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的语言瑰宝,言简意赅,意境优美,这是现代白话文无法企及的。于漪老师称文言文为“渗进了民族睿智的中华民族的地质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从2019年秋季开始,将文言文的学习从五年级提前至三年级,首篇由篇幅短小的《司马光》开始,共计13篇。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对文言文的增加,足以看出文言文学习在小学阶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统编教材与以往各版本教材相比其中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编排了一个新的栏目——“阅读链接”。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编排32个“阅读链接”,随年级升高而递增。由于文言文使用的年代较为久远,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再加之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多面性等特点,学生不易感受到汉语语言的典雅精妙、体会出古人思想的丰富睿智,必须借“他山之石”,助一臂之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重视引导学生通过三“链接”学习文言文,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自然地去感受中国古代文字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文言文的学习质量。
一、 以激趣的故事常识“链接”阅读,激发学习兴趣
统编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文言文的学习,这对学生和教师无疑都是一大挑战。我们在拿到教材时,首先应当关注单元目标和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同时就要找到简单易行的实施路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引领者,就要用语文的方法来解决语文的问题,以读促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司马光》这篇课文,一共才两句话,共计三十个字。课堂教学中笔者就选择链接故事,让学生从阅读开始,从白话入手, 讲讲这个故事。《司马光》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用读故事、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然后试着把课文读一读。熟悉的故事用不一样的语言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先是好奇,在消除文言文的陌生感的同时也会有对比。在熟悉的白话文与陌生的文言文的对比中,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点得以凸显,这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和探索的兴趣。同样,在教学《守株待兔》时,我们也可以从讲寓言故事入手,閱读文言文的兴趣也就比较自然地被激发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关于一篇文章的人物背景、故事背景、文化背景等,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时作适当了解,也可以在课堂开始作为导入。这样的链接阅读,拓宽了学习的范围,增长了阅读量,在消除陌生感的同时,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二、 以积极的言语实践“链接”活动,落实语文要素
文言文的学习要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能力,但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的教学还要“熟读精思”落实好“语文要素”。统编教材的每个单元均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比如,《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单元的主题为: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中,教师就应当在引导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抓重点字词去想象画面进行理解,在相关“链接”活动中落实语文要素,让学生喜欢文言文,读出文言文的滋味,有自己的思考感悟,享受阅读文言文的快乐,体会文言文的艺术之美。
环节一: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以读促悟。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提问:他听明白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纷纷答道:“锺子期的两个‘善哉,表明他听懂了伯牙的琴声。”从两句话中出现的两个“善哉”,想象画面,读出“好啊、太棒了、妙啊”的夸赞之情,用积累的词语“巍峨高大、顶天立地、波澜壮阔、奔流不息”等形容出脑海中呈现的巍巍高山和浩荡流水的画面。
环节二:抓“叠词”,拓展阅读,体会音韵之美,想象画面学写叠词。
“巍巍”“汤汤”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多美的叠词!伯牙心里还会想着什么?锺子期还会怎么说?请学生打开学习单,也来想象画面写写叠词。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出自《诗经·伯兮》。杲杲:明亮的样子。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蒹葭》。芦苇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出自《诗经·采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学生在交流“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等的同时,充分感知了叠词的运用使文言文呈现出的音韵之美,同时还积累学习了很多描写景物的四字词语 。这样学生再读的时候文言文的味道、节奏就都有了。
环节三:链接阅读“志”的资料,加深对知音文化的理解感悟。
课前故事:相传,八月十五的夜晚,伯牙、子期第一次相见,他们因琴声相遇、因音乐相知,他们彻夜长谈、相见恨晚,约定第二年中秋再到这里相见。第二年,俞伯牙如约而至,可等待他的只是锺子期冰冷的墓碑。他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请看课后资料袋: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结合课前所读故事,说说你从哪一个字发现了伯牙的琴技?从哪一个字发现他真是遇到了知音?“志”是什么意思? 这“志”是怎样的志向?
从而让学生知道锺子期只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却能从琴声中听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的意境和心志,实现心灵的沟通,很快两人就从素昧平生成为生死不渝的知音和知己。知音文化既是音乐文化,更是情感文化。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同链接阅读相关资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展开想象的同时有感情地读、有画面感地说、有目标地写,把“扎扎实实诵读”这把“金钥匙”开开心心地送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从文字、文学、文化的逐层深入中落实语文要素,使学生读懂文言文,感知文言文的艺术之美,从而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以适度的迁移 “链接”拓展,凸显人文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进行“理解、积累、转化运用”语言的实践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语言实践与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中还需丰富学生的母语学习内容,加强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的渗透。我们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链接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使学生自悟自得。
首先,教材培训中提到的补充相应的文言短篇,可以采用“1+X拓展阅读”的方法,拓宽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积累。如,三年级学完《司马光》,给学生推荐阅读《曹冲称象》;四年级学完《精卫填海》,就给学生拓展《夸父追日》;五年学完《古人谈读书》,就带领学生赏读《与友人书》;六年级学完《伯牙鼓琴》,就引领学生走进《管鲍之交》……以此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文言特点。
其次,课堂即时链接点拨,也能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文言文《学弈》中就只有简简单单的五句话,故事的道理大家已經明白了。在这个故事之前还有一段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节选自《学弈》,出自《孟子·告子》)
将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呈现出来,让学生先说说意思。这个句子把整个故事想表达的意思说得很清楚,譬如下围棋,只是小技术, 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学好。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做事要专心的道理。
再如,好的故事往往话语不多,但让人联想到很多的人和事,回味无穷。笔者把《世说新语》的另一个故事带给大家。
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选择学习专注、有修养的朋友,谨慎交友。
除此之外,还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推荐《山海经》《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文言文经典著作,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文言文学习天地。
文言文的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最好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链接阅读,以读代讲的方法,能够积极利用言语实践活动进行文言文学习。这样的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提升个人修养。
作者单位 陕西汉中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