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国
(四川省达州市畜牧技术推广站,四川达州 635000)
达州市是全国生猪生产优势区,是全国优质肉猪战略保障储备基地,现有全国生猪调出大县4 个。2020 年初,非洲猪瘟疫情与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击,给生猪复产带来严峻挑战,但随着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及非洲猪瘟疫情的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向好,同时,在加快推进生猪复产的政策支持下,全市生猪生产形势好转,生猪产销量逐步恢复,全年实现较大增幅。
1.1 良繁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达州市坚持自主选育为主、省内外引进为辅,持续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高生猪良种繁育水平。重点支持部、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种猪选育,加强生产性能测定,提升种猪自主选育能力。鼓励企业从国外引进良种,更新核心育种群。全市现已建成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 家,现有种猪场17 家,存栏种猪近4 万头,年供种能力达28 万头,人工授精站(点)138 个,存栏纯外种公猪数1 000余头。
1.2 政策支持持续有力 为迅速恢复生猪产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全市严格压实以生猪生产为主的“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和四川省出台的“猪九条”和“新八条”等政策,市级安排1 000万元生猪产业专项资金,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配套政策,安排近7 000万元重点支持包括生猪核心育种场、标准化示范场、新建规模养殖场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生猪生产中来,并从土地、环保、融资、补贴等多个方面支持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据统计,2019年9月以来,全市开工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场项目113 个,预计全部建成投产后将新增出栏生猪50万头。
1.3 定点屠宰布局进一步优化 根据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全国生猪屠宰企业查询平台及调查统计数据,达州市现有生猪屠宰企业28 家,全市7 个县(市、区)均有定点屠宰企业,其中A级屠宰企业8家,B级20家,年屠宰能力达168.5万头。
2.1 养殖结构不合理 受非洲猪瘟影响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生猪中小散养户逐步退出,产能提升将主要依靠规模场,但集团养殖企业主要投资种猪场建设,而生猪育肥场建设不足,产能恢复缓慢。
2.2 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低 目前,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1 200 余家,除市级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基本按照“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定化、粪污无害化”原则进行养殖,其他大部分生猪养殖场生产设施较差、饲养管理粗放、养殖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种养结合不紧密、规模养殖场和规模种植园布局不合理、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突出。
2.3 产业链条尚不完整 全市生猪产业尚未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没能形成利益链接机制。生猪定点屠宰加工企业主要进行初级加工,产品仍然以热鲜肉、白条肉为主,缺少分割肉、冷鲜肉等市场需求大的高附加值加工产品。
2.4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薄弱 乡镇机构改革涉农事业站所划归乡镇管理,工作统一安排,人员统一使用,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出现线断、人散的普遍现象,导致防疫队伍不稳定、工作落实不到位。
3.1 支持中小养殖户恢复生猪生产
3.1.1 注重因地制宜 以达川、宣汉、大竹等散养较多的地区为重点,结合农业产业扶贫等项目资金,探索建设国有控股或参股的种猪仔猪繁育场,为中小养殖户提供平价仔猪,引导和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尽快恢复生猪生产,做到“愿养皆养、能养尽养”。
3.1.2 突出分类施策 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从兼职向全职转变。支持有意愿但条件较差的农户,通过土地、投工投劳、产业扶贫周转金等方式入股,共建联建规模养殖场,或以村、组为单位整合分散养殖用地,探索修建共享猪圈,在解决自食需要的同时通过分红获得稳定收益。
3.1.3 坚持“以大带小”原则 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代养寄养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户发展生猪养殖,稳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与中小养殖户的利益共同体。
3.1.4 加强技术指导 依托农民夜校、农业人才教育培训以及新媒体等平台和畜牧专家技术力量,帮助中小养殖户提升生产经营水平。
3.2 全面开展生猪标准化建设 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污无害化、粪便资源化、监管常态化”为主要内容,全面开展生猪规模养殖标准化建设。
3.2.1 开展养殖设施设备转型升级行动 结合非洲猪瘟防控,大力推广支持生猪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开展全环控、低耗能、环保型圈舍建设,配套自动供料、自动环控、自动饮水、自动消毒、废弃物处理利用、种养循环等现代基础设备设施,实现生猪生产机械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精细化,提升猪场防疫水平和生产效率。
3.2.2 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推广适度规模养殖场“生猪—沼—果(蔬、粮、林、茶)”循环利用模式和宣汉县集养殖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全产业链专业治理模式。
3.2.3 推进规模养殖场健全养殖档案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3 推进生猪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3.3.1 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推广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养殖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养殖户等多种合作模式。
3.3.2 推动利益联结机制建立 企业负责统一供种、供料、防疫、生产管理技术、回收加工及营销品牌创建,养殖收入由企业兜底,超额分红。
3.3.3 推动全产业链协调发展 支持屠宰加工企业、饲料等产业链规模企业建立生猪养殖基地,支持规模养殖企业开展屠宰、加工、销售。支持企业向精深加工产品拓展,示范推广冷鲜调理肉制品、传统特色腊肠、腊肉等腌腊制品、酱卤肉制品、罐装肉制品等。推动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链仓储配送设施,构建现代化肉品冷链物流体系,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
3.4 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 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巩固和加强工作队伍,配置先进检验检疫设备,改善工作条件,落实畜牧兽医工作津贴补助政策,确保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正常运转。采取返聘退休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或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基层防控力量,满足当前畜牧业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