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开始写诗,世界就开始有趣

2021-05-20 19:59奠笑君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宋诗理趣理科生

奠笑君

上期讲完苦吟诗,感觉人生处处是悲惨,但请不用担心——也来了他来了,他带着“理趣”走来了

古代理科生到底有多有趣?

宋朝虽然以词闻名,但对诗也不是没有野心。可是好气啊,唐诗的成就实在太高,搞得后来人写诗都像过家家。于是,绝不服输的宋人硬是找了一个刁钻的角度,给宋诗贴上了一个不同于唐诗的“人设”——理趣!

所谓“理趣”,就是“哲理+有趣”。“理趣”最初是佛家用语,宋代诗人则把这个概念用到了诗歌评论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写:“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在宋代诞生了著名的“程朱理学”。“理学”的出现既有儒家文化深入发展的原因,也和宋朝开放繁荣的经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通俗地讲,唐诗往往有着华美浪漫、极尽抒情的感性色彩,宋诗就相对冷静,常常在诗中表达对社会、自然规律的理性思考,表达起来也更有深度、更加精致。

你没猜错,宋代诗人其实想说:唐代写诗的都是文科生,咱们可都是理科生啊!

理科生最大的优点:省钱!

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彰显着唐代诗人典型的诗风:斥巨资!大场面!超震撼!

就算遭贬,柳宗元也写下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透着浓浓武林高手风的句子,不搞点绿幕、加点特效,是拍不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国风感的。

宋代理科写手立马表示:我们不一样!理科生从不把诗写得那么“烧钱”,就俩字:实在!

苏轼先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非常客觀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看山的感受,却在这种客观描述中,体现了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简单哲理。

王安石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极简单的因果逻辑,却引申出了我们对人生处境的哲思。

“程朱理学”之一的朱熹则表示:“在下不才,嘿嘿,就写了两首以后可能会流传千古的诗。”这两首都叫《观书有感》,虽名字相同,却写出了不同凡响的金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怎么样,是不是很耳熟能详,另一首也有金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总结起来,这两首诗就阐述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渠能清、舟能行,都是因为水活。

还有像卢梅坡写的《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陆游那耳熟能详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杨万里那脍炙人口的“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都是“理趣”的代表。你有没有发现,宋人写诗就是这么“省钱”!没有什么大场面,就实实在在地写了一些客观现象蕴含的逻辑,却在不经意中给了我们哲思和启迪。

虽说宋代将“理趣”这一诗歌风格推向了高潮,但这并不代表,“理趣”是宋代的专属。我们熟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白居易“理趣”的表现。浪漫如李商隐,也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更别忘了王之涣,要不是他,哪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种经典的“毕业赠言”。而被誉为诗歌巅峰的《春江花月夜》,更是留给了我们“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种可以拿来拍N部穿越剧的诗句……

看来,不光宋代有“理趣”,唐代也有。毕竟无论在哪个朝代,都需要文科生和理科生共同努力,这个世界才更加精彩啊!

我们也不是只会写诗!

“理趣”在我们看来好玩,在文学评论家眼里却有点“不伦不类”。

明代评论家李梦阳就说:“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

意思就是,你那么多哲思大道理,去写文章好了呀,写文章不是更能把哲理讲明白吗?一天天的写什么诗?

……好像,难以反驳,我感受到了评论家对回车键浓浓的敌意。

还好,宋代理趣散文也可圈可点。苏轼的《前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其实和《春江花月夜》关于月之永恒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苏轼用优美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关于“变”和“不变”的辩证理解。此外,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跳出了诗的形式,用词写下了“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种明显带有宋代理思色彩的感悟。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表达了对为人、为学的思考,特别是末尾,从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也很有“理趣”。 还有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当人生遭遇不顺时,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同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学感悟。小和尚念经?那是夸你呢!

除了宋代的诗词散文,古代的诗僧也是很有理趣的。

你没看错,我又要说佛偈了。佛偈既可以“苦吟”,也可以“理趣”,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你语文学不好,连出家的资格都没有……

佛偈有“理趣”是显而易见的,佛家讲究“参悟”,看人“慧根”,其实本质就是看一个人有没有对人生,甚至宇宙的理解和洞察。

有一首广为人知的四句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出自六祖惠能大师,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事实上,这首偈是另外两个偈引申合成的产物——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惠能说:“蔷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就是由哲思引发哲思,理趣衍生理趣的典型,特别是这种佛偈理趣,你越往深处想,越会发现学习、考试、分数真是“幻梦一场”……当然,如果你没有出家的打算,这句话就当没有听过。

有一位叫匡悟的禅师指出,拜佛参禅要秉持“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烧燃始到头”的精神,意思就是做事做人要坚持到底,不能看到一点儿苗头就浅尝辄止。

《五灯会元》里,奉先深禅师曾说:“我有一只箭,曾经九磨炼。射时遍十方,落处无人见。”说的是自己对佛学的参悟到了一定的境界.已经难有知音。人生在世,一个人在一条路上越走越远,到最后总会寂寞。风穴禅师也说:“洞山一句子,落处少人知。”

这些深远广渺的禅学,既给人智慧,也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悟一一以后有人说你读书像“和尚念经”,你就回:“客气啦,夸得人家怪不好意思的……”

“理趣”如此有意思,理科生们别再为自己找借口了,动起笔来,赶紧写首诗试试吧!

猜你喜欢
宋诗理趣理科生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服了
理科生的避暑方式
一句话证明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为啥理科生和艺术生无法在一起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论宋诗中的金明池
我会等你回来
《全宋诗》校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