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兰
摘 要:幼儿园、家庭、社区协同共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立足点,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但实践中家园社区协同共育存在着缺乏协同共育的意识、协同共育模式有缺陷等问题。应树立家、园、社区协同共育的幼儿教育理念及构建合作共育的新模式,形成“三位一体共育”的格局,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协同共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8877(2021)34-0001-02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o-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Family and Community
LI Miaolan (Guangdong Preschool Normal College in Maoming,China)
【Abstract】Kindergarten,family and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 is the basic foothold of preschool education,which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However,in practice,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home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such as lack of awareness of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defects in collaborative co education model and so on.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concept of cooperative co education among family,garden and community,and build a new model of cooperative co education,so as to form a pattern of "Trinity co education"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words】Co-education;Problem;Strategy
幼儿园、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必须彼此协作、相互配合,形成“三位一体共育”的格局,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发展。
1.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共育的意义
(1)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共育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早在1927年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就提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在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幼儿的协调教育理论与实践已经有相当程度的积累。例如,意大利瑞吉欧,实行“幼儿、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相互分享。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其颁布的相关文件中强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
幼儿园、家庭与社区协同共育已经成为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三方携手合作共育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2)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共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幼儿园、社区各有优势,而且各自的作用都是他方不可替代的。家庭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最基础的物质保障,并通过陪伴、搂抱等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幼儿园以其专业性对儿童实施科学合理、系统的教育,对儿童产生主导性的影响;社区则以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幼儿获得教育空间的扩展。可见,家庭、幼儿园、社区共育,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有效地发挥幼儿园、家庭、社区各自的教育优势,而且可以使这三面的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和互补性”,从而形成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家园社区协同共育的问题
基于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意义,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必须紧密联系,相互配合,共同为幼儿的发展而努力。但在实践中,家园社区三者之间在合作共育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家园社区共育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家、园、社区缺乏合作共育的意识
首先,在家园共育方面,部分家长在思想上存在“教”“养”分离的观念,认为家长仅负责“养”,而“教”则是学校的事情。因此孩子上幼儿园后,家长就认为幼儿园要为孩子的教育负全责。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部分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也使部分家长不主动甚至拒绝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教育活动,从而无法实现有效的家园合作共育。
其次,在园区共育方面,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等文件反复强调学前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现今,“社区教育”在我国大部分民众中依然是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民众对什么是“社区教育”,如何与社区合作,怎么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等知之甚少。甚至连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家园社区合作上都不懂如何操作,其原因是各高校的学前教育课程设置中没有“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合作”这门专业课程,只是在基础理论课程的某章节呈现,而且教师在授课时也多数是对其
概念、特点进行讲解,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导致学生走上教师岗位后在实践中不知如何开展家园社区合作。同时,大部分社区部门也普遍认为教育是学校或幼儿园的事情,与社区无关。于是,在对待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上,多数幼儿园或教师或出于招生需要,或为了应付上级评估,或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等考虑,才不得不与社区互动,而各社区组织也因种种原因被动应对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要求。
最后,家、园、社区对三方协同共育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理解,未认识到家庭、幼儿园、社区三大环境必须构成一体化的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同时未充分认识到家、园、社区协同共育是一个合作共赢的过程,对各方都大有裨益,而最大的好处就是达成共同的目标——社区里的所有学前儿童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2)落实家、园、社区协同共育模式过程中的问题
第一,合作共育工作开展缺乏科学的计划。一是合作共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大多幼儿园和社区没有把合作共育工作列入其工作计划,没有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管理机构,或虽有机构,但在人员的配备、人员的培训及配合他方教育工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二是合作共育缺乏系统设计。例如,有的幼儿园合作共育的开展仅是在开学初期和末期等阶段才进行,缺乏持续性。有的社区缺乏整体的设计,如上次活动与本次的相关性、本次活动和预计下次参与活动的关联性等都并非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长远考量,主要以零碎的片段式互动活动为主,追求资料和工作业绩的积累,缺乏长期的规划和设计,也无具体的制度化安排,缺少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效果有限。还有的社区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园的资源,所有资源都是面向社区群众的,如公园的设计是不分年龄阶段的。这都造成家、园、社区在合作共育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其教育影响大打折扣,不利于兒童的健康发展。
第二,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导致家园社区间沟通不畅。幼儿园认为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方法而要求家长必须服从其安排,把社区看作幼儿园行动的“辅助者”。此情况下的家园社区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幼儿园主导的单向性行为,不仅忽视了家长、社区各界人士的教育诉求,始终将家长视为缺乏能力的行动者,将社区看作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而且没有调动家长和社区各界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试图以自身的专业来统摄对幼儿的教育。并且还会因为三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而在合作时产生心理的疏离感,导致家长和社区处于被动局面,出现了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从而导致家园社区间沟通不畅,最终使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受到影响,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三,合作共育活动形式单一、落后。合作共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现状是合作共育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如家园联系多是采用家长会、联系本等传统的形式,幼儿园与社区也通常只是在重大节日才采用演出、宣传等形式合作,缺乏创新,且许多活动只是表面工程,对幼儿的教育毫无实际意义,导致家庭、社区资源的潜力以及各主体的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
3.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共育的策略
有效的家园社区合作关系必须突破传统家园社区关系中单纯以幼儿园为主导的束缚,以新时代的崭新视角去把握幼儿园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园、家与社区三方将对幼儿的教育置于一种关系网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通过家园社区的合作来达成教育的目标。
(1)树立家、园、社区协同共育的幼儿教育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幼儿园、家庭、社区只有在思想上树立起协同共育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行动上通力合作,构成儿童成长的一体化教育环境,这就要求幼儿园应首先树立大教育观念,克服关起门办教育的倾向,树立为家长、为社区服务的意识,发挥幼儿园的辐射作用,将家庭、幼儿园、社区这三方共育的理念传达给家长及社区,让家长与社区人员也达成共识,认同协同共育的理念,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正向的互动关系,共促幼儿健康成长。
(2)构建协同共育的新模式
第一,精心规划协同共育工作。幼儿园和社区应把三方共育工作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并成立管理机构,从人员、资金、制度等方面加以保障。尤其是幼儿园,应主动了解、研究家庭与社区,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合作共育问题,并由专人负责与家庭、社区联系。社区也应有专人与幼儿园保持联系。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共同规划合作共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等,以加强合作共育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第二,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激发家园社区的主体意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有效合作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幼儿园教育作为主导责任体,要承担起营造宽松、融洽的合作气氛的责任,在平等、尊重、信任的基础上,主动与家长、社区沟通与交流,改变传统家园社区关系中幼儿园对家长和社区单向支配的态度和行为,耐心听取家长、社区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研究家庭及社区的情况,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做到真诚合作。只有这样,幼儿园才能获得家长和社区的支持配合,激发家庭和社区的主体意识,实现多边互动,共同探索、开发和创造更多适宜幼儿发展的新资源。
第三,丰富、创新协同共育的形式。家、园及社区协同共育模式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拓展并创新合作形式。其中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家园社区合作也应与时俱进,善于运用新媒体作为沟通及协同工作的常规形式,以提升合作的效率和质量。社区可以采用建立社区资源网站、设立资源库等手段为幼儿园和家长使用社区丰富的资源提供便利。幼儿园可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手段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与家长交流幼儿的学习特点,及时把握幼儿的园外发展动态。而家长也可以QQ、微信等方式与幼儿园进行沟通和协商,让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家长的诉求。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三种教育力量必须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前提,以社区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格局,三方携手互助,发挥共同的教育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兰珍.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的思考[J].新课程,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