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刚
2018年,时任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简称国创中心)建设推进会上讲话指出,汽车产业正面临由传统燃油动力向新能源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拐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在和新能源汽车技术深入融合发展,与平台化、共享化等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能显著改变汽车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方式,这将塑造形成新的产业业态。
从目前来看,全球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有多种选择,国际标准正在制定,竞争格局尚未确定。因此,加快推进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打造一个国家级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势在必行。根据国家规划,2018年3月,国创中心挂牌成立。
彼时,作为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二个技术创新中心,国创中心把“打造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策源地,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驱动力”作为战略目标。
时隔3年零一个月,带着使命上“车”的国创中心究竟取得了哪些进展,最新动向怎样,距离完成“使命”还有多远?近日,《中国商界》记者独家采访了国创中心主任、总经理原诚寅,听一听他给出的答案。
用“共”字诀解决新能源汽车创新桎梏
记者:从2018年至今,国创中心已走过了3年时光,请您介绍下我们中心及其成立的初衷。
原诚寅:国创中心作为国家科技部推动建设的第二个技术创新中心,也是我国汽车行业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首个以市场化资源配置为机制、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秉承“国家使命”、立足“行业需求”,通过建设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创新等于一体化的综合性创新平台,力求打造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策源地,最终实现“汽车强国梦”。
我们以往习惯于单打独斗,但这样一来,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譬如,在国际竞争的建设方面,关键技术都是由双方共同来完成研发的。汽车产业必须要将高新技术转化为落地产品,进而产生社会价值。因此,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发展,整个行业更加期待新的技术创新。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有一个战略性的平台来完成从科学的想法到技术再到产品的转化过程,推动重大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这就是国创中心的使命。
国创中心绝不止是单纯地做前瞻技术,而是通过一系列创新去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这样的目标和初衷决定了国创中心的基本建设思路,即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和共用。归根结底,国创中心将通过打造一个更为开放的机制,让所有的行业参与者都能享受到技术成果。帮助企业实现更多的新技术落地、推广,从而更好地解决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国创中心围绕智能网联、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驱动、电子电控、轻量化、混合动力、前瞻技术、整车集成九大技术研发方向,通过开源整车技术开发、前沿技术检测验证、知识产权共享、创投孵化四大业务平台建设,实现技术研发与能力建设的融合发展。
从思考走向实践
记者:国创中心成立之初,都做了哪些准备?
原诚寅:当时,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应该如何去做?国创中心和大学、研究院真正的差异是什么?我们的使命是推动从科学到技术再到成果的转化,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呢?
在国创中心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做国家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的探索。当时,我们在建设目标里提到两点:一个是技术目标非常明确,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一个是致力构建世界级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生态圈。
在成立国创中心之前,我们调研了德国的荷兰霍夫研究院、比利时的MS、以色列的孵化创新集群等国际创新机构,欧美在创新方面做得相对成功的原因是他们达到了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政府、学校、企业、创新团队、资本……大家各司其职。另外它在创新过程中能充分调动人的创新活力,提供最市场化、最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你觉得每一个投入都有合理的产出回报。
我们也面临着挑战:兄弟单位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依托的是一家事业单位——中车集团,而新能源汽车行业跟高速列车存在差异,其市场化竞争强烈。
记者:国创中心是如何做的,取得了怎样的进展?
原诚寅:在这种环境下,我们选择了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国家级创新。这种模式也招来很多质疑声。在一次专家论证会上有位专家对我说,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级的创新平台是用企业模式来做的。我当时给出了两点回答:第一,新能源汽车行业比较特殊,它完全市场化,要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产业转化,如果用一个产业更好地响应市场需求,则更容易判断。第二,选企业的原因就是要给人激励,事业单位给人的激励有限,只有企业才能用市场化手段去激励或回报创造价值的人。
国创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梳理了符合中国创新生态的背景要素,并提出了八大要素:即在“政、产、学、研”四个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资、创、媒”。
“用”指用户。因为国创中心跟学校不一样,学校可以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只要一個全新的想法突破了,不管它能不能变成产品都行。“资”指资本。传统的产业创新一定会利用资本的力量快速放大,所以我们强调在创新后要考虑资本。“创”指创新团队和创新个人。所有固定资产、设备都是恒定的,谁能干出好的效果、达到好的创新价值呢?一定是创新团队和创新个人。“媒”指媒体。在围绕国家大方向的进行中,媒体能帮助整合更多外部不了解你的人士了解并认可你,进而为你投入更多资源,支持你搞创新。
记者:这与您的预期是否相符?
原诚寅:过去三年,我们是否完全实现了当初的设计目标呢?从预期来看,我给自己打80分。虽然我们在体制机制上探索了很多模式,但至今还没有取得明显成绩,我们手里还没有培养出一个真正在行业里形成影响力的企业,可能这与时间短或者资源有限有关。比如我们在汽车芯片、汽车电子方面做了启动,但时间还是比较短,没有足够多的积累,没有真正形成能够让我们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硬核技术。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的团队尚小,只有200多人,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位顶级科学家,这离我们的建设目标存在差距。好在我们的方向是对的,因为科技创新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有定力和耐心,以及持续而稳定地投入,或许再过3年到5年,才会看到不一样的创新平台。
记者:在构建生态圈的过程中,国创中心遇到过哪些瓶颈?
原诚寅: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公平、公正机制,可能这个中心就不具备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是比较关键的几个要素。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挑战和困难,就看你怎么去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中心在成立过程中也遭遇了行业伙伴的质疑,他们觉得这个中心太虚了。我觉得中国不缺会说的人,缺的是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做了很简单、很实际的事情,我在同行业伙伴交流时说过,我就两百人,你不要指望我干两千人、两万人的事儿。但我能告诉你我干的每件事都是为行业的需求去干的,因为我能真正找到行业痛点。
用复杂的系统工程构筑“壁垒”
记者:就目前而言,您觉得国创中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原诚寅:我们重点突破了几个技术领域,新能源汽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材料技术、应用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然后围绕着这个方向又分为燃料电池、锂电池驱动、混合动力、插电式、智能网联、电子电器架构、控制、轻量化,包括一些未来性的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我们在里面做了细化和聚焦。
我们聚焦了五个方向:一是汽车芯片。这对行业来说是卡脖子的,现在汽车断供,包括未来一个大量的智能化电气化,对于整车性能的要求,会有更多的计算硬件放在车上,芯片的使用量会越来越大。二是汽车电子。芯片是不会直接上车的,它需要通过构造电路板上能形成子系统上车的。三是智能网联。未来中国的车会越来越智能化,国创也要去做布局。四是先进的能源供给体系。基于锂离子电池,国创将要布局下一代的能源供给系统氢能和燃料电池。五是混合动力。混合动力在行业中仍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此外,我们推出了开放开源的整车验证平台,目的就是把新的技术放到平台上与大家分享。这些将成为国创中心的“壁垒”。
努力打造汽车技术创新高地
记者:国创中心需要多久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愿景?
原诚寅:你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但你要让行业、世界和国际组织认可,就需要靠实际成果说话。成果的取得一定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如果说科技攻关6个月就能干出来,那一定是假的。真正要想做出点成绩出来,至少需要5年以上时间。我们现在很多时候是把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混为一谈,这需要时间,需要一种匠人精神。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机制决定了愿景的实现。任何一个创新中心的发展对它的核心团队建设都要有一个长期机制,不然的话只是流于表面和形式。
记者:您觉得实现创新高地的根本要素有哪些?
原诚寅:在中国真正缺乏的是支持人才发展、高速发展、高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生产环境。我们的核心就是国创中心花了很长、很大的精力在做具体的技术创新、体制機制的探索和模式创新。
如果仅仅只有一两个人说技术,他有可能就做出了一个点,但他无法形成点、线、面。如果你有一个体制机制形成了,它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中,更多的生态资源的掌控者支持创新,创新的效果才能真正放大。
创新中心干的好坏取决于几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机制生态;第二个要素是外部资源的整合;第三个要素最关键,就是政府支持;第四个要素是对管理权、运营权、所有权以及经营权的一个合理的分离。
记者:国创中心今年的工作重点有哪些呢?
原诚寅:过去三年,我们做了很多规划,也梳理了要做的事情,但是怎么能把每件事做得更实,更准确地把握行业的痛点,给行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聚合,是我们今年的首要工作,我们要把每一件事想通,然后再走通。
今年我们将从行业标准设立、打通上下游的信息沟通渠道,从真正助推自主芯片上车上做些事情。在技术研发方面,我们会继续在我们认为关键的核心领域做突破,去推动更多和更好的技术项目成果转化。从国创中心的生态平台上看,我们会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然后会继续搞创新拉力赛。我们会在此基础上再围绕多个方向来解决行业的问题,寻找更好的创新技术和创新团队。
记者:如果以2025年为一个小的时间节点,国创中心希望达成的一个小目标是什么呢?
原诚寅:2025年,我们希望汽车芯片、汽车电子两大核心技术领域能真正实现国内领先,我们也希望能孵化出100个以上的创新团队,能够真正在自己的经营模式上完成自负盈亏,不再依靠国家的支持,能够真正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机构,并在行业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