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教育科技事业与百年中国共产党

2021-05-17 03:24王民
中华魂 2021年5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延安

王民

2021年是令每一个中国人都值得自豪和光荣的年份,这一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自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稳步推进的“五年计划”过程中,逐步夯实了共和国的经济基础,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我们开辟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正在由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终于挺直腰杆站在了世界舞台的潮头。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道路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人民正在迎接一个更为灿烂的明天。

我是一个延安革命史的研究者。10多年来,通过对红色校史的挖掘和研究,逐渐对我党在延安时期的教育史、科技史和人才培养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通过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透过那一段段真实的事件,研读那一组组详细的数据,都让我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党在延安时期是如何克服了多重困难,带领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创造了多少人间奇迹。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革命史是世界政治运动史上颇为独特的一幕,是党在未取得政权的情况下实现局部执政的一段成功探索和实践。1935年10月党中央到达陕北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主张和行动为全国人民增添了抗战必胜的信心。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延安成了红色圣地,无数爱国青年冲破层层阻力来到延安,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当时的延安受到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双重封锁,特别是1939年以后,国民政府逐步中断了对共产党领导部队的军费供给,使陕甘宁边区遇到了异常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困难所吓倒,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军民基本生活,发展经济,培育人才,普及和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在真正民主自由的政治气氛中,为陕甘宁边区打造了一幅特殊的昂扬向上、欣欣向荣的生活画卷。

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中共中央在1937年7月批准创办了陕北公学,主要培养懂政治懂军事的抗战干部。1938年在延安又诞生了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用以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1940年以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特别是在我校前身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和自然科学院的创办上,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的创办上,体现了我党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高度重视。

在1939年3月29日的中共中央書记处会上,为了解决在“大生产”运动中遇到的多种科技难题和人才难题,中央生产运动委员会副主任、中组部副部长、中财部副部长李富春同志向中央提出成立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建议。中共中央书记处经过认真讨论,同意了李富春的建议,并决定由李富春兼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院长,陈康白任副院长。李富春和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同志多次讨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人员组成问题。陈云同志认为:“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员是后方万万不可缺少的,抗战中需要这样的技术人员。”所以专门向中央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央为此明确表示:要求全党支持这项工作。据当时统计,边区所有登记在各机关和部队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和结业生约300来人,这些科技干部一部分到抗日前线,还有一部分分散在陕甘宁边区各个部门。为此中共中央组织部要求各机关、学校和部队将本单位的科技干部推荐给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通过中央组织部向国统区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他们采取各种办法,动员一批科技人员及青年学生到延安参加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工作。在中组部直接领导下,德国化学博士屈伯川、德国留学归来的化学家刘咸一、清华大学的谌亚选、北京农业大学的乐天宇、杭州之江大学的华寿俊、南京金陵大学的李苏等20多人陆续来到研究院筹备处报到,他们都是各单位最急需、最宝贵的人才。19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成立,从此延安拥有了第一个专门的自然科学科研教育机构。

1939年12月25日至31日,党中央责成中央财经部召开了延安历史上第一届自然科学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达成两个共识:一是为了解决边区严重的科技人才匮乏问题,建议党中央在边区创办自然科学的高等学校,把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招收边区和敌占区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进步青年到自然科学院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培养边区的科技人才。二是为了团结、联系陕甘宁边区各行业、各单位的科技人才,并争取更多国统区的科技人员来边区工作,建议成立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建立起边区科技人员日常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会后,党中央很快就批准了大家的建议。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并在八路军大礼堂召开了成立大会,边区各机关学校代表及自然科学界的同志共1000多人参加成立大会。毛泽东、陈云、吴玉章等中央领导同志亲临大会现场,毛泽东、陈云等领导同志还作了重要讲话。大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大会宣言》,并推选边区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玉章为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长。成立大会以后,研究会立即开始了一些具体工作:征求会员、筹备科学副刊、从事防旱运动、筹备科学俱乐部、举行科学座谈会等工作。此后,延安的科技活动蓬勃开展起来,截止到1941年底,自然科学研究会的总人数达到330人,建立了医学、农学、地质、机械、化学等多个专门学会,延安的科技生活迎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1940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正式批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并任命李富春兼任院长,陈康白担任副院长。自然科学院的第一批组成人员均为原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原有人员,并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充教员、着手进行招生办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像物理学人才阎沛霖、聂春荣,地质学人才张朝俊、武衡等人,后来陆续来到了自然科学院,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学院正式举行开学典礼,边区政府及中央财经部的领导,以及延安各干部学校都派代表参加开学典礼。朱德总司令代表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发来的贺信中写道:“团结起来,艰苦奋斗,掌握科学,为革命斗争服务。”这一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正式诞生。

自然科学院的诞生是我党在延安时期重视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党在延安还创建了一大批干部学校,如: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延安大学、行政学院等。成立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如:农业学校、摩托学校、气象学校、定边师范等。在中小学教育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1940年边区内的小学达到 1300多所,学生总数达到了41000多名。这些成就都是在敌人严密的封锁下、在边区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在1941年4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所作的政府报告中指出:“边区的经费开支主要是军费和教育费,再次是经济建设的投资,教育经费占第二位。”由此可见,我党在延安最困难的时期对教育和科技工作倾注了多大的心血,这其中需要克服多少困难、需要多大勇气和责任呀!

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建党100周年,回顾延安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心情万分激动。延安时期党培养的教育、科技人才骨干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延安时期党的教育、科技事业的嫩芽已经在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中成长为参天大树,有许多优秀教育、科技成果走在世界前列,为今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作为一个新中国成立后出生、改革开放时期入党的共产党员,我自己虽然没有在战争年代与党共患难的经历,但是党的光荣史教育着我,党的奋斗史感染着我,党的英明和伟大永远激励着我。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的庄严时刻,我决心一定要积极宣传、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向当代年轻人、向社会大力传播以延安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讴歌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为昂首跨入新的百年凝聚起发展的精神动力。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延安
延安的故事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延安文学》2017年总目录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
从陕甘宁边区到解放前甘肃老区的扶贫工作回顾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私营商业发展的政策动因及启示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