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伟 王栋亮 康丽滢 韩 敏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配置情况。大学生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业分布,具体表现为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大学生就业数量比例关系的配置状况。如果在一定时期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分布不平衡,也就意味着就业结构的失衡。
主要从毕业生的规模、就业率、毕业去向、升学率、地区和行业流向等方面来展现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其基础数据来源于2019年河北省20所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19年12月30日。
1.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本课题组随机抽取的河北工业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等省内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1.33%,具体情况如图所示:
图1: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
2.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
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有五种情况,即通过签协议或合同直接就业的、考研升学和出国深造的、参军入伍的、自主创业的和未就业的,占比分别为59.80%、12.85%、0.63%、18.05%、8.67%。
图2: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生毕业去向
3.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在2019年河北20所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中,排在前10位的有以下几大类,如图所示:
图3: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流向
4.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部门流向
2019年河北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在其它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党政机关等部门中就业的比例,差异较大,分别为46.35%、27.43%、15.17%、11.05%、3.78%,如图所示:
图4: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部门流向
5.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从全国就业地域流向分布来看,京津冀是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主战场,占比较高;其他省区就业人数较少,分布极不均衡。从省内就业地域流向来看,分布也不均衡,省会石家庄吸纳毕业生人数最多,超过了生源数;其他市区吸纳毕业生人数较少,如图所示:
图5: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
就业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1]。通过对2019年河北省20所本科院校就业质量报告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业结构失衡
在2019届毕业生就业行业中,计算机软件与信息产业类、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电子通讯设备类、金融保险类、建筑房地产类、财务审计类、美术设计类、市场公关类、生物制药类、其他娱乐和休闲产业等行业优势明显。其中,在计算机软件与信息产业类、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中就业的学生比例较高,在农、林、牧、渔、水利业、地质勘探、批发、零售业、营销业、采矿业、文物保护与考古类等行业就业的学生比例较低,行业结构分布很不均衡。
2.部门结构失衡
从2019年河北省本科毕业生就业的部门分布来看,其它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院所、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部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青睐的部门。其中,其他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吸纳毕业生较多,国有企业和党政机关吸纳毕业生人数相对较少,部门结构失衡。
3.地域结构失衡
2019年河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地域流向,以京津冀为主阵地,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学生占到了七成以上,其它就业人数较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其余省市对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此外,省会石家庄、保定市、唐山市、廊坊市、秦皇岛等省内地级市、体制内单位受到较多大学生青睐,就业比例较高,其余市、县城就业人数较少,而到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就业的学生就更少了,就业地域结构分布极不均衡。
4.能力结构失衡
2019年河北省20所高校未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共5150 人,占比为8.67%。未就业的原因之一是自身能力不足,表现在组织管理能力较差、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欠缺、动手能力差、实践经验不足,其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岗位要求。
导致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问题、企业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国家机构,政府应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效调控劳动力市场是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职能。然而目前政府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不够,依然存在着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1.就业政策没有全部落到实处
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但是从落实情况来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服务国家基层项目期满后的二次择业,出口不够畅通;大学生创业资金落实难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大学生顺利就业。
2.就业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目前部分企业等用人单位仍以院校层次、户籍、民族等条件挑选毕业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性别歧视现象仍然存在。显然,供求双方是不平等的,大学生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弱势群体,录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手里,毕业生只能接受现实。
有些企业用工理念滞后,就业歧视导致毕业生竞争环境不公平。工作经验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等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用人单位不太愿意招新人,喜欢聘用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员工,供需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与矛盾。”[2]此外,许多招工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时不顾客观需求,一味地片面追求名校和高学历,导致学历歧视现象在人才招聘市场上时有发生;农村户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不被录用,户口歧视现象也是导致“用工慌”和就业难同时并存的原因之一。
1.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岗位需求不适应
主要原因是高校缺乏对就业市场所需人才的科学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不能按照市场、岗位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调整,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的人才结构不匹配,专业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造成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适应环境的能力弱、掌握的知识技能较为单一,缺乏就业创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一些高校不根据自身实际办学能力和社会承接能力申办热门专业,扩招学生人数,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大超过社会需求。
2.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
目前部分高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缺乏精细化指导,就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都处于粗放型的低端水平,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简历帮扶、面试技巧、求职技能等一对一、全过程、精细化就业指导工作滞后。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当前大学生自身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较高,追求待遇、相互攀比等现象。”[3]这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却对薪酬待遇、职业升迁空间、休闲假期、个人发展机会等有较高的要求;不考虑基层单位、农村、支边支教等艰苦边远地区的工作,表明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更加趋向功利化。
2.就业能力不足
目前由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一部分大学生学非所用、从事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部分毕业生实践技能差、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不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学生自身不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屡战屡败。”[4]就业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优化就业结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环节,是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举措,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毕业生并肩作战、团结合作、同向发力。
1.积极协调就业市场中各类群体的利益关系
针对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这一突出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
提高对就业市场环境的监管效率,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就业的公平环境;打造全省一体化的新型就业服务大数据平台,推动各有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要积极协调就业市场中各类群体的利益关系,尤其要加大对就业供需双方的监管力度,注重调整企业、高校和大学生三方的关系,统筹协调,出台政策引导人才供应和人才需求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加大市场新型就业岗位创造量
要破解、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企事业单位必须有效释放就业巨大潜力,加大市场新型就业岗位创造量。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努力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和收入差异,在全社会营造公正、平等的就业生态环境,以吸引更多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创业,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3.合理调整高校的供给和需求比例
“供给侧”是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切入点、供给与需求割裂、脱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5]。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招生控制、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实习培训等方面促进供需有效对接,着重调控高校的招生结构,同时要调整不同层级院校的招生比例,加强对供给主体的监管,并引导高校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用人需求开设新专业,不断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有效缓解目前日益突出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1.消除就业歧视与壁垒
优化大学生就业结构,应多措并举、多策并施、多管齐下。企业要积极承担责任,消除就业歧视与壁垒,抛弃不切实际的招聘歧视条件,转变人才引进观念,杜绝失信行为,把用人招人从重学校、重文凭层次转到重能力、重素质上来,营造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为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做出应有的贡献。
2.增强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
要有效解决目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各类企业都要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一战略高度出发,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日益完善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开创河北经济发展新局面;要以国际国内两大循环为抓手,通过不断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改造,以增强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持续扩大毕业生就业“岗位增量”,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与时俱进地搞好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市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努力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
1.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
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把就业工作作为主责主业来抓,同时要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学生工作相关部门和各二级学院,要建立定期协商讨论、集中预判研判、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对标衔接等机制,从而汇聚起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强大合力,为毕业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2.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
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实质上是由高等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造成的[6]。高校要切实把助力毕业生就业创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反馈体制机制。通过市场深度调研,科学设置专业与课程,因地制宜,探索与产出导向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学校自身特色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有效对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点。只有持续改进,产出导向,才能做到学生所学正是社会所需,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助力毕业生求职成功。
3.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开展分类指导和精准帮扶;广泛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开辟多元化的信息渠道,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利用校报、校园广播、就业讲座等方式广泛展开宣传,请优秀校友返校做创业报告。”[7]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就业信息,全面做好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提升整体服务质量;定期走访用人单位,广泛开展校企交流,全面掌握市场行情,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合理调节自己的心理预期,实现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无缝连接;拓展就业基地,推荐就业岗位,开阔大学生就业视野,制定合理就业预期;通过重点推荐、能力提升、心理援助等措施,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应聘不同公司和不同岗位,提高就业成功率;同时在工作中要进一步聚焦职业观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主业,尽职尽责地做好就业技巧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岗位做起,主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长,早日成为经济社会建设栋梁。
大学生是就业主体,缓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中心工作,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成才观,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
大学毕业生既要树立远大志向,又要立足当前现实,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扩大择业视野,积极主动地了解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途径,依据就业形势,关注对接国家就业优惠政策,客观理性地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积极了解就业信息,掌握最新的人才需求;在择业时,应更多地从国家和社会需要、地方经济发展、劳动力资源最优化等角度来考虑选择工作,不能只追求安逸和享受,要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选择到广大城乡和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还可以积极参加国家基层项目,如选调生计划等等,把就业创业作为新生活的起点,将青春奋斗的流金岁月融入党和人民的复兴事业,以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最美的青春华章。
2.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还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走出校门,走到革命老区去,走到乡间旷野中去,参加志愿者服务,参加生产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使命感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走进企业、机关、社区、服务机构实习实践,“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增强使命感[8]”、厚植家国情怀;在实践中提高求职能力,包括强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等,为就业创业打好能力基础,演绎精彩人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9]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全社会都要关心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企业、高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就业工作的领导,“推进大学教育供给侧的改革,提升大学生人力资本素质,刺激劳动力市场需求,平衡大学生就业供需关系,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10]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