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肖
龙春英
作为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国土上遍布着形式各样的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村落往往能体现出各地的独特文化和风土人情。每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许多学者也陆续开展着传统村落和古民居的相关研究[1-9],研究的视角也不尽相同,主要从村落层面(选址、空间布局等)、建筑层面(建筑空间形态、构件等)、文化层面(雕刻、彩绘等)等方面展开。本文选取的金溪县东源村为中国赣中地区典型的传统村落之一。在对东源村进行实地考察和建筑测绘的基础上,笔者分类总结了东源村这一传统村落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传统建筑的形态要素及特征,旨在对江西省金溪县的传统村落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丰富中国传统村落的研究内容,引发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及开发利用的思考。
金溪县位于江西省抚州市,隶属于江西“临川文化”地域[10]。金溪县是一个千年古县,宗族血缘及文化传承观念极为深厚[11]。因周围群山阻绕,当地仍保留有许多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东源村即为其中一个典型的古村落。
东源村位于金溪县琉璃乡以北偏东5km处[12],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村落选址于丘岗地带,村前稻田平坦,村后树林茂盛。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东源村聚落形态清晰完整,现存有众多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且仍有部分居民居住于内。
东源村约有人口700余人,绝大多数都姓曾,根据《东源曾氏族谱》记载所述,该村曾姓人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堂兄弟曾洪立的后裔,也是曾子(即孔子的弟子曾参)的一支嫡传后裔。曾洪立因官职任派由山东迁至南丰县,并葬于南丰东源,东源村也因其后裔为纪念此而得名。当地人文气息浓厚,较为注重文化教育,后代出众者众多,享有“教授村”的美誉[13]。
东源村现存明清建筑74栋,其中明朝时期的建筑现存有4栋[14]。较为重要的公共建筑有曾氏宗祠(明万历)、萧公庙(清)、中议世第官厅(清同治)、豢灵护应庙(明);民居建筑有秀启南丰宅、经术开元宅(清)、曾晚兴宅(清)、大夫第、槐秀第(明)等。现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中雕刻、题匾类型丰富,尤可见当年的盛世繁华。
图1 东源村区位图
图2 东源村落空间要素分布(a为道路结构网,b为水系分布,c为重要公共建筑,d为门楼及古井)
图3 东源村防御系统
图5 建筑主入口位置
东源村整体空间布局呈折扇形,长约500m,纵深达200m。地势北高南低,建筑坐北朝南。村南稻田平坦、村北峻岭崇峦。村内的道路结构网主要由一条长约500m、宽约2m的东西向直街(又称南直街)和9条南北向巷道组成,道路均为青石板路。狭长的青石巷道直通南直街,并保存有5个巷道门。南直街旁有一条遗存的船形排水沟,沟内洁净无杂物,至今仍起着排水的作用。村南村北各有一处水塘,村南水塘边界平整,村北水塘边界自然,排水沟与水塘、建筑内的天井暗沟构成了东源村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防涝效果极佳,充分体现了村民自发形成的应对自然环境的建造智慧。村内建筑种类繁多,有庙宇、宗祠、官厅、酒坊、民居等类型,其中萧公庙、曾氏宗祠、中议世第官厅、豢灵护应庙等是村内最为重要的且占地面积较大的公共建筑。村内仍保留有3口古井,村民至今仍在使用。东源村共有东南西北四座门楼,分别为龙光发祥门、阳德含晖门、东源西门、旋星共极门,外加两座里门:隆平旧家门、南风世第门(图2)。东源村异于传统古村落的一点在于它是个城堡式村落,村内设有三道防御系统,依次为古村墙和门楼、青石排水沟、厚实高大的石质墙裙[15](图3)。
东源村四水归堂的天井式传统建筑肌理特征明显,村内巷道狭窄且纵深悠长,两侧山墙高耸。整个村落随时间变化自发形成密集型的村落布局,街巷纵横交错,建筑排列整齐、布局紧凑,防火防御防涝等基础设施齐备,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赣派古村落。
东源村的传统建筑类型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东源村位处南方,夏热冬冷,气候湿润多雨,传统建筑多呈内向封闭式,高耸的封火山墙、天井式平面布局等都是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建筑形态特征,天井便于建筑采光通风,且具有排水功能,同时在风水上有聚财聚水之意[16];高耸封闭的清水山墙起着防火防御的效果。东源村传统建筑按层数分类则主要有一层、一层半、两层这三种类型,其中一层及一层半的建筑占大多数,以民居为主;二层的建筑主要为中议世第官厅此类较为宏伟且重要的建筑。东源村悠久的文化传承宏观上可见于村落选址和空间布局,微观上可见于建筑细部构件,传统建筑门窗、穿枋、柱础等处的雕刻元素丰富、精美绝伦,石作、砖作、木作等雕刻工艺精湛,至今仍保留完整。东源村传统建筑中另一独特的要素——题匾类型丰富,书法精美,无处不在展现东源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4 建筑平面原型及衍生型(a为平面原型,b为平面衍生型)
图6 立面形式与材料
图7 立面门罩类型
图8 梁架结构类型
东源村传统建筑平面绝大部分均为单层三开间、天井式布局,部分建筑沿着南北向轴线延伸扩张,整体呈现三开间一进式、三开间二进式、四开间三进式、五开间三进式等基本原型(图4a),其规模大小主要与屋主家庭经济条件有关,村内三开间一进式建筑最为常见。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村内天井式建筑平面在基本原形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系列衍生型(图4b),包括三开间一进附加式、三开间一进半附加式、三开间一进删减式等。村内传统建筑主入口主要设置在南向或东西向,形式分为正入式和侧入式两种(图5),其中正入式较为多见。
东源村民居平面以天井为活动中心,围绕天井进行四周的功能组织。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北侧为厅堂式正房,南侧为出入口和下房,个别建筑的天井南侧即为院墙,平面呈“U”型布局。建筑内天井均为横向狭长式,正房与厢房、下房的体量对比明显,突出了正房的重要性。正房内的厅堂为敞厅,作吃饭、会客、祭祖等活动用,敞厅两侧为卧室。正房上部为阁楼,作储藏用,可从天井两侧立扶梯而上。村内传统民居建筑整体呈矩形内向封闭式,是典型的赣中民居建筑形态。
东源村传统建筑立面呈现明显的赣派建筑特征——清水墙(图6),山墙面特征尤为明显:基座部分为大尺寸的砌块,之上为平铺几层的青砖,墙面主体则为一眠一斗砌筑的青砖,屋顶采用灰瓦。东源村传统建筑均高达5m及以上,高耸的清水墙面平整坚实,较为封闭,偶开小洞作门窗之用。村内建筑部分砖墙内部填以黄土,以起到保温隔热的效果。东源村传统建筑外立面的形式与材料较为统一,整体风格较为朴素含蓄,体现了中华文化内敛不张扬的品格。
东源村门楼立面类型丰富,石刻装饰繁复,多为字匾门和八字门。字匾门常见于东源村民居建筑立面,按门洞形式可分为矩形和拱形两种,按门罩形式可分为无门罩式、有门罩双柱一楼式(如曾纪光宅)、有门罩双柱三楼式(如酉桥毓秀宅、秀启南丰宅、曾晚兴宅等)(图7)。八字门常见于村落的门楼,主要有东源西门楼、中议世第门等。
(1)梁架
东源村传统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木梁架作承重结构,砖墙作围护结构。民居的梁架结构主要为穿斗式,根据柱子落地形式和檩条数量可分为以下几类:三柱五檩式、三柱九檩式、五柱五檩式、五柱九檩式(图8)等。其中五柱九檩式为主要形式,村内民居建筑正房敞厅多为此种类型,且穿枋木雕精美、种类繁多。三柱九檩式则常见于正房卧室山墙面。村内祠堂庙宇建筑的梁架结构则多为插梁氏,特征是大梁插入柱中,大梁上再施以童柱,以扩大室内空间,减少室内落地柱的数量。
(2)柱础
东源村柱础类型极为丰富,当地多雨潮湿,柱础可以使柱子免受地面潮气的侵蚀,同时扩大柱子与地面的接触面,更好地传递荷载。东源村传统建筑柱础形式按照平面形状分类,可分为圆形、四边形、八边形;按照结构形式分类,可分为圆鼓式、圆鼓式+覆盆式等(图9)。每栋建筑的柱础都不尽相同,同一建筑的室内柱础也都不一样,其中中议世第官厅内的柱础种类最为丰富,进一步证明了这栋官厅建筑的宏伟及重要性。东源村传统建筑的柱础不仅类型丰富,上面的石雕纹理更是繁复且精美,让人不由得赞美工匠的鬼斧神工和古人的艺术追求。
由于早期商业经济的往来,江西与周边临省的交流密切。受到徽派建筑文化的影响,东源村的木雕、石雕、砖雕种类丰富,技术精湛,且寓意深远。木雕多见于窗户、木门、梁柱等建筑构件上,石雕多见于柱础、石墩、门额、外墙窗户上、砖雕多见于大门门楼。木雕细腻精美,石雕形态生动,砖雕刚柔并济。东源村传统建筑的雕刻工艺有浮雕、镂雕、透雕等形式,雕刻的图案和纹理各不相同,都取有美好的寓意(图10)。这些雕刻艺术从另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东源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9 柱础类型
图10 石雕类型
东源村聚落形态有序,传统建筑类型丰富,遗迹完整,是典型的临川文化地域的赣派村落。天井式的平面形态和清水墙面展现了赣派民居独特的文化,精湛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题匾书法展现了东源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村落布局到建筑细部构件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聚落中功能与文化、信仰、经济的高度和谐共存。
不同类型的传统村落和建筑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和文化、经济紧密相关,对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时代缩影,而且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当代建筑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村落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也是新时代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各界人士深入思考并付诸行动。
资料来源:
图1~8,图10:笔者自绘或自摄;
图9:王霞、刘锦文、兰鑫鹏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