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玲玲
摘要:目的:探析介入溶栓技术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北省衡水市第八人民医院(故城县医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疾病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溶栓治疗,实验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估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两组疗效进行打分,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的实验组NIHSS评分较采用普通溶栓治疗的对照组分数更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分数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介入溶栓的治疗技术相对于采用普通溶栓治疗技术而言,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有帮助,其疗效明显,治疗有效率很高,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
急性脑梗死作为临床脑科非常普遍的重症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发病时主要表现为头晕、偏头痛、耳鸣、语言困难、恶心呕吐、偏瘫中风等症状,特别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昏迷休克甚至当场死亡[1]。本文主要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期间选择介入溶栓对比普通溶栓的治疗疗效,来探讨介入溶栓在临床上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奠定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北省衡水市第八人民医院(故城县医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疾病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溶栓治疗,实验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实验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 ;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47.4±12.1)岁。对照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49.2±13.9)岁。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数据齐全,性别、年龄、病理进程等主要数据差异不明显,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及入院后一系列疾病筛查和辅助检查确诊为患急性脑梗死;(2)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订实验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脑梗死都为急性发病;(4)患者思维清晰,能够正常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普通溶栓治疗技术。
实验组使用介入溶栓治疗技术。具体实施方法:通过使用DSA检测技术辅助,帮助确定患者股动脉部位后实施穿刺插管技术,利用5 F造影管,将管道固定在患者颈部动脉处,对脑血管进行造影处理,通过观察确定患者脑部栓塞位置,并使用尿激酶和氧化钠液体来融合,从导管处使用微量注射技术,将药品液体注射的速度调节至每分钟1 mL,注射结束后观察患者脑部血管的通透状态,若不再栓塞,通透度优秀,则不需要再进行注射,若栓塞仍存在,则需要继续注射。与此同时,手术结束后需要让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来避免血液凝固栓塞。
1.3 观察指标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来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取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的打分比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治疗非常有效2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28/30);采取普通溶栓治疗的对照组中非常有效15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20/30)。对比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68,P=0.0190<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一种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存在着非常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临床上一般使用溶栓技术来治疗,但普通的溶栓技术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的情况也很多,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恢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介入溶栓技术不断研发,它使用DSA技术辅助检测,确定患者脑部血管栓塞位置后通过提升患者血管通透性来恢复患者神经功能[2]。此次研究,对对照组使用普通溶栓治疗技术,对实验组实施介入溶栓治疗技术,通过研究结果对比显示,实验组患者采取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更好,治疗有效率比较对照组更高。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介入溶栓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疾病,療效优秀,预后恢复更好,可以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伟坤,林培坚,李福祥,等.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7):3.
[2]孟宝宝.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