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丹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 100068)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舞台美术、舞台灯光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往人们看到的京剧演出,舞台设计多为“一桌二椅”,灯光、道具等也相对比较简单。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的舞台美术不同于以往京剧的“纯粹写意”,具有虚实相生的创新之美,让观众领略到极具艺术性的视觉效果。本文结合《赤壁》中“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场景,浅析该剧舞美、灯光的创新之处。
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于2008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首演,是国家大剧院的原创京剧剧目。该剧集结了编剧蔡赴朝,导演张继刚,舞美总监高广健,灯光设计王瑞国;剧中诸葛亮的扮演者于魁智、曹操的扮演者孟广禄、周瑜的扮演者李宏图、小乔的扮演者李胜素,作曲和唱腔设计朱绍玉等主创人员。《赤壁》一共包括六场戏,分别是铜雀兴兵、舌战群儒、结盟定计、泛舟借箭、备战借风、火烧赤壁。全剧在有限的时空里,用三条线索展开剧情,分别为孙刘和曹操横刀立马的军事对抗;东吴内部文臣武战降不一的激烈纷争;小乔和周瑜的爱恨故事、生死离别。英雄义、儿女情、家国爱贯穿其间,三国纷争跌宕起伏。
不同于以往同题材的戏曲、电视与电影,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在剧情和人物塑造方面创新力度很大。此外,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总导演张继钢、舞美设计高广健,在舞台上大胆创新,尤其是在舞美、灯光、投影等方面,打破常规的表演方式,为剧目增添了创新元素,让观众耳目一新。
图1 “草船借箭”场景
在“草船借箭”场景中,舞美设计以深蓝色为背景,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把观众带入月夜的环境之中(图1)。“箭幕”的设计更是极具创新性,它是在透明的鱼网幕上,将事先做好的箭一个一个地别在上面,有大小、角度、疏密的区别,再配上浅蓝色的侧光,塑造出极强的立体感和逼真的舞台效果,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舞台灯光从色调、光比等方面进行设计,并与舞台各种艺术元素协调统一,为观众呈现近乎电影般的艺术效果。舞台前区主要人物起身拔掉船上的箭,配合吊杆上的舞台装置,船上的箭一根一根从空中掉到船上,将草船借箭的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光以白色为主,光圈很虚,充分融合在蓝色的背景里,前区主要人物与背景和谐统一。箭的写实与环境的写意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以实带虚、虚实结合的舞台空间画面。
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虚拟性、假定性、程式性,在艺术处理上不追求写实,而更追求写意。例如传统京剧《贵妃醉酒》,演员杨贵妃的赏花、闻花等动作是在没有任何舞美的空旷舞台进行表演,完全依靠杨贵妃的眼神、手拿花到鼻子下面闻花等写意虚拟的表演来完成。再如传统戏曲舞台中的上楼下楼、开门关门、跋山涉水等,也都是源于演员虚拟的表演,没有任何真实的舞美和道具。而大型新编史诗京剧《赤壁》有大胆的突破和创新,运用了写实舞美。笔者认为,戏曲并不排斥写实的道具和布景,这种写实箭幕的完美应用,既有画面感,又为演员预留了足够的舞台空间进行自由表演。以箭幕局部的实,带出整个舞台的虚,再加上演员虚拟的表演,使两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美妙的意蕴让观众印象深刻。
在“火烧连营”场景中,灯光和舞美将有限的舞台空间更加深度化。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很少在戏曲舞台上运用,而《赤壁》在“火烧连营”场景大胆启用,极具创新性(图2)。
图2 “火烧连营”场景
“火烧连营”场景中,写实的大船立体丰满,船高6.75 m、宽7 m,真实塑造出宏大的曹军战船,巨大的船头由木质与钢材锻造。上下两层都有演员参与演出,充分利用舞台空间,与剧中诸葛亮与周瑜的一叶扁舟形成鲜明对比。曹军战船后面的旗子也采取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在大船的后面有真实的旗子,舞台两侧分别装有鼓风机吹动旗子,视觉效果真实强烈。舞台后区还有虚拟影像的加入,更加凸显场面的宏大和层次的深远。
这幕戏中,曹操虽然知晓战船被铁锁连环的困境,但还是胸有成竹,看到旌旗飘南觉得不会有东风转蟠。而就在此时,忽听风声已起,旌旗方向已转,曹操大惊。在舞台后区天幕上有一束红光出现,红光越来越多地充满整个天幕,表现的是东吴的硝磺火船乘风而来,越来越近。舞台灯光以深蓝色背景为环境基调,红色的侧光不仅把大船塑造得立体感十足,而且烘托了火烧的氛围。舞台后区以暖色光为主,并加入烟雾,硝烟弥漫的环境氛围惟妙惟肖。大船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四分五裂,逼真的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电影画面般的视觉效果,更多地来源于具有创新性的舞美和灯光的塑造,有别于传统的表达方式,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此外,在舞台两侧显示的是中文字幕,台口上方显示的是英文字幕,营造出电影般的观感,使观众能够通过真切的视觉体验体会剧情,只要看过就不会忘记。
图3 “铜雀兴兵”场景(来源:国家大剧院官网)
在技术体现上,舞美设计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空间充分利用,纵深48 m的台深以及6块舞台台板巧妙运用。这样全方位的舞台调度,在以往的京剧剧目中是很难看到的。这种创新的舞美空间虚实相生,浑然天成,影视般的画面感充斥在京剧《赤壁》整部戏中。
又如“铜雀兴兵”这一场景中,前区为主要人物,后区是相对写实的铜雀台(图3)。舞台灯光运用不同的光色、光区、光影进行塑造,使整个画面的主体、背景以及舞台空间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和谐统一,有如绘画作品一般,营造出相得益彰的舞台画面效果。中国传统艺术讲求“形神兼备”,《赤壁》这种创新的舞美设计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是写实与写意的形神合一。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还注重调动观众的想象力,使得虚拟性的表演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观众既是欣赏者,又是创造和参与者,这其中包含观众的主观色彩、情致和意趣。
京剧《赤壁》自2008年首演以来,获得巨大成功,并且经常出国巡演,分别到访过维也纳、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地。演出视频曾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反响强烈。该剧充分体现了京剧艺术的精髓所在,以及大胆的创新精神,尤其是将创新的舞美、灯光等现代元素完美融入现代观众的审美感知。舞台上草船借箭的生动画面、旌旗飘转的巧妙设计、炽热迅猛的火烧连营以及战船断裂的分崩离析,都让观众感受到震撼的视觉效果。《赤壁》的舞台空间具有虚实相生的创新之美,它以中国艺术精神为出发点,将写实与写意、形与神高度融合,让观众领略到极具艺术性的视觉效果。各个场景中一幅幅画面犹如完美的蒙太奇组合,这种运用经艺术提炼过的视觉元素构成的舞台空间,极具创新性与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