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躯体功能和疼痛的影响

2021-05-19 11:22李嘉仪
全科护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肌群腰椎间盘耐力

李嘉仪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以腰部及下肢放射痛或麻木为主要临床症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且易复发,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后的功能训练对病人预后具有重要影响[1-2]。目前临床常规康复护理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可有效缓解病人腰痛症状,但周期长[3]。核心肌群是腰椎维持稳定性主要组成之一,在既往研究中已经证实对其进行力量与耐力的训练,改变机体生物力学模式,不仅能够改善病人腰椎功能,同时有利于预防运动相关损伤[4-5],为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临床疗效,降低病人术后腰椎损伤。本研究探讨康复护理联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躯体功能和疼痛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1日于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骨科学》[6]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诊断标准;②无凝血及造血功能异常;③肝肾功能正常;④病史超过3个月,且保守治疗无效的病人。排除标准:①合并椎管狭窄、椎间不稳、脊柱畸形者;②精神或意识异常,对治疗和护理无法配合的病人;③合并椎间盘骨性感染者。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43~78(58.67±8.31)岁;病程为0.5~5.0(1.75±0.34)年;L3~4突出13 例,L4~5突出19例,L5~S1突出8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2~76(58.37±7.86)岁;病程为0.7~4.0(1.69±0.35)年;L3~4突出12 例,L4~5突出18例,L5~S1突出10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两组病人均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在术后给予脱水消肿、营养神经、抗炎止痛等治疗,给予传统康复护理,包括疼痛治疗仪和红外线灯。①采用长沙邦仁生产的疼痛治疗仪对病人腰痛或下肢疼痛部位进行理疗,每个部位15~20 min,每天1次或2次。②在中频治疗后间歇15 min使用红外线灯对疼痛部位进行照烤,每个部位15~20 min,注意调整灯与皮肤之间的距离以防烫伤,照烤效果以皮肤温热微红为佳。观察组病人在传统康复护理基础上进行核心肌群训练:由康复护士和管床医生共同组成治疗小组,根据病人病情和耐力情况制订训练计划,并在治疗小组成员指导下进行训练,每周进行3次,每次30~45 min。①臀桥运动:取仰卧位,双膝屈曲,脚掌着地,双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向上抬高臀部、腰部,感受腰腹部及臀部肌肉用力,坚持5 s,每次做15个,运动一段时间后视病人训练效果,指导病人进行单桥运动、侧桥运动及在平衡球上完成臀桥运动。②平板支撑:病人取俯卧姿势,肘关节和肩关节与身体保持直角,用脚趾和前臂支撑体重,腰腹部肌肉收紧,保持身体呈一条直线。③飞燕式运动:病人进入缓解期后进行,首先取俯卧位,双手不用力,四肢及胸部向上抬,坚持10 s后放下,每次完成10次动作。两组病人均进行为期8周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①躯体功能: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7]对病人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进行评价,包括疼痛、生活起居、提东西、走路、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交生活、外出等10项,每项0~5分,总分5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躯体功能障碍越严重。②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8]:采用VAS评分方法对病人治疗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其中0~3分无痛或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③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9]:针对病人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膀胱功能4部分进行评价,总分0~29分,得分越低表明病人腰椎功能障碍越严重。④核心肌适能测定:病人分别采取仰卧位和俯卧位,进行腰部和背部动静态肌耐力测定,记录耐力测试时间和耐力测试次数。⑤临床疗效:根据病人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消失,且直腿抬高试验能达到70°以上为痊愈;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显著改善,且直腿抬高试验能达到30°~70°为显效;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减轻,直腿抬高试验稍有改善为有效;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及直腿抬高试验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为无效[1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VAS及JOA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核心肌耐力测试结果比较 单位:s

表4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关节、肌肉、脊髓神经共同构建了腰椎的稳定,而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手术后仅能纠正关节和脊髓神经稳定,因此术后进行核心肌群训练,锻炼腰背部肌肉力量,对恢复腰椎的稳定、预防腰椎间盘突出再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治疗8周后VAS、ODI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病人治疗后JOA评分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腹背肌肉等长训练耐力时间均增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术后传统康复护理主要以物理治疗为主,其中疼痛治疗是利用正弦交流电刺激肌肉、神经组织,不仅能够促进骨骼肌收缩,锻炼局部肌肉组织,同时还具有即时止痛和后续止痛的作用[11];而红外线烤灯是利用其热效应,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水肿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二者共同起到减轻疼痛,促进术后修复的作用[12]。核心肌群主要包括了人体的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等,均为人体腹背肌肉,环绕躯干以保护脊椎的稳定性[13]。核心肌群训练中主要包括臀桥运动、平板支撑和飞燕式运动。臀桥运动可以延展脊椎,缓解脊椎疲劳,加强核心肌群肌肉力量,在臀桥基础上运用平衡球,利用其不稳定的特性进行训练,能够提高病人腰腹部肌肉的感觉能力,激活核心肌群使用不稳定平面的变化,从而增加肌肉力量[14]。平板支撑能够通过加强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减少脊椎和背部压力,从而减少病人术后再次受伤的发生,但是平板支撑对病人手臂、肩部等部位肌肉骨骼要求较高,在训练过程中严格按照治疗组医生制定的训练进行[15]。飞燕式运动对腰背部肌肉均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故观察组病人在术后通过训练这些肌肉,不仅能够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增加肌肉耐力,加强核心肌肉对脊椎稳定性的保护作用,同时核心肌群训练可矫正病人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以降低不良姿势对腰椎承重的影响。另外核心肌群训练属于肌肉针对性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肌肉组织血液循环,加速水肿的消失,改善病人术后疼痛情况及腰椎功能[16-18]。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显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需卧床休息,随卧床时间的增加,病人腰腹部肌肉群可能出现“用进废退”,肌肉力量和耐力减弱,同时卧床易出现骨质流失、肌源纤维蛋白合成减少,造成病人出现预后腰痛,且更易在此发生腰椎损伤类疾病[19-20]。因此,观察组病人在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后,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病人术后恢复效果,早期训练具有显著的作用[21]。本次研究中核心肌群的训练方式具有局限性,大多要求在病人进入症状缓解期后进行,对病人术后早期训练强度和方法仍需探讨。

综上所述,核心肌群训练联合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术后治疗效果显著,能够减轻病人术后疼痛,改善病人躯体功能。

猜你喜欢
肌群腰椎间盘耐力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三级跳远亚洲纪录保持者李延熙小肌群力量训练的负荷变化特征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
多面好手 倍耐力全新Cinturato P6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理论剖析武术套路中的跳跃动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帽子莫乱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