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威 刘应松 马达
(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小儿外科 东莞523321)
小儿肛周脓肿在临床较为高发,主要发生于儿童的直肠肛管周围,常见诱因为发生皮脂腺炎症后引发的感染、尿布摩擦后受损或粪便压迫肛管等,急性发作时疼痛难忍,保守治疗见效慢,需及时采取手术治疗,缓解患儿不适,常见手术包括分期疗法、对口引流、切开引流、一次性根治术等[1]。 近些年,随着手术技术发展,一次性根治术成为主流术式,具有治疗彻底、一次到位等优势,可避免二次手术造成的伤害[2~3]。 但患儿术后仍伴有明显的疼痛感,切口恢复缓慢,易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因而临床提出术后可辅助用药[4]。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近些年在临床应用较多,具有较强的止痛效果,能够缓解括约肌痉挛,使肛管内压力减轻,便于患儿术后排便,减少肛窦内大便积聚,加快患儿术后恢复速度。 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复方多粘菌素B 联合一次性根治术对肛周脓肿患儿切口面积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肛周脓肿患儿9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 例。 观察组男26 例,女19 例;年龄8 个月~10 岁,平均年龄(5.79±2.49)岁;病程1~6 d,平均病程(3.69±1.07)d。 对照组男27 例,女18 例;年龄10 个月~9 岁,平均年龄(5.45±2.74)岁;病程1~5 d,平均病程(3.41±1.02)d。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 患儿肛门周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脓肿穿刺抽出脓液;未合并其他肛肠疾病;具有手术指征;获得患儿家长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衰竭;伴有影响切口愈合的肛肠疾病;伴有肛周皮肤病;不耐受本研究治疗方案。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取左侧位,实施静脉麻醉,对肛门、脓肿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在脓肿最突出部位作一放射状切口,尽可能排除脓液。根据实际情况,尽量扩大切口,彻底排除脓液。使用食指伸入脓腔中彻底分离间隔, 了解脓腔内面积,利用探针探查内在情况,沿探针切开肛管皮肤及直肠黏膜, 针对低位肌间脓肿直接切开括约肌至脓腔,高位脓肿者则行分节段手术,利用刮匙将脓腔内坏死组织彻底刮除,反复冲洗脓腔,并在脓腔内填塞碘仿纱布条用于引流。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饮食以流食为主,创面需确保清洁。观察组加用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国药准字H20061269),外用,取适量本品在创面处及肛管内均匀涂抹,直至愈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切口面积、 炎性指标、并发症及复发情况。(1)切口面积:分别记录两组术后当天、术后7 d 切口面积。(2)炎症指标:分别于术后当天、术后7 d 取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KX-21)检测白细胞计数。(3)并发症:感染、肛瘘、肛门失禁。(4)复发:术后随访3 个月,当患儿再次出现肛周红肿、 局部肿痛, 或出现破溃流脓,甚至伴有发热症状即可确诊。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当天切口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 切口面积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cm2,±s)
表1 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cm2,±s)
组别 n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当天 术后7 d t P 45 45 22.328 39.730 0.000 0.000 t P 10.22±0.91 10.27±0.93 0.258 0.797 6.87±0.43 4.32±0.38 29.809 0.000
2.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两组术后当天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炎症指标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s)
白细胞计数(×109/L)术后当天 术后7 d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IL-6(ng/L)术后当天 术后7 d IL-8(μg/L)术后当天 术后7 d TNF-α(ng/L)术后当天 术后7 d CRP(mg/L)术后当天 术后7 d PCT(ng/ml)术后当天 术后7 d 45 45 t P 43.45±8.24 43.27±8.12 0.104 0.917 24.62±6.57 16.39±4.19 7.085 0.000 0.95±0.17 0.98±0.23 0.704 0.484 0.52±0.13 0.37±0.15 5.069 0.000 186.21±34.87 185.55±33.92 0.091 0.928 111.96±21.33 95.35±13.76 4.390 0.000 44.36±7.16 43.98±7.45 0.247 0.806 22.24±4.35 11.39±2.49 14.521 0.000 4.65±0.69 4.78±0.73 0.868 0.388 2.68±0.42 1.87±0.33 10.173 0.000 20.19±1.96 20.42±1.88 0.568 0.571 11.58±1.25 6.29±1.02 21.996 0.000
2.3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情况比较[例(%)]
儿童肛周脓肿在临床较为常见,起病较急,病情发展快速,主要是肛管及其周围组织出现急、慢性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疾病,患儿常伴有局部肿胀、压痛、肛周疼痛等症状,对患儿生长发育造成较大影响[5]。临床治疗应首选手术,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治疗肛周脓肿的术式越来越多,而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也存在差异,寻找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至关重要[6]。
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能够一次性彻底排除脓液,同时可对内口、肛腺进行有效处理,完全敞开内口与脓腔,彻底刮除坏死组织,避免术后形成肛瘘,减轻患儿痛苦[7]。 但一次性根除术创伤较大,会对肛周正常组织造成损伤,且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会影响局部血液、淋巴循环,增加创面疼痛,甚至引发创面感染。 另外,术后切口愈合缓慢,易增加并发症发生,切口形成的瘢痕可能会影响肛门功能,引发肛门失禁[8]。 IL-6、IL-8、TNF-α、CRP、PCT、白细胞计数均为临床常见的促炎因子,当机体受到损伤时均会出现异常升高,能够反映机体组织炎性水肿、疼痛情况,监测上述因子水平对评估病情、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7 d 切口面积小于对照组,炎症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肛周脓肿患儿采用复方多粘菌素B 联合一次性根治术治疗效果较好,利于切口愈合,加快术后恢复速度,减轻炎症反应,且并发症较少、复发率较低。 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能通过对细菌膜通透性、核糖体功能进行干扰,导致细菌死亡,抗菌效果较好,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各种链球菌抗菌活性均较强。 另外, 该药物为复方制剂,药物组成中包含利多卡因,能够发挥较强的止痛作用,减轻括约肌痉挛,方便患儿术后排便,促进患儿术后恢复。 且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可直接涂抹于创面及肛管内,为创面愈合提供良好环境,减少创面的细菌繁殖,利于创面肉芽生长,加快患儿术后恢复[10]。综上所述, 肛周脓肿患儿在一次性根治术基础上加用复方多粘菌素B 软膏更利于患儿术后切口恢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