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奕杰 王佩如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一批”和“四个精准”。为做到“三个一批”和“四个精准”,各行各业民营企业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积极探索帮扶模式,创新帮扶路径、组织形式和合作机制,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20年6月底,已有10.95万家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9万个),产业投入达915.92亿元,公益投入达152.16亿元,实现贫困人口安置就业79.9万人,开展技能培训覆盖116.33万人,带动和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带贫机制
“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最重要的是做到“三个一批”和“四个精准”。“三个一批”即发展一批特色产业,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落实一批公益捐赠项目;“四个精准”是指实现帮扶对象精准、帮扶内容精准、帮扶方式精准、帮扶成效精准。
“万企帮万村”行动的主要模式和带贫机制
结对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村,资源和措施能够重点瞄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帮扶对象精准;能够采取多种帮扶方式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做到帮扶内容精准;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教育、培训,提升自身能力,开展“志智”双扶工作,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做到帮扶方式精准;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摘帽、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销号为主要指标,评估帮扶成效,做到帮扶成效精准。为做到“三个一批”和“四个精准”这一要求,民营企业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探索帮扶模式,创新帮扶路径、组织形式和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其决策机制灵活、政策反应灵敏、资源配置高效的优势,为加快脱贫攻坚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开展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提升“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扶贫是拔穷根、强筋骨,是实现稳定脱贫最重要的举措。民营企业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和资本,在帮扶过程中通过创新帮扶手段,结合贫困地区当地特色资源,引入资本,发展产业,形成商品市场。发展产业有效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实现扶贫资本要素和贫困地区劳动力要素充分结合,为探索高效农业、特色养殖、民俗旅游、田园综合体、农副产品加工等多种业态提供实践基地。民营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生产带动、吸纳就业等方式,建立贫困人口同其他市场主体平均利益联结机制,在收益分配环节向贫困人口倾斜,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增加贫困人口增收渠道,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恒大集团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的案例为例,恒大集团累计投入44亿元,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当地蔬菜产业,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扶持互助合作社组织带动贫困户发展。引入蔬菜上下游龙头企业,探索建立起“供、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精准帮扶模式,建成并投入使用60980栋蔬菜大棚、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28.8万平方米育苗中心、68处储存及初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引入优质肉牛品种,建设养殖基地,助力毕节优质肉牛产业发展,并以牛肉产业饲草料需求为基础,引导贫困人口發展青贮玉米种植,推进建立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疫病防治、市场营销肉牛产业四大体系,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建成并投入使用447个肉牛养殖基地和31万亩高产优质饲草料基地,引调并繁育83127头优质肉牛,改良完成32.3万头土种牛。此外,帮助毕节发展中草药和经林果产业,建立种子供应、技能培训、种植、收购、加工、销售等产业化体系,建成并投入使用13.9万亩中药材及食用菌基地和36.7万亩经果林基地,帮助贫困户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500元的增收。
二是开展就业扶贫,多渠道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大措施。贫困人口长期处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匮乏状态,仅凭自身能力很难获取就业信息或者获取就业信息成本高,实现稳定非农就业难度大。民营企业结合自身企业优势,为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开设农民夜校、实训店等方式提升贫困群众技术能力,增强自身发展动力,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保障。苏宁控股集团首创的“苏宁电商扶贫实训店”就业扶贫模式是就业扶贫的一大亮点。苏宁控股集团通过苏宁专项基金在贫困地区投资成立独立公司,探索实训“非全日制”模式,一周开展2—3天培训,培训期间每天给予贫困户200元以上的培训补贴,实现创收的同时也提升了技术水平。同时,苏宁通过吸纳贫困户到实训店担任店员、支持贫困户在苏宁平台上开设网店创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就业,拓展增收渠道。目前,苏宁扶贫实训店已覆盖超过100个国家级贫困县,取得了显著的就业扶贫成效。
三是开展公益扶贫,担起企业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民营互联网企业充分发挥科技、流量和大数据等优势,为产业、就业、公益、消费、健康、教育等领域扶贫插上腾飞“翅膀”,装上强大“引擎”。字节跳动开创的信息流赋能扶贫新模式是公益扶贫典型代表。字节跳动创新直播形式,开创“直播+扶贫”促消费扶贫的新路子,发起“县长来直播”项目,邀请各地县(市)长和平台创作者联动,为当地农产品直播代言,线上线下“流量”转化为产业扶贫“能量”,促进消费扶贫。以茶叶产业为例,2020年4月到5月,抖音邀请了31位县(市、区)长直播带货,24个茶叶核心产区,27款中国名茶从抖音直播间走向全国,累计销售各类茶叶52.9万件,销售额达4041万元,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731人。同时,字节跳动通过直播的方式帮助扶贫产品打通产销对接渠道,帮扶带贫基础好的产业,构建可持续的产销关系来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缓解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通过组织张家口、安徽、云南专场的贫困县直播活动,推介扶贫产品,共销售59.8万件,销售额达3011万元,直接辐射带动超10.4万户贫困户增收。此外,字节跳动引入培训机制,在贫困地区发现能人,为贫困县域扶贫扶智,为农村地区赋能,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内生动力,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模式。截至2020年5月底,今日头条“头条学院”共计为全国乡村地区培训新媒体人才8.8万人次,学员创作的内容量297.4万条、传播量近353.2亿次,学员直播79676场、直播时长达16万小时。
四是推进消费扶贫,助力贫困人口实现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民营企业基于资金、营销、销售渠道等优势,大力推进消费扶贫,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销售特色产品,实现增收。碧桂园的消费模式创新是消费扶贫的一个典例。碧桂园旗下零售公司“凤凰优选”的近千家门店都设立有扶贫专柜,创立扶贫农业品牌“碧乡”,通过电商、展会等线上线下渠道,将英红九号、麻竹笋、黑米等60多种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引向市场。碧桂园首创“消费扶贫月”,发动集团20万员工、数百万业主,战略合作伙伴、上下游企业、商业联盟以及社区和社群通过“以购代捐”方式帮助甘肃东乡县销售10000余只东乡羊,销售额达1500万元,惠及3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截至目前,碧乡已转化14县产品109款。通过打造碧乡、碧家和凤怡三家社会企业,致力于扶贫产品开发,将酒店、食堂、社区三方市场连接一起,实现销售扶贫产品近4000万元,惠及贫困人口3万余人。
五是其他扶贫。各个行业的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宁夏宝丰集团积极投身以“教育扶贫”为重点的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资达22.83亿元,变“助学金”为“奖学金”,资助了22.29万名宁夏贫困地区学生,20余万个家庭从中受益。其主动联系区内各大企业结成“扶贫联盟”,实施“扶上马、送一程”的“就业扶贫”工程,帮助受助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实现优先就业,提前脱贫。好医生药业集团作为医药行业领军的民营企业,创新“公司+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支持农民种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特色中药材,在其对口帮扶的布拖县乐安乡火灯村大力推进中草药附子的生产种植。2017年全村种植附子230亩,公司收购该村附子支付现金139.2万元,户均8188元,6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1户顺利脱贫。传化集团以“安心卫生室”为品牌,以“健康扶贫”为切入,通过“建设房屋+配置医疗设备+村医远程培训+村医保险+村医激励”的组合方式,协助受助地区政府全面实现“村村有医、户户脱贫”目标。亿利集团为帮助对口帮扶村实现移民搬迁,先后建成了库布其盐海子农牧民新村、库布其七星湖蒙古族牧民新村、库布其杭锦淖尔生态扶贫新村和西藏扎囊藏族扶贫新村,完成生态移民373户、1040人,改善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保障了住房安全。
“万企帮万村”行动取得的成效
在“万企帮万村”行动的组织号召下,各行各业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截至2020年6月底,已有10.95万家民营企业参与其中,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村6.89万个),产业投入达915.92亿元,公益投入达152.16亿元,实现贫困人口安置就业79.9万人,开展技能培训覆盖116.33万人,带动和惠及156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
一是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的规模空前、投入力度大。参与帮扶的“万企帮万村”企业遍布全国除台湾省外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每个行业都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参与行动。其中,最多的是制造业和农林牧渔业企业。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6.89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与企业成功结对,占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53.8%;1564.52万受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2012年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15.8%。此外,参与其中的民营企业投入资金资本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加速脱贫。在所有受帮扶村中,“人均投入力度”(每村总受帮扶金额/该村贫困人口数)大于1000元的占55%以上,18%的受帮扶村“人均投入力度”达到10000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
二是民营企业帮扶机制清晰、帮扶地区精准。民营企业聚焦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踊跃投身在“三区三州”组织开展的中国光彩事业行、民营企业南疆行等系列活动。截至目前,累计签订招商引资项目786个,投资金额达3727.17亿元,捐款捐物5.15亿元,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東部民营企业主要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参与脱贫攻坚,占全部东部企业的21%,受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的村庄数量占所有异地被帮扶村庄的77%。东部企业累计帮扶金额超过400亿元,累计帮扶贫困人口超过200万人。除异地帮扶以来,“万企帮万村”在地化帮扶效率显著。共有9万余家帮扶企业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施“在地化帮扶”,占全部帮扶企业的94%。企业立足本地生产经营基础,结合企业自身特色和村庄基本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大大提高了帮扶成效。
三是民营企业帮扶模式多样,带贫效益良好。“万企帮万村”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产业扶贫、公益扶贫、就业扶贫等途径开展帮扶。在资金金额方面,企业投入资金最多的是产业帮扶,各地区企业的单村产业帮扶金额平均都在9万元以上,西部地区企业甚至达到了26.8万元。在帮扶人数方面,公益帮扶所惠及的贫困人口最多,各地区企业的单村帮扶人口平均都在24人以上。同时,消费扶贫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自2018年“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行动启动至2020年6月底,工商联系统已引导民营企业采购扶贫产品76.08亿元,帮助销售扶贫产品184.59亿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四是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营造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超过10万家“万企帮万村”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举企业之力帮扶贫困地区和贫困户,极大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帮扶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全国工商联积极争取中央批准表彰先进企业,以此鼓励企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共建小康社会。2018—2020每年表彰100家在行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民营企业,2016—2019年许家印等85位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对一批“万企帮万村”先进典型也开展了深入报道。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