞开始了,而晚上的舞蹈则从八点一直持续到十点多。小区的居民早晚都不能好好休息。我的爸爸多次找跳舞的人交涉,他们却说广场又不是你家的,跳舞健身是我们的权利,你管得着吗?在周末我的爸爸邀请了同样备受噪音困扰的邻居和我家的亲戚,一起商量该怎么办?
我爸说:把她们的音箱砸了,揍他们一顿,他们就老实了。
我妈说:实在没人管,咱们也买个音箱开大音量跟他们对着干。
我邻居说:在广场上抛洒垃圾,把他们赶走。
改编后的案例以一名三年级小学生心里话的形式来讲述,用学生录音来呈现,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成功地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拉近了法律案例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降低了案例分析的难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热度,为培育法治素养打好基础。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思政专项科研课题“小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ZJYSZ2019-03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019新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