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
摘 要: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青铜器的冶铸和使用是我国悠久古国文明中重要的一页,商、西周、春秋也被史学家们称为“青铜时代”。然而,一些珍贵的文物流传至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损和病害,亟待专业人员对其修复和保护。文章以一件西周青铜罍的修复过程为例,简要阐述了青铜器修复的一般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旨在强调青铜器修复应遵循“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原则,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
关键词:青铜罍;修复;工匠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和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但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比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和瓷器破碎,木器和竹器干裂、皱缩,出土的纺织品、纸张文物腐朽等,所有这些历史文物都要进行抢救和修复才能长期保存下去。文物的修复与复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文物的类别不同,它的修复方法也不同,修复人员要掌握各方面的知识,结合科学的保护措施灵活运用。
近期,为了进一步加强馆际间的合作交流,笔者受邀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参与一批青铜器的修复工作,这对笔者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可以积累宝贵的经验。以下,笔者以一件西周青铜罍的修复过程浅略叙述,以求教于师友。
1 保存状况
该件青铜罍高53.5厘米,口径22厘米,器身口部、肩部、腹部都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变形。其中,腹部破损较为严重,目前能找到的共有9个残片,经过拼接后发现还有部分缺失,需要后期进行补配。此外,器身有若干细密裂纹,存在不同程度锈蚀(图1)。
2 修复流程
文物修复之前,我们要对其进行拍照、测量、称重等一系列工作,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根据文物保存现状以及锈蚀程度,相关领域的专家们经过讨论,拟定适合于该件器物的修复方案。在实施修复工作前,还要建立修复档案,记录好相关信息,包括修复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材料等,以便为以后的文物保护处理及研究提供依据。
2.1 清洗
主要是青铜罍除泥、除锈两个方面的工作。先用棕刷去除器身表面浮尘,然后用蒸馏水清洗。采用蒸馏水清洗,可以有效减少自来水中氯离子对铜器的侵蚀。将器身残片放入超声波清洗机中反复清洗,利用超声波震荡原理,快速清洗并去除表面浮锈。个别锈蚀严重部位,采用超声波洁牙机对其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青铜罍器身纹饰显现清晰,断口处干净整洁,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2.2 整形、焊接
由于器身和残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形,所以我们首要的工作是对其进行整形操作。器物整形前,对其残片要进行加热,俗称“去火”处理,因为出土青铜器年代久远,本身结构较为脆弱,直接敲击整形往往会造成二次破坏。经过“去火”处理后,增加金属的韧性,有效减少在整形敲击过程中残片破损的概率。值得注意的是,整形力度的把控尤为重要:力度过轻达不到整形效果;力度过重,则会对文物造成新的伤害。因此,整形工作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志来完成。此外,在工作中还要注意与文物器型对照,防止矫枉过正。器身部分我们采用U型钳、小型千斤顶等工具,内外作用,分批次矫正。经过多次整形后,青铜罍逐步恢复其原有形状(图2)。
青铜文物的焊接,目前还是采用较为传统的锡焊方法。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焊接强度好、便于操作。同时,焊锡的熔点低,在焊接过程中便于调整,符合文物修复中可逆性操作原则。由于该青铜罍器壁较厚,焊接前要对断裂处的焊口进行打磨处理,使用电动工具斜向分别打磨两侧焊口,使其呈现“V”型,这样做可以有效增加焊锡的接触面积,增强焊接牢固度。焊接时,我们从口沿依次向肩部、腹部进行拼对,在相吻合的残片上做好标记,经过多次焊接后,我们已将器身开裂及残片部位全部处理完毕,青铜罍器身主体基本成型。焊接完成后,要打磨突出的铅锡,为下一步的翻膜、补配工作做好准备(图3)。
2.3 翻膜、补配
青铜罍腹部、耳部还有部分缺失,这些需要我们进行补配。由于青铜罍器身图案、造型采用对称式构图设计,所以可以采用石膏翻膜,根据对称图案来补配出缺损部分。我们对青铜罍相对完整的一侧用石膏进行整体翻膜,在翻模过程中,除石膏外,还要加入棕丝以增强模子的强度。对外壁一侧翻膜完成后,我们擀制陶泥,为制作“内模”做准备。制作过程中要用到润滑油,用来增加陶泥的可塑性。同时,陶泥厚度要适宜。将制作好的陶泥均匀地涂抹在石膏模子内壁上,这个厚度基本上就是后期浇注制作出的胎体厚度(图4、图5)。耳部模具制作流程(图6)同器身类似,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补配材料,选用巴氏合金。这种材料具有可塑性好、强度高的优点,依照先前制作好的模具,将巴氏合金融化后倒入石膏模子,得到需要补配的部位,用焊接的方式将其安置到器身上。补缺后,要对器身上所有的缝隙用云石胶进行封填、加固,特别要注意修补部分与器身的弧度、平整度保持一致,纹饰相连接,凸显青铜罍的整体性。
2.4 做旧
做旧之前,采用氯化铁溶剂对焊锡点做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去除锡点的亮点,为下一步上色环节做好准备。目前,青铜器文物的做旧上色主要是采用矿物颜料、虫胶、酒精相配合的方式,根据器物的底色,调制相应的颜色。用大小不同的毛笔等工具采用涂、刷、弹、点、蹭等手法进行作色做旧处理。按照从底层向外层的顺序,层层作色。做锈色时宜浅不宜深,不能一步到位,要多次反复作色。这样才能使锈色看上去有层次感。此外,作色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消光剂对局部进行处理,去除多余的亮光,达到与原器物周围同类颜色相适应的效果,力求做旧后的观感与原器物保持高度一致,给观众以美感(图7、图8)。
3 结语
文物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它不可再生,更不能替代。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不仅能让破碎锈蚀的文物延长寿命,而且也是对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一种延伸。修复工作如同医生救治病患一般,我们要根据其病害特征实施相应的保护手段。青铜器修复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会在文物保护修复中得到应用。老一辈文物修复工作者经验传承、现代的修复技术与修复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一代的文保工作者学习、借鉴。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认知才能让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修复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遵循“保护第一,抢救为主”的原则,秉承“修旧如旧”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用心修好每一件文物,让更多的文物远离锈蚀病害,是我们文保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