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建
对很多学生而言,写作有两大难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二是找不到写作切人点,打不开写作思路,茫茫然不知从何下笔。究其原因,一是素材积累匮乏;二是思考角度受局限,思维方式被束缚。
语文必考点“名篇名句默写”,是化解这两大难点的一把钥匙。
“名篇名句默写”在2014年前重视知识性,2014年至今重视理解性。学以用为依归,名篇名句的最大价值在于用。
要在写作中灵活而恰当地运用名篇名句,需要学会归类。在归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归类中探究写作技巧,在归类中发现思考的路径,发散思维的触须。
名篇名句,一般从三个方面归类。
一、从作家作品方面归类
归类某一个作家的作品,将名篇名句收集在一起加以分门别类。
譬如苏轼的作品,中学教材收录达14篇之多。这些作品,有的描写自然风光,有的抒发个人情感,有的书写人生哲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归类,如归类“夜景”。
苏轼的潇洒通脱,从其“夜游”可以略窥一斑。已经解衣欲睡,因见月色美好,于是欣然起行,与友人携手漫步于寺庙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月光泼地,柏影摇曳,唯有身处其中之人方能感受平凡中的可爱。而泛舟赤壁是苏轼的最爱,赤壁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因为月色,“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在“万顷之茫然”里,纵一叶扁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苍茫的月下,人焉?仙焉?只有超脱的喜悦,悟道的欣然吧。
苏轼是中学生作文写作中重要的素材,有意识地对其名篇名句进行归类,既可以熟记其文,多维度解读素材,又可以明识其人,多角度适用话题。
二、从话题内容方面归类
围绕话题内容进行归类,是指将不同作家的作品围绕着同一个话题进行的归类,它是学生融合所学名篇名句,走向融会贯通的重要一步。
一年四季,秋天是迁客骚人的最爱,诗文里的“秋”气象万千。“秋”是王勃眼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寥廓多姿,是杜甫笔底“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沉雄富丽,是苏轼脚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浩渺烟波。文人写秋,寄情抒怀。刘禹锡的“秋”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超拔豪放,柳永的“秋”则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绵绵愁绪。“落日楼头,断鸿声里”,辛弃疾的“秋”悲愤慷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的“秋”豪迈自信,“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中小学诗文中写“秋”的作品很多,将这些写秋的名篇名句归类到一起,可以让我们领略不同作者笔下“秋”的不同风貌,见识以情驭笔、以景见情的奥妙。
学生作文易人窠臼,千篇一律。归类话题,可以让同学们在迷雾里找到路标,在黑暗里寻得光明,发现“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三、从技巧形式方面归类
写作,既要知道写什么,也要知道如何写。从技巧形式方面对名篇名句进行归类,对于我们熟悉和借鉴写作的技巧都有重要的意义。
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呼应引起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由“愁”想到江水长流,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联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时令、月色,触景生情,伤心折肠,这是因果联想。《琵琶行》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中国古典诗词多用比兴手法,因而联想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加突出。
联想是一种思维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联想的结果,写作离不开联想。上面的语段既帮助我们熟悉联想的方式,同时又让我们通过揣摩名篇名句中联想运用的举例,在写作中掌握运用联想的技巧。
归类名篇名句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功夫在平时,收获在当下。
名篇名句的归类施用于写作,主要以话题为中心,归类与话题相关的语句。写作训练当循序渐进,从段落到篇章,从短篇到长篇。
(一)根据话题设定表达的中心,引用归类的语句写段落
譬如以“借助外物”为话题,回顾学过的作品,找到与此话题相关的名篇名句,归类如下:
1.庄子《逍遥游》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荀子《劝学》
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韩愈《师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引用归类的名篇名句,根据设定的表达中心,可以写成如下的语段: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内因固然是决定性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外因的重要性。“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大鹏不缺乏远大的志向,也拥有超越众生的能力,但是没有大风的承托,也会寸步难行。在人成长、成才的路上,离不开外物的辅助。荀子深刻地认识到外物对于一个人的修养的重要性。登高则见远,顺风则声疾。懂得假舆马,易致千里;懂得假舟楫,能绝江河。他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指出,要进步,就需要“善假于物”。韩愈谆谆告诫学子要尊重老师,正是因为他明白借物的意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懂得借物的人,事半而功倍;不懂借物的人,事倍而功半。
(二)在写段的基础上,根据话题设定文章的中心,理清写作的思路,引用归类的名篇名句写文章
文章可以由短而长,由肤浅而深刻。譬如以“离别”为话题,引用名篇名句写一篇文章。
“离别”是古代诗文永恒的主题之一。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录写“离别”的诗文,仅就唐人诗歌而言,就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静夜思》《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诸作,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作品。至于课外阅读所接触的“离别”作品更是不胜枚举。
归类写“离别”的名篇名句,根据设定的表达中心,引用名篇名句进行写作,可以写出下面的文章:
离情依依如何向
磁带缓缓地碾出离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忧郁的情调就这样弥散在空气中,缠绵的意境就这样沉浸到人心底里。
一次别离,也许就是生死两隔,无怪乎古人叹息“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离别的路悠长悠长,行行复行行,终于还是无法拒绝再见的一刻。春风里,溪流边,桃花朵朵开,踏歌声寄知音意;秋阳下,城郭外,斑马萧萧鸣,浮云蓬飘故人心。
长亭旁,“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千言万语说不出一句话”,一切尽在无言中。古渡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目光里盛满深深的祝福,烟花三月下扬州。
南国水乡,离别时氤氲着潮湿的水汽,连江夜雨,楚山孤独。漠北边庭,离别时竟也润湿。渭城朝雨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杨柳新;胡天暮雪时,“中军置酒饮归客”,东出轮台飞鸟绝。离别,有苍凉,有悲壮。
离别在暮春清秋,晨昏月明;离别在冷暖阴晴,雨雪风霜;离别在浦口荒城,歧路驿亭。离别,何尝有南北之异?“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离别,人何尝有东西之分?亲人、友人、爱人,或诉说离情,“鸿雁不堪愁里听”;或寄托相思,“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或阐明心志,“一片冰心在玉壶”。离别,有百转千回,“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有豪迈洒脱,不为“儿女共沾巾”,自信“天下谁人不识君”。
远行人都有共同的叹息,“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送行人都有一样的期待,“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离别是属于游子、宦客、征人的,离别是属于思妇、慈妪、严翁的,离别是属于从这个世界路过的每一个人的。
离别的歌从初一唱到除夕,离别的歌从阳春唱到寒冬,离别的歌从远古蛮荒一直唱到今天,唱到未來。
离别,让我们读出人心的柔软;离别,让我们读出文化的生生不息。
重视识记,理解名篇名句,保有“用”的意识,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我们就能给自己开辟出一条写作的新路。
归类不是写作的秘密,因为归类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当你有了足够的名篇名句的积累,而又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类,当你能融会贯通名篇名句并灵活运用时,也就是你化解写作难点之时,你会感受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写作真是简单的事情。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