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敏
2021年4月15日早10:00,记者在位于太平湖的北京地铁通号分公司检修一项目部见到杨才胜时,他的徒弟冯媛正拿着一张电路图向他请教。杨才胜仔细看完后,在电路图上改了几笔,说:“你按照这个做出来,再试试看。”
杨才胜平常要用到四副眼镜:一副用来看书,一副用来看电脑,一副在焊接时使用,出现场时再戴另一副。四副眼镜正对应了他的多种身份:他是自学各种专业技术软件的痴迷者,是主持开发23项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的技术“大咖”,是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高级技师,是尽力倾心带徒上百的“杨师傅”。
地铁信号“把脉人”
“要保证首都地铁安全运行,我们的责任就是科学监测,确保零故障。”杨才胜说。
“眼里有活儿,事事琢磨”,这是杨才胜的座右铭。2019年,他注意到有些地铁线路道岔时常发生故障,便着手研发一套道岔故障监测系统。“所有列车都要经过道岔,一旦道岔出问题,就是大问题。”研发过程中,如何在不影响行车的情况下捕捉继电器衔铁动作,难住了杨才胜团队。继电器之间的缝隙狭小,衔铁动作发生在一瞬间,怎么捕捉呢?冥思苦想中,杨才胜从使用的激光鼠标上找到了灵感,巧妙设计了激光传感器,实现了及时准确捕捉衔铁动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应对复工复产后客流增长的形势,最大程度降低车厢拥挤度和疫情传播风险,北京地铁运营公司陆续对运营的13条地铁线路采取了超常超强的“双超”应对措施。这一措施最大程度缩短了高峰时段运行间隔,多条线路跑进2分钟最小间隔。为了节能增效,列车在中途站点折返次数大大增加,原本极少用到的道岔被频繁启用,给地铁信号系统设备中的重点设备——道岔转辙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确保道岔转辙机安全运行,杨才胜团队研发的道岔故障监测系统必须提前上线。他带着徒弟们一遍遍出现场,一遍遍根据现场收集的数据升级系统版本。经过测算,杨才胜用3D打印机打出特殊尺寸的卡具,将激光传感器装好后,往继电器缝隙间一卡,一条实时监测的“数据脉”建成了。
为不影响地铁正常运营,地铁检修维护工作都在深夜进行。从零点到3点,是杨才胜和徒弟们争分夺秒工作的“黄金时段”。“那阵子他经常凌晨3点多才回家休息,有时早上不到7点,他又已经坐在办公室研究各种测试数据了。我们都特佩服师傅的干劲!”跟着杨才胜工作学习10年的徒弟佟薇说。
凭着这股子干劲、凭着过硬本领,杨才胜共研发了“便携式JTC轨道电路模块测试装置”“地铁电动转辙机工况及技术状态监测系统”等14项检修测试装置和系统,弥补了国内地铁相关领域的空白,被誉为地铁信号“把脉人”。
自主维修“大工匠”
杨才胜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很多仪表仪器。靠窗有一个大台子,摆着一架台灯、一台显微镜,以及各种用途的焊接工具和电阻电容元件。“这是我修CBTC的工作台!”杨才胜乐呵呵地说。
杨才胜说的CBTC,就是地铁列车移动闭塞系统,这是轨道交通行车系统的“大脑和神经”。这一系统通过车载设备、轨旁通信设备实现列车与车站和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交换,完成列车运行控制。长期以来,CBTC的关键技术被国外厂商垄断。当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发生故障后,难于及时修复。北京地铁某线CBTC系统车载计算机自动驾驶模块板卡发生故障后,由于超过了保修期,国外厂商不再提供维修服务,严重影响了路网运行。
“我试试看吧!”杨才胜主动接过了维修任务。
“四个月里,我天天抱着板卡在台灯下用显微镜观察它、研究它。”杨才胜用笨办法,把电路板上每一个元件的型号记下来,再根据型号查电路图。他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个个查,一个个拼,终于搞明白了系统原理。
杨才胜清楚记得,板卡修好的那天是父親节。那天晚上,他在快速行进的地铁列车驾驶室里,收到了女儿发来的父亲节祝福。当天晚上,修好的板卡装到列车上,接受了现场极端试验。公司调度了两辆车,前面一辆从车场出来开到站点等着,杨才胜和司机及值班班长一起坐在后面那辆车的驾驶室里,全程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以70公里时速追前面的车。“我们都看到前车的尾灯了,知道已经离得特别近了。这时自动驾驶模块中的紧急制动起作用了,关键时刻自动停车。车停稳了,离前车正好是安全距离。”
“我为什么要坐在驾驶室呢?因为这块板卡是我修的,出了问题,我就得在这儿担起责任。”说到这里,杨才胜脸上的表情格外坚毅。
进口设备自主维修的技术大门从此打开。杨才胜带领着徒弟们修复了30块问题板卡,节约维修资金上千万元。
研究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关键时刻顶得住、干得好,是杨才胜的真功夫。从业40年,杨才胜处理了430多起急难险重信号故障,用精湛技能和奉献精神始终守护着北京地铁安全运营的“信号灯”。
2012年,杨才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一时期,“杨才胜职工创新工作室”和他挂帅的市级“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杨才胜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发挥更大作用,培养更多人才。
倾心育人“大先生”
“师傅对我们提的第一条要求就是随叫随到。这些年跟着师傅打了一个个硬仗,我们个个练出了真本事。”徒弟佟薇说。
2019年11月23日上午9:30,杨才胜接到同事的紧急电话,请他帮助解决某线出现的紧急制动问题。此前,厂家的技术人员、集成电路供应商和公司维修人员已经进行了反复测试、调整,但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正在外面讲课的杨才胜马上给佟薇打电话:“你们赶紧找资料,咱们今晚出现场。”
10:30,杨才胜返回办公室,此时佟薇已经把资料准备好了。“看完资料心里有点底了,我初步判断这是一个信号干扰问题,得想办法把干扰去掉。”杨才胜在电脑上虚拟了仿真设备,拿着仪表,根据资料,一步步写下修改制动器参数的程序。
“有效果!”晚上9:00,初步测试后,他们找到了去除干扰的措施。杨才胜说:“走!去现场!”
晚上10:00,杨才胜和徒弟们赶到故障现场。一个小时后,监测线路布好。在大家熟悉的列车隆隆声中,所有人紧盯着杨才胜的电脑屏幕。“啪!”杨才胜敲下回车键,干扰消除了!
当末班车进站时,杨才胜再次进行测试,依然有效。在场的厂家工程师激动地握着杨才胜的手,连连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杨才胜深知,只有更多的员工掌握新技术,才能推动企业不断进步。每天一上班,杨才胜要先给徒弟们上半个小时专业课,程序、电路、计轴、道岔等设备原理,他知无不言,倾囊相授。
杨才胜工作室有两台大型“游戏机”。这是他为了让徒弟们清楚直观地了解什么是CBTC,亲自动手开发制作的互动教学用具。
“CBTC这么大的系统,参数每一秒都在变化。操作这两台机子,徒弟们就像坐在驾驶室操作车辆,驾驶动作的每个变化,都会使屏幕上参数变化形成的抛物线也跟着变化。这时我在旁边讲解技术原理,他们一下就听明白了。”
多年来,杨才胜甘当人梯,倾心育人,培养出100多名技能人才,其中6人获得北京市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项。他还担任地铁高级技师研修班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地铁订单班专业讲师,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大家。
梅花香自苦寒来。说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学习劲头,杨才胜用“魔怔”二字来形容。那时,他一边干着地铁信号检修工作,一边自学各种专业技术软件。如今,在他的书架上摆满了他当初一本一本啃下来的专业书籍:《PLC编程实用指南》《例说PLC》《程序设计从入门到精通》《服务器搭建:配置与管理》《虚拟仪器图形化编程语言》……在这些书籍旁边,摆放着他荣获的奖杯和奖状:“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劳动模范”……
从16岁进入北京地铁技校当学生,到如今成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杨才胜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精彩跨越。
从业40年,杨才胜心中的高光时刻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一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杨才胜向大家说出了自己的坚守:“我时刻记着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到哪儿都要发光发热。就是退了休,只要北京地铁需要我,我还是那句话——随叫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