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龙
一、研制背景
“光和影”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分为光源和影子两个部分,教材中采用手电筒、木块、墙面或地面等材料开展实验。虽然教材中所采用的实验材料容易找到,但老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操作比较麻烦,光源不能固定,拿手电筒照射遮挡物的同时还要移动光源的方向和位置,定位难准,操作费时又费力。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光源和影子难免抖动,不利于学生清晰地观察、测量遮挡物的影长,影响实验效果。
为了精准控制变量,帮助学生掌握“光和影”之间的变化规律,我设计制作了“光和影”实验装置,能轻松地完成这一课三组不同的实验,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工具和材料
美工刀、圆规、手电钻、钳子、量角器、直尺、彩笔、钢锯、薄木板、圆形架、螺丝及螺帽、夹子、手电筒、长方体木块、平面镜等。
三、制作过程
根据圆形架的大小在薄木板上画圆,并用钢锯锯掉圆外多余的部分;再用量角器将圆盘分成12等份,然后在薄板的圆心及圆周上钻孔,与圆盘用螺丝固定;接着用连接构件将圆盘与方座支架立杆组装起来;最后用薄板做一个立体的“L”屏,画好实验时光源射出、遮挡物放置的位置,“光和影”实验装置便大功告成了。
四、装置组成
我设计制作的“光和影”实验装置由转盘、光源(手电筒)、7号电池、夹子、连接构件、方座支架、有脚的遮挡物(长方体木块)、两个屏等组成。方座支架上的立柱固定转盘且能上下移动,转盘设有等分刻度,转盘边上的夹子用来夹住光源(手电筒)并控制光源射出的方向,遮挡物和屏能方便地左右移动,满足“光”这一单元不同的实验要求。
五、实验器材
“光和影”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主要器材有长、宽、高分别为6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木块(遮挡物),长分别为30厘米、20厘米的直尺,30x20厘米、45x30厘米的长方形组合屏,A4白色卡纸,铅笔。
六、实验过程
(一)实验一
用“光和影”实验装置做观察影子的方向、长短变化的实验。
开始实验时,手电筒的位置以立柱为标准,遮挡物在光源的正下方。
如图2,打开光源开关,光源在上。观察发现,影子在遮挡物的正下方。
如图3,转盘左转两格,同时调整光源的方向,光源在左,发现影子在遮挡物的右边。
如图4,转盘右转四格,同时调整光源的方向,光源在右,发现影子在遮挡物的左边。
如图5,转盘再右转两格,同时调整光源的方向,光源在右,位置更低,发现影子在遮挡物的左边,影子较长。
如图6,转盘左转八格,同时调整光源的方向,光源在左,位置更低。发现影子在遮挡物的右边,影子较长。
通过对比实验得出:影子的方向、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方向、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二)实验二
用“光和影”实验装置观察、测量屏上影子的影长。
如图7,根据实验要求,光源到屏的距离为30厘米。打开光源,将遮挡物放在离光源10厘米、离屏20厘米处,测量屏上的影长。
如图8,将遮挡物放在光源和屏中间15厘米处,测量屏上影子的影长。
如图9,将遮挡物放在离光源20厘米、离屏10厘米处,测量屏上影子的影长。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光源、屏之间的距离远近有关。
(三)实验三
用“光和影”实验装置观察、测量影子的长和宽,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影子的形状。
如图10,根据实验要求,将遮挡物长和宽分别为3厘米和2厘米的侧面对准光源,放在离光源8厘米处。打开光源,测得屏上影子的长和宽分别为9和6。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遮挡物影子的形状。
如图11,使光源和立柱重合,调整光源的方向,将遮挡物长和宽分别为6厘米和2厘米的侧面对准光源,放在光源的正下方,测得屏上影子的长和宽分别为6.9厘米和2.3厘米。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遮挡物影子的形状。
通过实验数据和影子的圖形,得出实验结论: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的遮挡物侧面的形状相似。
七、装置使用范围和效果
用“光和影”实验装置实验,本课三组不同的实验都能轻松地完成,而且操作简单,定位精准,省时省力,效果明显,能帮助同学们理解“光和影”之间的变化规律0
如图12,给该实验装置增加一个10厘米的立柱,还能模拟“阳光下的影子”。
如图13,增加中间有孔的纸屏,实验“光的直线传播”。
如图14,增加两块平面反光镜,可进行“光的反射”等多组不同的实验。
“光和影”实验装置具有使用的广泛性,能满足这一单元多课不同的实验要求。
八、创新价值
采用我自制的“光和影”装置实验,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进行设计,可先观察演示实验,再观察、测量影子的影长,最后观察、测量影子的长和宽,根据测得的数据画出遮挡物侧面的形状和影子的形状。通过实验、观察、测量、画图、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用这个“光和影”装置实验,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过程,实验衔接巧妙自然,可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实验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编辑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