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发力点

2021-05-17 15:23常英新吕青青
农民科技培训 2021年4期
关键词:办学农民人才

常英新 吕青青

2020年9月,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设计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10个方面27项任务。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农民职业教育怎样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成为值得关注的话题,本文将围绕农民职业教育的提质培优发力点进行探讨。

一、乡村振兴带给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机遇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農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这是“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的主基调,是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和战略定位,是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全面发展新要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加强改进乡村治理等七个方面推动实施。未来乡村产业发展将呈现现代生产要素分明、功能多元化表现充分、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加速形成的特点,现代种养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快速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融合交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乡村建设加快实施,公共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村民自治、人居环境整治、城乡融合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城乡协调发展正在有序推进,农业农村正在以高质量发展方式阔步前行。

(三)乡村振兴战略呼唤新型高质量劳动者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支撑和保障。农民职业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渠道,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型农村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以及宽领域、复合型、技能化的新型农业劳动者。乡村的全面振兴提出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和养生农业等一系列农业发展新要求,这就需要现代农民培养思想道德、爱农情怀和运用农业科学技术和能力,学会选用良种农作物和现代畜禽品种,使用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和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经营主体有效衔接,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与生产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农民职业教育打开了新的大门,因此要加快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新型现代农业劳动者,既重视留在乡村的留守人才,也要注重培养各类返乡回乡的新生代力量,打造一支能够支撑乡村振兴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二、农民职业教育现状、困境与挑战

(一)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十三五”时期,农民职业教育成效显著,涉农高职面向农民扩招达到3.5万人,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00万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万人。农民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地在实践中不断转变理念、精准对象、改进内容、创新方式,切实提升了农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在五个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在办学模式上,大力推广以“半农半读”为核心的“送教下乡”,按照“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原则,按需设置专业,服务当地主导产业,提升产业水平,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农学结合”“理实结合”,依托当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示范园、农场等建立实训基地,依靠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开展教学,确保学起来解渴,用起来管用。

在教学形式上,建立“四个课堂”,即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移动课堂和田头课堂,设置集中面授、现场教学、远程学习、实践辅导、岗位实践等教学环节,安排教学与农时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农业生产周期性特征。

在办学机制上,坚持推动建立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日趋健全完善。

在教育内涵上,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从关注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单一手段向多种形式转变,从技术技能向综合型、复合型方向转变。

(二)困境与挑战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加快转型升级,互联网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快速推进,城市对乡村产生了“虹吸效应”,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农民职业教育受到巨大冲击,数量和规模受到极大影响,涉农专业生源不旺,质量不高,数量下滑,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不相匹配,基础条件和教学设施支撑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进展缓慢,存在价值甚至受到质疑,前景难以预测。

三、挖掘内生动力 促进农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一)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的双师双能是提升教育内生动力的先导因素。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农民职业教育应加大力度培养“双师型”教师、组建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紧紧抓住“双师”这个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将 “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和熟练技能师资吸收到教师队伍中;最大限度发挥职业院所、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中的专家教师和技术人才作用,选聘各领域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将理论讲授和现场教学协调配合,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固定和流动技能岗位,建立校企互聘兼职制度,建设技能岗位师资库,开展技能教师培训与交流,开启校企人员流动“旋转门”。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达到挖掘内生动力,提升农民职业教育培养效能的效果和任务。

(二)构建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

与德国、日本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典型的学校本位特征,突出表现为难以调动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产教融合度和校企合作度不高。

要考虑从三个方面建立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提升基地育人的综合效能。一是跳出学校本位的圈子,基于乡村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专业设置,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衔接。二是探索学校与涉农企业的深度合作,切实做到“农学结合”,协同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探索园区办学,实现从“简单培训”到“精准培育”的转变。三是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贯穿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链条,提高与现代農业发展需求的适配性;积极推动在产业园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农民田间学校,设立包括新业态示范区、主导产业园、扶贫项目建设主体、村集体经济典型、乡村建设先进镇村等在内的实训观摩基地。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发挥基地和企业的协同育人作用,达到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高效能,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支撑乡村的人才振兴。

(三)完善标准化的建设机制

标准化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显性表征。农民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正在起步,标准体系完善和落实机制仍然是工作重点,应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实施和监督,有序衔接总体统一性和地方实施性,动员行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广泛参与,形成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升标准质量,不断增强农业职业院校标准执行意识,努力实现标准先行和质量为先的办学效果。

(四)打造农民职业教育品牌

随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高端制造”和“品牌制造”的快速发展,创新型、智慧型、生态型、高端型和卓越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应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积极解决农民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破解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困境。要从学校和专业两个方面打造样板树立品牌,展现农民职业教育培养的品牌效应。

农民职业教育要在新发展征程中努力找准定位,提质培优,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入挖掘内生动力,担当支撑乡村人才振兴之大任。只要坚定信心,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恢复生机,获得社会的认可度和吸引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在新征程中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农广校)

猜你喜欢
办学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