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涛
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对中国先进青年有了越来越大的吸引力。这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得以创建的思想基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组织条件是1920年前后进步青年社组织的发展变化。以五四时期进步社团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社团之一新民学会(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于1918年发起组织的革命团体)为例。1921年1月1日至3日,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文化书社集会,讨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路、方法等问题。何叔衡主张过激主义。毛泽东赞成这种意见,批判社会民主主义,并认为无政府主义、温和方法的共產主义是永远做不到的,最宜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即用劳农专政的方法。表决时,参加会议的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主义的12人。
有了思想基础加上组织条件,特别是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的条件已经成熟。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国共产党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一行先到北京会见李大钊,继而又到上海会见陈独秀。经过考察,维经斯基认为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为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系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成立,推举陈独秀担任书记。
俞秀松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早期共产主义者就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初期革命活动。上海不仅是党的诞生地,亦为青年团的发源地,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伊始,陈独秀等考虑到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性,有了建立青年组织的意愿。维经斯基来沪时全力推动建立青年团,曾在学生联合会的代表中开展酝酿发动工作,向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介绍苏俄共青团的组织。具体筹建工作由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指定俞秀松负责。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团的机关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最初发起者为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八人,俞秀松任书记。俞秀松原名寿松,字柏青,化名王寿成,浙江诸暨人。五四运动期间在杭州主编《浙江新潮》。1920年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任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最早的一批团员主要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校长杨明斋)的学生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蒋光慈、曹靖华、汪寿华、李启汉、李中、王一飞、谢文锦、梁柏台、陈为人、许之桢、雷晋笙、吴芳等30余人。到1921年3月时,上海的团员约有200人。团组织注重团员的学习,经常举行政治报告会,由俞秀松作政治形势和团的工作的介绍。邀请过陈独秀、沈玄庐、陈望道、李达等作演讲。上海的共产党组织重视青年参加工人运动的工作。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要求青年团员到劳动群众中去,以实现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结合。团员们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李中负责机器工会,李启汉到小沙渡办工人补习学校,同时联系沪西纺织工人。俞秀松协助编辑《劳动界》周刊。该周刊是五四时期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主办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人刊物,亦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首份通俗工人读物。《劳动界》1920年8月在沪创刊,主编陈独秀。
1920 年8 月22 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图为部分团员合影,前排左为罗亦农(罗觉),右为袁笃实(达时);后排中为俞秀松,右为谢文锦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在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下,进行了举办外国语学社、发展团的组织、积极投入工人运动和带动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等系列革命活动。1920年9月举办的培训进步青年赴苏俄深造的学校——外国语学社教授俄、英、法等语,为党团组织成员提供用外国语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的条件。教师有杨明斋、李汉俊、李达等。在此学习的青年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三四十人,1921年4月左右,他们陆续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的出色活动,被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书记格林誉为“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1921年7月9日至23日,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俞秀松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的身份出席。
1920 年,上海党、团组织创办外国语学社
和中共上海早期组织发起组的情况一样,上海的团组织也起了国内团的发起组的作用。在同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联系中,推动各地建立青年团。北京、武汉、长沙、广州、天津、唐山、太原等地先后建立了青年团。
北京的团组织。北京的团组织是在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平民教学讲习团等进步青年社团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按照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团的要求着手筹备建立北京的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由张国焘、邓中夏发起,在北京大学学生会办公室召开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参加会议的有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罗章龙、刘仁静、朱务善、黄日葵、李骏、杨人杞、吴汝铭等40人左右。张国焘致开幕词。会议公推北大学生会负责人高君宇为书记。高君宇原名高尚德,山西静乐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20年与邓中夏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参加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高君宇
北京的团组织建立后的主要工作,是联络和组织进步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劳动补习学校等。北京的团组织为发展北方工人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加强了与青年共产国际的联系,一些大专院校如北京大学、国立北京农业专科学校等建立了团小组。
武汉的团组织。1920年11月初,董必武和张国恩、李书渠等研究,正式成立武昌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确定“团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社会主义”。7日在武汉中学举行了武汉的青年团组织—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共18人,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7名成员(刘伯垂、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均兼有团籍,其余11名团员都是大中学校学生。会议由董必武、包惠僧、李书渠等主持。会议推举包惠僧为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一致通过了由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李书渠共同研究制定的《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湖北黄冈人包惠僧早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秋参加创建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北洋政府密探关谦多次向北洋政府京畿卫戍司令王怀庆报告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情况。图为其中一份关于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活动的报告
武昌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很快又在各大中学校建立起支部,组织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并到工人中宣传。在学校中也开始反对不合理的旧制度,如中华大学、武昌高师、湖北一师、湖北女师等校先后掀起了学潮。1921年12月4日,在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领导下,重新成立武汉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包惠僧。1922年春,武汉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约有团员40余人。
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通过 的青年团简章
长沙的团组织。1920年秋冬之间,毛泽东同何叔衡等组织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年11月中旬,毛泽东致信张文亮(湖南湘潭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随信寄上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十份。信中托张文亮为发展团员“代觅同志”。此时的毛泽东正在筹备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在第一师范、商业专门学校、第一中学等校的先进学生中,寻觅拟发展为团员的对象。11月21日,在湖南通俗报馆毛泽东和张文亮会面,告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展,此时“宜注重找真同志,只宜从缓,不可急进”。同年12月2日,毛泽东到张文亮处,商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问题。他提出建团应分两步进行,第一研究,第二实行。要“多找同志”。青年团成立会,等陈独秀来湖南时再开。当月中旬,毛泽东复信张文亮说:青年团的问题,你可努力在校发展团员,在本学期开一次会。16日,毛泽东又赴张文亮处,商讨召开青年团成立会问题。
1921年1月13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长沙建立第一个支部,毛泽东兼书记;当年下半年,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次年6月17日,团长沙地方执行委员会改组,书记仍是毛泽东,他分管组织、财政,负责搜集各地团组织的报告以及发通告等事务。
广州的团组织。1920年8月在上海团组织的发起之下,开始组建广州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先是由谭平山、陈公博等通过同学、朋友和进步青年联络,吸收了十多人入团。11月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互助团”合并,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广州的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制定团的《章程》,成立干事局,选举谭平山等为职员,以广州永汉北路19号二楼为通讯处。“研究社会主义,并采用直接行动的方法,以达改造社会的目的”,乃是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宗旨。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保存的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抄件(复印件)
1920年底陈独秀到广州后,领导广州团组织内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员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坚决斗争。翌年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总团”提出改組,并委托谭平山和中共广东支部,“再在粤组织分团”。1922年3月14日,广东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成立大会,有3000多人赴会。谭平山作报告。大会用通讯选举的办法,选举谭平山为执行委员会书记。谭平山,广东高明人,1919年在北京大学参加发起组织新潮社。1920年秋回广州任教,兼任《广东群报》编辑,并着手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广州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广东全省有团员500余人,为全国团员最多的地方。
谭平山
天津的团组织。1920年10月,张太雷受李大钊委派拟在天津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张太雷,江苏常州人,1920年于天津北洋大学毕业。同年10月参加北京的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后到天津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11月12日在天津河北区建国道91号,张太雷主持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会议,报告成立经过,宣读自己起草的《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据谌小岑的回忆文章,与会者七人。章程明确:宗旨即研究和实现社会主义。方法有九条:1.帮助工人组织起来,并对工人进行教育工作;2.调查工人的状况;3.散发文件书籍;4.基础的宣传鼓动;5.组织讨论;6.出版文献读物;7.邀请名人演讲;8.组织研究社会主义;9.协助组织罢工。约在20日,张太雷提议创办的《劳报》面世。大约是在当年的12月5日,《劳报》被查封。19日,张太雷与邓中夏等四人前往长辛店参加劳动补习学校筹备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