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红 秦 静 廖振林
2013年2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要求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并明确指出,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行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所有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而随着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的铺开,不同层次高校受到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虽然国家有奖助学金制度,但这只能满足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和所有博士研究生起码的学费需求。报考农林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不好,如果没有别的经济来源的话,他们在校期间可能会入不敷出,这样势必造成一些学习成绩优秀而无力支付学费者被“拒之门外”,或者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保障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农林院校受其专业及相关就业行业的特殊性限制,如果没有完善的奖助学金制度,很难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生就读。
鉴于在全面收费体制下上述财务窘境,建立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促进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成为研究生教育收费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主要是保证研究生进行正常的生活和科研活动,有效调动其科研积极性,促进高校提高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视程度,由此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实现研究生大众化教育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兼顾的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励研究生致力于各项科研活动,取得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培养和发现更多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农林院校除执行基本的“三助一辅”政策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落实“三助”体系资金保障,制定出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来保障和满足绝大多数研究生的基本需求,解决其后顾之忧,探索多元化资助研究生的可持续策略与制度。
针对农林院校研究生教育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现状,笔者以某校为主要对象进行了调查,以期为农林院校在全面收费的新机制下加强研究生资助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资助规章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该校是省、部共建的“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其针对研究生的资助体系也离不开“奖、助、贷、补、减”等措施,主要经费来源就是国家拨付的给予每位研究生每月固定的生活补助,以及导师的各类科研经费劳务支付部分中导师可酌情根据研究生的科研成绩来分配补助等。但是相比“985”和“211”高校,中央财政对地方农林高校并没有明确地方财政和学校分担经费的比例,甚至奖助学金覆盖比例,不同层次的高校也不一样。由于农林院校科研水平、科研条件以及社会影响力等都比其他普通院校低,课题组获得国家、省级科研拨款能力弱,社会慈善机构、企业等有意合作的单位资源也会相对较少,所以其横向筹款能力也一般。在普通农林院校,一般导师科研经费有限,所以能够分配给学生的补助自然也有限。
鉴于上述情况,仍然有80%的学生会对自己部分学费缺口发愁。所以,本文提出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多样性筹款机制,形成具有建设性的可操作资金筹措路线,缓解农林院校研究生资助来源偏少的状况,为投身农林事业的学子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学校加强多元化资助探索,也是在摸索学校科研进步、教学质量提升、国际国内美誉度的远景目标是否随着资助制度的完善得到同步发展。
鉴于第二部分所描述的窘境,学校对在校硕士研究生(不分学硕、专硕)每生800元/月助学金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部分措施弥补,将学业奖学金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全覆盖,其中20%的研究生可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1万元),50%研究生可获得二等学业奖学金(0.6万元),30%的研究生可获得三等学业奖学金(0.3万元)。即使如此,仍然有80%的学生除生活费外,学费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庭和学校进一步补贴。除上述校级预算的学业奖学金制度以外,为争取更好生源,以利于招收优质高校本科毕业生报考,学校鼓励社会奖学金进入校园,对广大研究生进行奖励。
主要是建立长效良性循环机制。
主要是将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及热心、有成就的校友,普通热心市民,不论其捐款多少,都在校园内适当位置或校园网开辟专门网页为其留名;开辟专门区域褒奖有贡献的社会团体、企业、组织和个人。通过修改大学章程的方式,将该项制度固定下来,每年更新一次捐款人信息。校园网则可以随时更新相关信息。
目前学校已经有社会各类企业、组织和个人设立的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奖学金、助学金项目42项,其中奖励范围包括研究生的有10项;但只有一项由社会慈善力量设立的专门针对研究生的奖助学金项目(上海某公司设立了专门针对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研究生)。2014年总资助金额有200万元左右(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获得的奖励不足20万元。
导师可有一定自主权,体现激励机制,目前绝大部分导师都能按照规定按月发放助研经费给自己所带研究生。2014年由导师发放的助研奖学金超过2 071万元(大约占全校每年科研经费的10%),2016-2019年,该校年“三助”总额基本超过1亿元,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
研究生处作为主管部门,目前仅仅设立了1项专门针对研究生的“85研究生奖助学金”。今后还应该有较大空间设立相关专业奖学金。
在引领相关专业有利于企业人才培养前置的基础上,吸引相关企业、社会资金开设学业助学金和奖学金,扩宽学生资助面。2015年,该校有动物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园艺学院、生命学院等几个有市场优势的学科,已经获得部分企业资助,设立了专门针对研究生的院级奖助学金项目。其中动物科学学院最多(有4项)。2019年,该校院级奖学金项目已达两项。
对成绩特别突出的教职员工可以给予突出贡献奖,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开展。
目前该校20余个学院中,已经有部分学院有教授或教师家属在学校、二级学院范围内设立奖学金项目或者成立基金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如动物科学院设立了某教授奖学金、食品学院设立了以本院捐款夫妻命名的本科生、研究生奖学金项目。
2010-2019年以来,研究生各类补助逐年提高,十年来学校招收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从不足3 000人,到2019年的4 900人左右)。发放金额见图1,2011年共发放3 256.09万元,其中来自导师课题分配的1 491.36万元;2012年共发放3 240.84万元,其中导师课题分配有1 558万元;2013年共发放4 302.62万元,其中导师课题分配1 978.05万元;2014年由于秋季研究生全面收费制度实行,国家加大对研究生补助投入力度,共发放奖助学金7 328.06万元,其中导师课题分配2 071.88万元,人均摊1.8万元左右;2016、2017、2019年3年“三助”总额均超过1亿元(见图1);2016-2019年连续4年生均资助额度超过2万元(见图2)。
从统计数据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科研经费不断增长,研究生“三助”经费发放数量也同步提高,“三助”经费增加和论文数量与质量、生源单位等相关因素之间相互发生影响。同时,随着“三助”经费不断提高,论文数量和质量也同步提高,对高水平学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开始缓慢增加。
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该校有16个学科上榜,其中,兽医学获评A-档,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获评B+档;全球四大高校排名机构每年的排名中,从2017年至2021年进入三大机构的前1 000名排行榜,其中,US News排名从2017年的962位上升至2020年的879位,2021年再度上升至774位;QS农林学科排名也是节节攀升,从全球51-100的排位直接进入前30,软科学排名进入401-500区段。
2019年,该校有6个学科进入全球ESI排名1%(材料科学、动植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微生物学),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已进入前1.5‰,2020年有8个学科进入全球ESI1%(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农业与农林院校全球QS排名2019年全球排名前45,2020年排名前30,处在全国农林院校第3位(前2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具体排名如表1所示。
表1 近年来我校排名榜单排名变化
国内各高校的研究生“三助”制度大同小异,国外的研究生资助制度历史悠久,相对成熟,不同高校在该制度功能定位、招聘核定、薪酬管理和资金保障方面各有特色。该校在与其他高校相同的资助体系中,探索一点存小异的具体措施,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资助之路。
农林院校研究生生源历来数量不足,生源质量不高,农林院校目前条件下研究生的奖助学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奖学金、校学业奖学金和导师助研奖学金,其他社会来源的奖助学金额度还非常小。所以相关制度还需继续完善,多方筹措款项,集腋成裘,吸纳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农林院校研究生基本生活问题,提高农林院校吸引力。
研究生资助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凝聚多方力量参与建设和完善,农林院校在资助理念、功能定位、监督评价等方面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整合资源,才能形成较为科学合理且符合研究生培养规律的资助体系,从而确保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十年来,随着对研究生资助的多元化措施进一步完善,发放金额逐步升高,该大学的学术成就与国际排名节节攀升。通过不断完善奖助学金制度,近年来该校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排名和影响力越来越高,吸引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报考研究生,食品学院、兽医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等部分学院的考录比接近5:1。
综上所述,有良好的资助体系,会大大促进学校的考研吸引力,同时促进学校科研能力快速提高,创造一个学生、学校和社会多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