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2021-05-17 16:22张雪婷龙瑾偲李佳鹏
旅游纵览 2021年4期
关键词:创型双创型双创

张雪婷 龙瑾偲 李佳鹏

摘 要: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根本。从培养“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的重要意义出发,重点剖析地方高校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资源供给、激励保证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满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需求,明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树立“双创”教育理念,改革“双创”教育模式、打造“双创”教学团队,整合“双创”资源平台和完善“双创”激励机制等方式,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双创型”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旅游产业质效提升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双创型;乡村旅游;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F592;G64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湖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19B133);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韶山市全域旅游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XSP19YBC181)。

引言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提升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1]。发展乡村旅游,人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要求,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对接乡村旅游优质高效发展服务,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值得重点讨论和探究。

一、地方高校培养“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依托农村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深入挖掘其旅游功能和价值,形成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体验产品,是激活农村发展要素,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2]。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依然存在高度雷同、缺乏特色、开发层次较低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发挥乡村旅游的融合、联动效应,培育发展新业态,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提升发展质效,需要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营造良好的“双创”氛围,强化“双创”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投入乡村旅游建设,用智慧、青春和热情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满足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旅游类高素质人才、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为目标,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市场发展要求,对接乡村振兴建设,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培养大学生“懂农业、爱农村、惠农民”的乡村情感和勇于担当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满足“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注入新活力。

(三)有利于增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当代大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和新生力量。乡村振兴时代,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自身优势,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找准契合点,培养学生“双创”思维,树立“双创”意识,激发“双创”潜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助力个人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二、地方高校“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缺乏针对性

“双创”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多数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拘泥于传统旅游行业,并未与行业整体发展新格局紧密结合,相对滞后[3-4]。在课程设置方面,仅将“双创”教育列入就业指导类课程,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手段传统,其中涉及乡村旅游“双创”指导类内容较少,缺乏针对性,很难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双创”思维和能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欠佳。

(二)创新创业信息不对称,资源供给有限

由于“双创”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仍处于探索阶段,地方高校与企业、乡村的联动机制尚未完善,对“双创”政策、科技创新、行业培训、产业引导、金融支撑等信息掌握较为迟缓,导致多数项目的可实施性和落地性不强。在“双创”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场地资源、资金资源投入力度有限,多数大学生创业基地、创业模拟大赛仅停留在设计构想层面,学生创业体验不足,与乡村旅游建设融合度不高[5]。

(三)“双创型”师资短缺,配备不到位

“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需要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结合乡村旅游实际发展需要,进行针对性指导。但多数地方高校缺少专业“双创型”教师,配备不到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践指导等方面,专业性不强,教学影响力有限。

(四)保障激励机制不健全,效果不明显

目前,由于政策性保障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乡村旅游产品依然存在开发层次较低、产业联动性不强、品牌知名度较低、营销传播能力有限等问题。大学生缺乏对乡村就业创业的全面认识,“双创”氛围不浓厚,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双向互动性较差,乡村“双创”项目推进浅尝辄止,无法满足乡村旅游深度开发需求[6]。

三、地方高校“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以教育服务社会发展为导向,依托专业、科研、人才、文化等优势,明确“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强化理论与实践、素质与能力的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为美丽乡村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四、地方高校“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对策

(一)树立乡村“双创”教育理念

1.融入“双创”理念

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理念,坚决消除各种束缚和桎梏,充分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新动能。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求知欲望强烈,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将“双创”理念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营造“双创”氛围,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勤于钻研的创新精神,贯彻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繁荣富强高度融合的责任担当[7]。

2.培养乡村情感

乡村振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深挖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发挥旅游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美丽新农村。而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认知,其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毕业后也更偏向于留在城市工作,返乡就业创业热情不高,导致乡村产业中高素质人才奇缺,“双创”动力不足。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通过开展宣传、举办讲座、讲解政策、组织乡村调研等方式,转变大学生乡村就业创业的传统观念,重点培养大学生“爱农村、促旅游”的乡村情感,强化大学生扎根乡村建设的坚定目标,鼓励大学生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投入乡村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对接乡村旅游建设需求,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个人价值的实现高度结合。

(二)改革乡村“双创”教学模式

1.设计乡村“双创”教学板块

地方高校围绕“双创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乡村旅游发展新要求,设计针对性较强的乡村旅游“双创”课程板块,有机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提高培养定向性和专业性。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的交叉性特点,可将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全过程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板块,在相应的管理学、营销学、资源学、民俗文化学等课程中,增设乡村“双创”专项教学板块,优化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升“双创”教育效能。

2.创新“双创”教学方法

如何激发大学生“双创”兴趣与热情,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创”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方面,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授课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现代化信息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思考,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动灵活、富于挑战的乡村“双创”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方面,地方高校联动定点乡村,搭建乡村旅游“双创”协同教育基地,从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产品设计开发、品牌经营管理到营销推广创新,全流程紧密联动,为大学生提供乡村“双创”教育的训练场地和平台,激發大学生自主创新、勇于创业的意识,切实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大学生“双创”自信心与使命感。

(三)打造乡村“双创”教学团队

乡村振兴时代,地方高校需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双创型”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首先,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以优先整合校内优秀师资,明确“双创”教学责任与目标,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采用到乡村旅游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等单位挂职锻炼的形式,不断提升自身“双创”教学能力与水平。其次,地方高校可以聘请旅游行业优秀企业家、管理者、创新类人才,开展专题讲座,指导大学生乡村“双创”实践项目,分享宝贵经验,提供思路、方向和意见,全力打造由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保障乡村“双创”教学稳定长效发展。

(四)整合乡村“双创”资源平台

1.组建地方高校乡村创新创业联盟

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涉及面广,融合度高,需要地方高校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和学科优势,打通专业壁垒,发挥整体力量,组建地方高校乡村“双创”联盟,共享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联盟通过组织“双创”项目竞赛、跨学科交流合作、专家定向指导等方式,拓宽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多层次、多元化启发“双创”灵感和视野,激发热情,积极参与,科学规划,增强团队意识,满足乡村“双创”项目的系统性整体发展需求。

2.构建乡村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为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互动,地方高校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构建乡村创新创业信息平台。信息平台面向大学生、教师、乡镇企业、各类行政机关单位等用户群体,围绕“乡村振兴,旅游先行”,通过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App等各类传播途径,分享“双创”教学课程、政策解读、科技创新、行业培训、产业引导等信息,充分实现教学资源、科技资源、人才资源、政策资源的共享和专业优势互补。

(五)完善乡村“双创”教育激励机制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理想的“双创”环境和系统,需不断完善激励措施,以激发教育主体和学生的积极性。首先,针对教师团队,可将“双创”教育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体系,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组建乡村旅游“双创”团队,将研发成果转化成具体实施项目,明确科研成果的奖励、认定和转化力度,提升教育科研服务乡村发展的实效性。其次,针对大学生主体,高校应以“双创”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出台“双创”教育管理实施办法,制定“双创”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与转换制度,可置换相应的实践学分和专业课时学分,在评奖评优、考研推荐时,突出“双创”成果的比重。

五、结语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立足区域建设,以培养“双创型”乡村旅游人才为导向,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双创”旅游教育体系并未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和方式相对传统,受教学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限制,“双创”项目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脱钩现象,针对性不强,偏离了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轨道。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双创”教育应从培育大学生乡村情感入手,增强大学生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增加乡村旅游“双创”能力教学板块,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双创”创业联盟和信息平台,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创新创业氛围,实现地方高校“双创”教育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银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5):182-186,193.

[2] 刘朝文,何文俊,向玉成.乡村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振兴[J].重庆社会科学,2018(9):94-103.

[3] 朱东国,张敦.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5):97-105.

[4] 朱玮.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双创”能力培育路径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81-84.

[5] 张河清,马静.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0):96-97.

[6] 程晓丽,陈丽雯.地方本科院校“双创”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黄山学院学报,2018(6):118-121.

[7] 柳百萍,任平,唐岭,等.“双创”背景下“专业-创业”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9):177-178.

猜你喜欢
创型双创型双创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红山文化玉璧创型理念及功能研究
新形势下民族本科院校音乐学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新高考形势影响下英语教育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建设
农业类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立体裁剪教学的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