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1-05-18 07:46朱超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4期
关键词:川芎嗪基底丹参

朱超霞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450006)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缺血性疾病,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血小板聚集,引起血管栓塞,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大脑血液供应不足,进而导致神经功能损伤,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加重,可导致死亡[1]。 倍他司汀是临床常用血管扩张药,能扩张椎-基底动脉及增加脑组织和周围循环血量,缓解临床症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药物,能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 但临床关于二者联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旨在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8 月我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7 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7 例和研究组60 例。对照组男26例,女31 例;年龄52~81 岁,平均(66.53±7.19)岁;病程1 h~7 d,平均(4.12±1.39)d;合并症:高血压11 例,心脏病6 例,糖尿病5 例。研究组男25 例,女35 例;年龄53~84 岁,平均(68.09±7.52)岁;病程3 h~8 d,平均(4.36±1.47)d;合并症:高血压12 例,心脏病6 例,糖尿病6 例。 两组基线资料(性别、病程、合并症、年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2]中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患者均表现为头昏、眩晕、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2)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周围性眩晕;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晕;严重肾、肺、心及肝功能障碍;有颅内肿瘤、颅脑创伤、癫痫、血管炎发作;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压、 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吸氧、心电监护等常规干预。

1.3.1 对照组 给予倍他司汀治疗。 20 mg 倍他司汀(国药准字H21024285)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充分混合均匀,静脉滴注,1 次/d。 持续治疗2 周。

1.3.2 研究组 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 10 mg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国药准字H22026448)加入250 ml 生理盐水,混合均匀,静脉滴注,1 次/d;倍他司汀同对照组。 持续治疗2 周。

1.4 疗效判定标准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部正常,眩晕症状积分减少>90%,患者可进行正常生活、工作为显效;TCD 检测脑部缺血改善,眩晕症状积分减少70%~90%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 治疗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 周、治疗2 周症状改善情况。 将患者眩晕症状按照重、 中、 轻、 无等程度分别记为30 分、20分、10 分、0 分。 重度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明显,需专人照顾,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中度眩晕:患者眩晕症状较轻,对正常生活、工作影响较小,不需专人照顾;轻度眩晕:患者眩晕症状不显著,基本能正常生活、工作;无眩晕:患者无眩晕症状。(3)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椎-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包括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VB)。(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粒细胞减少)发生率。

1.6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1.0 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症状改善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以(±s)表示,行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54/60) 高于对照组的70.18%(40/57)(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1 周、治疗2 周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1 周 研究组对照组60 57 22.16±2.24 15.72±3.52 21.79±2.63 18.24±4.06 t 0.821 3.592 治疗2 周7.42±1.61 12.19±3.03 P 10.708 0.414 0.001<0.001

2.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LVA、RVA、VB 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3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cm/s,±s)

时间 组别 n LVA RVA VB治疗前研究组对照组60 57 t P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60 57 t P 22.41±1.35 22.58±1.51 0.643 0.522 37.39±2.04 29.43±1.82 22.230<0.001 23.51±2.19 23.49±2.36 0.048 0.962 39.35±3.08 25.62±2.37 26.923<0.001 28.63±3.19 29.15±3.07 0.898 0.371 40.97±4.13 34.28±3.76 9.147<0.001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现恶心1 例, 呕吐1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2/60);对照组出现粒细胞减少2 例,恶心1 例,呕吐2 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7%(5/57)。 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722,P=0.395)。

3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脑血管系统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率高,呈逐年增长趋势,且临床症状缓解慢,复发率较高,治疗难度大,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及生活[3~4]。 相关研究证实,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脑卒中发病标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0%左右患者是由后循环缺血导致[5]。 因此,及时给予有效药物治疗,对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倍他司汀是组胺H1受体激动剂,具有药效持续时间长、 药理作用强等特点, 其能扩张椎-基底动脉,降低血压,促使脑及周围循环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微循环,消除眩晕症状;倍他司汀还能松弛耳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毛细血管滤过性,增加耳蜗和前庭血流量,改善内耳循环障碍。 相关研究证实,倍他司汀应用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 能延缓血管内血栓形成,抑制血浆凝固,阻止腺苷二磷酸诱导的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流动力学[6]。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是中药制剂,主要由丹参、川芎嗪组成,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功效。丹参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川芎嗪是从中药川芎中提炼出来,能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凝、清除氧自由基、抑制一氧化氮毒性及细胞凋亡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血供,扩张冠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川芎嗪具有解痉、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抑制血栓素A2合成,延长血小板凝聚时间,阻止血栓形成,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改善微循环[7]。 相关研究证实,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可抑制血小板线粒体耗氧和氧化磷酸化, 提高血小板及红细胞表面负电荷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黏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 周、治疗2 周研究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本研究还显示,治疗后研究组LVA、RVA、VB 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能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综上可知,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疗效确切, 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川芎嗪基底丹参
中药单体川芎嗪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川芎嗪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Comparison of mechanisms and efficacies of five formulas for improv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大跨度多孔箱涵顶进过程基底摩阻力研究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RP-HPLC法测定可溶微针贴片中川芎嗪的含量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