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鹏,熊承杰,杨 赛,姚亚伟,朱方强,徐 峰,*
(1.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510515;2.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湖北武汉430000)
脊髓型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增厚等颈椎退行性变导致脊髓受压,引起四肢麻木、躯体感觉障碍、精细动作困难和行走不稳等症状的疾病[1]。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最常用术式之一[2~5]。ACDF能够直接切除突出的颈椎间盘,进行脊髓减压,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然而,ACDF通过狭小的椎间隙进行脊髓减压,易出现照明不足、术野不佳等情况[6]。将显微设备应用于ACDF,能对骨赘和后纵韧带提供良好的照明和可视化效果,手术安全性和疗效显著提高[7~9]。
3D外视镜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显微工具,能够提供与传统手术显微镜相当的图像质量和照明效果[10,11]。迄今已有多学科将外视镜应用于手术当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2~15],但3D外视镜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3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接受3D外视镜辅助ACDF或常规ACDF治疗,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1)根据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单节段或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相符;(3)行前路ACDF治疗。
排除标准:(1) 单纯根性症状,无明显脊髓压迫表现;(2) 后纵韧带骨化严重,或多节段(≥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 既往有颈椎手术史;(4)合并颈椎外伤、感染或肿瘤。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33例符合上述标准,纳入本研究。依据医患沟通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病变节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症状为四肢乏力、身体有束带感、双足踩棉花感等脊髓压迫症状,影像学检查无严重的颈椎管狭窄及后纵韧带骨化等表现。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比较
术前指导患者行气管推移训练,以减少术后喉头痉挛、水肿风险。
外视镜组:患者全麻后,取仰卧位,颈部轻度过伸,肩部垫薄枕。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手术节段并进行标记,常规消毒铺巾。沿皮纹作长约3 cm颈前右侧横切口。按颈前路常规入路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颈阔肌,沿颈血管鞘与内脏鞘间隙分离,显露并剥离椎前筋膜,暴露责任节段椎间盘,再次透视确认手术节段。将3D外视镜推至手术区域,将镜头移至手术区域上方,调节放大倍数和光源亮度,使术野清晰,术者佩戴专用3D眼镜进行操作。向外侧剥离颈长肌,显露钩椎关节的前侧面。椎间撑开器撑开椎间隙,小圆刀切开纤维环,髓核钳及刮勺去除椎间隙内髓核组织(图1a),高速磨钻清除椎体前后缘增生骨赘(图1b),刮勺刮除上、下终板软骨,保留骨性终板,对深部静脉出血给予双极电凝止血(图1c)。清除残余的椎间盘;切开后纵韧带,显露硬膜囊(图1d)。减压成功后,椎间隙植入填充同种异体骨的Cage,长度合适的钛板固定,透视确认钛板位置满意后,螺钉锁定钛板。清洗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3D外视镜辅助ACDF具体镜下操作见图1。
图1 外视镜组的镜下操作示意图 1a:完成椎间盘切除 1b:磨钻处理增生骨赘 1c:双极电凝深部止血 1d:硬膜囊清晰可见
常规组:常规组在裸眼直视下进行操作,切口大小、手术入路、手术步骤等与外视镜组相同。
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病理征和深反射评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评分评价临床效果。行影像检查,利用PACS系统测量手术节段硬膜囊面积和C2~7Cobb角,观察椎间融合和内固定物改变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无更换术式,术中均无硬膜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见表2,外视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常规组(P<0.05),而外视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但两组间术中透视次数、切口长度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资料(±s)与比较
images/BZ_18_204_1838_526_1905.pngimages/BZ_18_526_1838_812_1905.pngimages/BZ_18_812_1838_1067_1905.pngimages/BZ_18_1067_1838_1192_1905.pngimages/BZ_18_204_1971_526_2037.pngimages/BZ_18_526_1971_812_2037.pngimages/BZ_18_812_1971_1067_2037.pngimages/BZ_18_1067_1971_1192_2037.pngimages/BZ_18_204_2104_526_2170.png手术时间(min)术中透视次数(次)术后住院时间(d)images/BZ_18_526_2104_812_2170.png111.33±17.88 12.27±2.25 9.93±2.05images/BZ_18_812_2104_1067_2170.png86.67±14.65 13.11±2.52 10.89±1.91images/BZ_18_1067_2104_1192_2170.png<0.001 0.322 0.176
术后所有患者无脑脊液漏、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拔除引流管后,常规于术后第2 d佩戴颈托下地活动。
两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5.09±2.01)个月。两组患者随访资料见表3,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NDI评分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病理反射显著减弱(P<0.05),深反射评级显著下降(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NDI评分、JOA评分、病理反射评级和深反射评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随访资料与比较
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疼痛和神经损害症状加剧,无再次手术翻修者。末次随访时,外视镜组15例中,10例神经症状完全消失,4例残留轻度神经症状,1例仍有明显神经症状;10例行走正常,4例轻度跛行,1例明显跛行;10例颈部活动正常,5例颈部活动轻度受限;10例恢复至病前运动和劳动能力,5例未恢复至病前运动劳动能力水平。常规组18例中,12例神经症状完全消失,4例残留轻度神经症状,2例仍有明显神经症状;13例行走正常,4例轻度跛行,1例明显跛行;11例颈部活动正常,6例颈部活动轻度受限,1例颈部活动明显受限;11例恢复至病前运动和劳动能力,7例未恢复至病前运动劳动能力水平。
两组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见表4,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硬膜囊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而两组C2~7Cobb两时间点间无显著变化(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硬膜囊面积和C2~7Cobb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
图2 患者,男,40岁,脊髓型颈椎病,行3D外视镜辅助ACDF术 2a,2b:术前MRI示C5/6椎间盘突出,颈脊髓受压 2c,2d:术后MRI示颈脊髓压迫较术前改善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影像测量结果(±s)与比较
images/BZ_19_204_1265_523_1331.pngimages/BZ_19_523_1265_816_1331.pngimages/BZ_19_816_1265_1065_1331.pngimages/BZ_19_1065_1265_1182_1331.pngimages/BZ_19_204_1397_523_1464.pngimages/BZ_19_523_1397_816_1464.pngimages/BZ_19_816_1397_1065_1464.pngimages/BZ_19_1065_1397_1182_1464.png0.150images/BZ_19_204_1530_523_1596.pngimages/BZ_19_523_1530_816_1596.png67.08±8.02images/BZ_19_816_1530_1065_1596.png70.94±7.01images/BZ_19_1065_1530_1182_1596.pngimages/BZ_19_204_1663_523_1729.pngimages/BZ_19_523_1663_816_1729.pngimages/BZ_19_816_1663_1065_1729.pngimages/BZ_19_1065_1663_1182_1729.png0.502images/BZ_19_204_1795_523_1862.png硬膜囊面积(mm2)末次随访C2~7Cobb 角 (°)末次随访images/BZ_19_523_1795_816_1862.png12.97±2.91images/BZ_19_816_1795_1065_1862.png13.62±2.63images/BZ_19_1065_1795_1182_1862.png
ACDF最早由Cloward[16]报道,此后被Smith和Robison[17]进行改良。在过去60多年中,ACDF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标准术式[18]。但ACDF由于操作位置较深、操作空间狭小,容易出现照明不足、术野不佳等情况[6]。将显微设备应用于ACDF,在减压过程中,能够对后方骨赘和后纵韧带提供良好的照明和可视化效果,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7,8]。
外视镜是一种新型的手术显微工具,能够提供不亚于传统手术显微镜的图像质量和照明效果[10,11]。手术时,将外视镜置于体外合适区域,通过配置的放大镜头直接提供手术区域图像,术者通过直视屏幕进行手术。李宸等[19]将普通外视镜应用于ACDF术式,认为其结合了显微镜和内镜的特点,具有小巧灵便、符合人体工程学、利于教学等优势。然而普通外视镜采用2D技术,其图像缺乏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像术者的操作。新型外视镜结合3D技术,能够提供立体的三维图像,更利于术者分辨解剖结构和进行操作。Ariffin等[20]将3D外视镜用于脊柱手术,强调了其3D可视化效果的优势。Barbagallo和Certo[21]报道了3D外视镜辅助ACDF的早期经验,认为3D外视镜可以提供与显微镜相当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以及高质量的可视化图像[10,21]。
在外视镜组的手术过程中,将3D外视镜运用于颈椎间隙暴露、颈椎间盘切除、脊髓减压和椎间融合,其优点如下:(1)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放大效果,其图像具有较强立体感,有助于术者辨别、分离解剖结构,寻找深部出血点并进行及时的电凝止血;(2)外视镜的工作距离较远,能达30~100 cm,不会影响术者的操作和器械的使用;(3)与手术显微镜相比,外视镜的使用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利用显微镜进行手术,术者需要长时间固定同一姿势以适应显微镜目镜位置,容易导致疲劳和身体不适。使用外视镜时,术者可直立平视显示屏进行手术,能够自由调整和放松身体,有助于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减少因姿势不适所产生的疲劳,保持高水准的手术表现。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NDI评分、JOA评分、病理征和硬膜囊面积征均较术前改善,术后神经症状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NDI、JOA评分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外视镜辅助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其疗效与常规ACDF相当。
综上所述,3D外视镜在ACDF的应用中,能够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放大效果,且在工作距离和人体工程学等方面具有优势,3D外视镜辅助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近期疗效与常规ACDF相当。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分析,存在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等问题,需要前瞻性、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验证3D外视镜辅助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