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华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湖南 长沙410000]
该项目是西藏地区某新通道,设计速度20km/h的四级公路,路基宽度6.5m 和4.5m,大部分路段为双向两车道,局部路段为单车道。现有道路大部分路段平纵面指标良好,局部路段指标偏低,需进行改善。部分路段防排水设施不足,个别路段还存在崩塌、碎落、路基塌陷等不良地质问题,需进一步处理。全线旧路为碎石、砂砾及手摆片石路面,部分路段设置有波形护栏。道路整体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不足,抗灾能力差,路况不良。受积雪影响,一年只能保证5~10月份正常通行,严重制约了沿线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步伐。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改变该地区落后面貌的迫切需要。
该项目该标段路线全长64.239km,其中主线60.892km,支线长3.347km。该项目全部位于西藏某地区境内。该次改建主要工程内容包括:提高道路等级,改善路线平纵面指标;整治病害、整修和加宽路基,铺筑沥青路面;增加桥涵和防排水工程;增设必要的交通安全和管养设施等,使之改建为以三级公路为主,大型桥涵、隧道构造物满足三级公路标准,局部困难路段指标不低于四级公路的国道主干线。
该项目是我国西南边陲重要的国防通道、快捷的经济联络通道、环境优美的休闲旅游通道和面向东南亚的开放大通道,可显著改善西藏东南地区的运输格局,对该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对提高路网运行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巩固边防、提高繁荣经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K36+380~K42+380 段,该段地形陡峭,原有公路长度6km,设置11 处回头曲线展线,克服高差219m,平均纵坡6.06%,6.5m 双车道,上下盘公路之间距离较小,设置有较多高挡墙,外露最大高度约16.5m,高于9m 的挡墙长度639m,高于14m 的挡墙长度288m。
原有公路设计速度20km/h,平纵指标方面存在主要问题:10 处回头弯半径不满足极限值(15m),8 处回头曲线纵坡超极限值(4.5%),纵断设计未考虑合成坡度,最大坡长超标,2 段纵坡超10%。如图1 所示。
图1 十一道拐特殊困难路段
K55+180~K60+400:原有老路翻越某垭口段,长度为12.56km,垭口海拔4700m。该段每年11月开始降雪积雪,12月~次年6月雪崩严重(20 多处),发生频率高,养护清理工作量大,全年通行时间短。雨季边坡塌方严重。为此选取隧道等多个方案进行比选论证,以下为隧道等各方案对比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K 线与A4、A5、A6、A7、A8 线路线方案图
1.2.1 K 线方案即推荐方案(隧道方案)
优点:其一,隧道平纵面线形指标好;其二,进洞条件良好,山坡稳定,无偏压情况;其三,隧道进口坡面平缓,采取简单措施可避免雪崩对隧道的影响。
缺点:隧道长度较长,造价较高。
1.2.2 A4 线方案(旧路拓宽方案)
优点:其一,充分利用老路资源;其二,工程造价低;其三,后期维护费用低。
缺点:其一,施工期间,开挖边坡及防护工程砌筑等,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其二,建设期间影响过往车辆安全、正常运营;其三,冬季断交时间长。
1.2.3 A5 线方案(隧道方案)
优点:其一,隧道线形指标较好,进出口进洞条件良好;其二,进出口洞外均为填方路基,雪季积雪影响小,采取简单的工程措施,可以有效避免雪崩及风吹雪的影响,保证运营期间行车的安全;其三,隧道长度适中,相比其他隧道方案,造价较低。
缺点:其一,路线方案里程较长,填方量大;其二,特殊路基段较多,支挡结构较其他比较线多。
1.2.4 A6 线方案(工可隧道方案)
优点:其一,隧道平纵面线形指标好;其二,进洞条件良好,山坡稳定,无偏压情况,隧道进口坡面平缓,采取简单措施可避免雪崩对隧道的影响;其三,隧道长度适中,相比其他隧道方案,造价较低。
缺点:其一,隧道进口位于地形低洼地带,雪季洞外路基段积雪清除困难,风吹雪影响行车安全;其二,隧道出口浅埋段较长,地质条件较差,工程处理造价较高;其三,隧道进口出洞后接小半径曲线,行车舒适性差,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1.2.5 A7 线方案(隧道方案)
优点:其一,线路里程最短;其二,隧道出口远离既有道路,施工过程对既有道路运营影响小。
缺点:其一,隧道线形指标差,进口出洞后接小半径曲线,行车舒适感差,隧道纵坡达到3%,后期运营成本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二,隧道长,造价较高。
1.2.6 A8 线方案(隧道方案)
优点:其一,线路里程较短;其二,隧道出口远离既有道路,施工过程对既有道路运营影响小。
缺点:其一,隧道线形指标差,进口出洞后接小半径曲线,行车舒适感差,隧道纵坡2.88%,后期运营成本高,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二,隧道进口位于地形低洼地带,雪季洞外路基段积雪清除困难,风吹雪影响行车安全;其三,隧道较长,工程造价较高。
经过多次与专家沟通,对路线方案进行多次比选论证,选取K 线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该项目全线采用三级公路标准,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一是设计速度30km/h(局部地方限速段设计速度为20km/h);
二是路基宽度7.5m,路幅组成为2×(0.5m 土路肩+3.25m 行车道);
三是路面类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为6.5m;
四是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Ⅱ级;
五是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为1/50;小桥涵及路基为1/25;
六是桥梁宽度,净宽7m,带防撞栏杆8m;
七是隧道宽度9.0m。
根据道路的使用功能,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结合《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委托书》及《工可》的要求,该项目该标段全线基本采用三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7.5m,路面宽6.5m,沥青混凝土路面。局部受限地段(K16+300~K19+050、K23+640~K33+680、K36+480~K42+160)采用四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20km/h,路基宽7.5m,路面宽6.5m;隧道段(K55+505~K58+480)采用二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40km/h,隧道宽度9.0m,沥青混凝土路面。
局部困难路段降低技术指标,沥青混凝土路面,桥涵荷载标准为公路-II 级。
第一,各标段勘设难度不同,设计时间节点不同,总体设计协调难度大。
第二,该项目路线里程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受地形、地质构造和气候环境影响,沿线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不良地质发育,项目区水毁、雪害也时常发生。
第三,项目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多条断层交汇,地震活动频繁且强度大,对公路工程和结构物抗震设防要求高。
第四,项目区大部分路段为沿溪(河)线,项目区降雨充沛,河流冬夏季流量差异大,应重视水文地质调查。
第五,旧路改扩建路段,应合理选用技术指标,提高旧路路基利用率,尽量避免二次开挖破坏,减少环境破坏,减少新增占地。
第六,该项目隧道为高海拔寒区隧道,对于该地区的隧道,防水是基础,排水是核心,保温是关键,做好隧道设计技术难度大。
第七,项目沿线降雨丰富、植被茂密,沿线城镇、人口稀少,既有城镇规模小,部分路段为无人区,测设及后勤保障难度大。
第八,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因此要合理控制工程规模。
3.2.1 平面设计
(1)平面设计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表1 平面主要技术参数表
(2)直线长度
首先,直线的长度不宜过长,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用长直线时,应结合沿线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1]。
其次,同向曲线间直线长度。
改扩建路段: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的3 倍控制;困难路段可按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的2 倍控制[2]。
新建路段: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的6 倍控制[3]。局部困难路段可适当降低指标。
最后,反相曲线间直线长度。
改扩建路段: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的1 倍控制[4]。
新建路段: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米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的2 倍控制。
(3)回头曲线平面设计
回头曲线应选择在地形较为平缓的位置设计回头半径,避开滑坡体等不良地质。线形设计时,圆曲线中心点尽量做到零填挖,线形尽量设置成“灯泡”型,一旦完成回头后尽快拉近上下盘路的距离,减少上盘路边坡开挖和下盘路的填方高度。
3.2.2 纵面设计
第一,纵断面设计应充分利用地形、地势,结合水文、地质、桥涵、隧道、通道、土石方等因素综合设计。
第二,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 时平均纵坡应不大于5.5%;相对高差大于500m 时平均纵坡应不大于5%,且任意连续3km纵坡不应大于5.5%。
第三,当连续陡坡由几个不同坡度值的坡段合成时,应对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其组合坡长不得大于平均坡度的限制长度,限制坡长后应设值不小于最短坡长的缓坡,缓坡路段纵坡不大于3%。
第四,利用旧路改建路段,在满足规范前提下尽量设置与旧路纵面相符的变坡点,避免高填深挖,减少改建路段路基土石方工程量。
第五,隧道路段纵面线形设计。
其一,该项目隧道为长隧道及特长隧道,有条件设置为人字坡。
其二,隧道内的纵坡应不小于0.5%,不大于3%,并建议特长隧道最大纵坡控制在2.0%以下。
其三,隧道洞口内外侧各3 秒设计速度行程范围内的平、纵线形应一致。一般情况下需保证判断隧道洞口所需的识别视距的要求,地形特别困难地段,条件受限时,可以采用较小的竖曲线半径,但也应保证隧道洞口1.25 倍的停车视距要求。
其四,隧道洞口3s 行程内不宜布设凹形竖曲线,不得已应保证洞口纵横向排水顺畅;凸形竖曲线半径不应小于视觉要求值。
3.3.1 路基横断面布置
(1)技术标准
综合考虑项目功能、地形环境、建设资金及交通量预测结果,推荐该项目新建、改建段设计速度采用30km/h 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路基宽度采用7.5m。设计荷载采用公路-Ⅱ级。
若是完全利用旧路的段落,可按维持原来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2)路基横断面布置方案
新建、改建路基按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双车道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采用7.5m,其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见表2。
表2 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一览表
3.3.2 不良地质路段设计
(1)深挖路基
K23+220~K23+410 右侧路堑石质高边坡。
工点地质:高10~30m,坡脚75~85o,成分主要为板岩和石英山岩,节理产状109∠81,293∠81,181∠75,较完整,挖方边坡最高36m。
处置措施:
路线内侧偏移,折线放坡,一级边坡为1∶0.3 岩石裸露,二级边坡为1∶0.5 岩石裸露,一坡到顶。经验算下滑力5112kN, 抗滑力10205kN,整体稳定性1.996,满足规范要求。
(2)崩塌、危岩
崩塌与岩堆是全线最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其规模以大、中型为主,其中崩塌共有9250m/51 处,治理措施如下:
第一,线路尽量避绕;
第二,对地质活动性不强的、稳定性较好的崩塌(危岩、岩堆),可通过放缓边坡坡率,并加强清理养护;
第三,对活动性强、稳定性差的崩塌(危岩、岩堆)设置上挡墙,同时结合挡墙放坡,并清除对线路影响较大的危岩。
(3)泥石流
该项目区泥石流较为发育,按形态分为山坡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两类。泥石流的活动性明显受季节影响,雨季(六、七、八月)活动频繁强烈,特别是暴雨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泥石流年年发生。而到旱季时,则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道路沿线共发育泥石流有40m/2 处,K8+200空挡桥跨越,K17+750 修建涵洞。治理措施主要为:首先,以涵洞形式通过;其次,上游设置拦挡墙,下游设置导流堤。
(4)雪害
海拔高程在4000m 以上的路段(主要为垭口段)一般在11月至次年4月负低温现象严重,受积雪影响大,由于积雪量较大、积雪时间长、昼夜温差较大,白天积雪融化,晚上融雪水结冰。因积雪和积雪产生的融水结冰所产生的危害方式和程度差别较大。有时下雪天刮风,雪花弥漫影响视线而造成行车困难;积雪量过大产生陷车;积雪被压实或涎流冰使汽车打滑,行车困难或不能通行,甚至滑出公路造成翻车。沿高山峡谷地貌阴坡布线,光照时间相对较短,可能产生冰雪害,特别在近南北向地带,冰雪害影响较为严重。该项目沿线雪害共计21.365km,分别位于:K36+540~K60+880。
雪害治理措施为:
首先,在选线上考虑路线走向尽量与冬季主导风向平行或者交角尽量减小,在越岭线尽量选择最低标高哑口,路线尽量设在阳坡或者迎风坡上,充分利用开阔的谷地、山脊等。尽量减少挖方,路堑少,积雪就少;
其次,不定期清理积雪,以机械铲除清理为主,维持交通;
最后,道路边线设置积雪标杆、积雪平台,加强养护清理。
(5)涎流冰
根据外业地质调查,在K58+705~K58+745、K59+150~K59+200 下山路段易出现涎流冰现象,受地形及当地气候的影响,地下水及地表水在此冻结,形成涎流冰。结合当地地形和野外地质调查资料,此段涎流冰处治措施为:加强截排水设施,上游设置聚冰坑。
该项目路面结构设计分为新建路段和老路利用路段。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表验收弯沉值为57.3(0.01mm)。
新建路段:
该项目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表验收弯沉值为57.3(0.01mm)。
新建及加宽部分:
面层:5cmAC-16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封层:1.0cm 透层及封层;
基层:20cm 厚水泥稳定碎石(5%);
底基层:20cm 厚级配碎石;
防冻层垫层:15cm 厚碎石(海拔>4000m);
总厚度:46cm(海拔>4000m 时61cm)。
新建桥梁部分:
上面层:5cmAC-16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下层:防水层黏结层;
总厚度:5cm。
沥青混凝土旧路利用路段:
该项目根据设计高程与旧路差值不同采用不同利用方式。高差10cm 以内,对沥青混凝土旧路洗净或铣刨处理后铺筑黏层、平均3cm 沥青调平层及5cmAC-16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高差大于10cm,按照新建路段设计。具体如下:
主线K5+740~K5+940、K8+045~K8+330、K9+840~K9+920、K11+280~K11+500 处,对旧路进行平纵面优化,路面结构采用新建处理。其他旧沥青段,采用参考设计标高,进行加铺处理。
混凝土旧路利用路段:
该项目支线对混凝土旧路修补、清缝、洗净处理后,撒黏层油,铺筑5cmAC-16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路面结构:
面层:5cmAC-16C 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3cm沥青调平层);
粘层:黏结层;
下层:旧路修补、清缝、洗净;
总厚度:5.0cm。
该项目为西藏某地区山区公路改建项目,现有道路大部分路段平纵面指标偏低,需进行改善。防排水设施不足,个别路段还存在崩塌、碎落、路基塌陷、雪害等不良地质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西藏地区共性问题,此次设计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规范,本着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以后西藏改建工程的设计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