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丽
摘 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精心设计语文作业,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简述语文作业设计的意义、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要注重趣味,激发求知欲望;分层布置,满足不同需求;走进生活,感受语文魅力;尊重个性,挖掘学生潜能。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业;语文素养;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G622.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3-0044-02
作业设计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对新授内容的巩固和消化,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语文作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教师忙于细心批改,时常焦头烂额,学生忙于埋头书山题海,但收效甚微。那么,如何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简述语文作业设计的意义、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意义
作业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从作业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的角度上来说,语文作业设计不仅要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层次,更要保证作业内容在难度和趣味上的适宜性。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精心设计的充满趣味的、多元的、生活化的、个性化的有挑战性的作业,可以让学生走出书山题海,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作业形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语文教师往往是以生字、词组、句式、阅读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作业设计,而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通常是直接给出题目,如默写课文生字、阅读某一段并回答问题。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比较单一,尤其是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更是对这种单一性的作业形式不感兴趣。
2.评价体系不够合理
教师往往只凭借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程度和层次进行判断,并不结合学生的其他课堂表现进行全面考察。这种评价方式在完整性和科学性上存在问题,失去参考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意义。
3.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
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其语文课程学习效果也会有所不同。为了达到更好的作业效果,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层次,布置具有差异性的作业。但从目前来看,作业的内容和层次仍然是完全统一的。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教师需要具备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确保语文作业设计符合学生主观上和课程教学客观上的全面要求。作业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作业的内容要丰富多彩,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注重趣味,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始动力,是学生积极求知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要设计一些妙趣横生的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享受作业,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份“差事”,从而爱上学习。例如,教学《燕子》之前,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燕子的羽毛,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并搜集候鸟的资料;教学《皇帝的新装》《去年的树》等情节一波三折的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排演情景剧;教学《妈妈的账单》之后,可以让学生帮妈妈打扫房间、洗菜,并记录妈妈的日常生活;教学《穷人》之后,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故事续编出来;教学古诗词之后,可以让学生为诗词配上图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词内容说出来。这一份份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能使学生在消化和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实践能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2.分层布置,满足不同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都有所差异,教师如果对所有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让所有学生做相同的作业,显然就会让有的学生“兴趣全无”,有的学生“敬而远之”。所以,作业设计应该有梯度,注重层次性,应根据学生具体水平和学习层次进行设计,既要让优等生学得感兴趣,又要让中等生、学困生学得不费力,体现作业的个性化。为了让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快乐完成作业,享受作业的过程,笔者经常尝试着把语文课堂作业分成三个层次。例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笔者设计了三份作业:一份是“背诵、默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一份是“思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了重阳节的哪些习俗,说一说你家乡的中秋节、元宵节、 端午节各有哪些习俗,并用一段话写下来”;一份是“《泊船瓜洲》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请分析诗人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抒发内心的情感”。由易到难的三个梯度作业,能更好地满足三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摘果子”。
又如,教学《月光曲》之后,笔者布置了五项作业。(1)读美文。读一读《月光曲》,感受贝多芬创作这首钢琴曲的经历。(2)写片段。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仿写一个写景片段。(3)读段落。绘声绘色地诵读你最喜欢的、最打动你的段落。(4)画月光。画一画海上升明月的美景。(5)唱一唱。学唱歌曲《荷塘月色》,明天在课堂上展示。五项作业各有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一项完成。分层作业难易适中、循序渐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区域,能让优等生选做有挑战性的作业,学困生选做简易的作业,提高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3.走进生活,感受语文魅力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天都演繹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它是用来优化作业设计的好平台。因此,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新鲜”的作业,让学生走近生活,触摸生活。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笔者设计了“给爷爷奶奶送礼物”的作业。要求看谁最有新意,可以是自己亲手为爷爷奶奶做一顿美味的早餐,也可以是制作一份节日贺卡,还可以是帮爷爷奶奶做家务,等等。最后把过程记录下来,把自己的心情和爷爷奶奶的心情写下来。又如,教学《种树老人》一文后,笔者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卫生状况,通过走访、调查研究,了解一些区域脏乱差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再如,教学《晏子使楚》一文后,笔者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尝试排演情景剧。学生们明确了分工,有负责台词的,有负责服装搭配的,有负责舞台道具的,最后将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4.尊重個性,挖掘学生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学生们的爱好不一,层次不一,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个性十足的作业,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主挑选喜欢的、能完成的作业去做。作业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展现学生的个性作为作业设计的宗旨。例如,教学《游园不值》之后,笔者为学生设计了一份作业,要求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诗的内容。第二天,学生完成的作业让人眼前一亮,一份份独具匠心的作业,展示着学生的个性。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课后作业。(1)画水彩画。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一幅小兴安岭风光图。(2)写导游词。把课文中主要景点梳理出来,并配上优美的文字,完成一段导游词。(3)查阅资料。利用网络查找小兴安岭的相关资料,包括地理特征、著名风光、风俗人情等。(4)配乐朗读。自己挑选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精巧的作业设计,能让传统枯燥乏味的作业一下子转化成有声有色的实践活动,让做作业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
总之,作业布置有创新的空间,有精彩的天地。机械重复式的语文作业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精心设计一些充满趣味的、多元的、生活化的、个性化的有挑战性的作业,让学生走出书山题海,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田莉.浅谈有关语文作业的有效性[J].吉林教育,2013(11).
[2]姜丽杰.让作业“回味无穷”——语文有效作业探索[J].中小学教学参考,2010(25).
[3]章新其.作业研制如何促进学与教——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人民教育,2019(24).
[4]雷小荣.例谈小学语文作业设置的创新[J].教育导刊,2011(07).
Optimizing Homework Design to
Improve Chinese Competence
Chen Xiangli
(Primary School Affiliated to National Normal School,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Tianzhu 733200, China)
Abstract: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design Chinese homework according to students' different levels, fully stimulate students' thirst for knowledge, and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homework desig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homework design an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of Chinese homework design.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terest and stimulate the desire for knowledge; layered layout to meet different needs; go into life and feel the charm of Chinese; respect personality and tap students' potential.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operation; Chinese literacy; teaching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