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悦
文前提要:如果用百度搜索“理财”,排在最前列的就是某些理财课程的广告,那么,这些课程到底对理财“小白”而言,有多大的意义呢?这里介绍一位理财初学者小芊的故事。
今年26岁的小芊,是一位文艺女青年,喜欢文学、戏剧、音乐。大学毕业了三四年,在上海一家民营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工作,平时主要负责写广告文案,以及一些客户对接工作。
小芊说:“我从小数学就不太好,在大学里碰到财务相关的课程就头大。”原本她和“理财”属于八杆子打不到一起的关系,但是,事情最近发生了一些变化。
工作:低收入+996
小芊形容自己为“没有财务脑”,收入不高,又不懂得记账,虽然没有买奢侈品的嗜好,但仍然觉得每个月工资发下来过着过着就没了。这让她对自己的“财技”更加没有信心。
在小芊看来,大学毕业后,一些经管商务类专业的同学,都相对轻松地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比如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还有在外企从事市场营销、HR等工作的,也要具备一定的商业知识。这些工作大多比较稳定、体面,收入也不错,让她感到望尘莫及。而当时找工作,只有几家小公司录用了她,大多是行政文秘类的工作,最终她选择了这家广告公司。
广告公司进入的门槛并不高,但是工作却异常辛苦,虽然从事文案工作,但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想想点子就行,而是要24小时待命,经常通宵赶作业,满足客户的需求。
而且,初级文案的收入并不高,每月薪水到手不会超过8000元,这让她在经济上捉襟见肘。每月付了房租,扣掉基本生活费,结余基本为0。
社交:逐渐远离同学圈
小芊的朋友不多,毕业以后和同学的联系更是逐渐变少。她说:“以前身边的同学好像都很成功的样子,拿着高薪,谈论一些我听不懂的名词。”
她参加过几次同學聚会,但进入了社会以后,似乎小伙伴们都瞬间远离了“青涩”,开始谈论起“房子”“车子”“孩子”“票子”,越发让她感到自己的落伍。此后,她逐渐不再出现在聚会中,宁愿当“宅女”。
偶尔有人主动联系她,大多是婚礼邀请,这些人跟她并不很熟,但无法拒绝,参加吧则又要准备一份“红包”,会增加的经济压力。
理财:身边的人都赚钱了
小芊开始有要理财的想法,还要从2年前的一次相亲大会说起,她认识了一位男生,两人开始交往,男生的主要爱好是投资理财,平时会花很多时间在炒股上。而小芊“没有理财脑”的特点也经常被男友诟病。
2年后,双方最终因为性格不合分手。但“不会理财”始终让她感到自卑,想学习又觉得很难入门。
前一段时间,身边的同事都说自己买的基金赚钱了,午餐聚会的时候讨论最多的话题也是基金股市之类的。由于小芊从来不理财,自然也融入不了这些话题,好像和同事间有了距离。
课程:越学越困惑
最终下定决心学习理财,是从看到了一则“xx学院”的广告开始。虽然一开始也没在意,但其中的一些广告语好像有“魔性”一般,在她的脑海中环绕,比如:
要学理财,不能只靠死工资;
不是有钱了才要理财,而是理财才会有钱;
可怕的不是穷,而是穷人思维;
只要7天就可入门,专为零基础同学设计;
只要9块9,你也能实现财务自由;
…………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小芊花了几块钱买了一门微信上授课的理财课程。每天不仅要听课,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开始她觉得内容很新鲜,不过几天之后就开始麻木。
比如,某一天的作业是阅读《穷爸爸与富爸爸》一书,并要谈谈什么是穷人思维;有时候老师会讲解一些理财基础概念,如复利法则、财务自由、指数基金、开发副业等等。小芊说:“课程中老师会反复强调,理财很重要,不理财绝对不行——可问题是,我知道它有多重要,却仍然不知道该怎么改变现状。”
更令人失望的是,简单学完了一些基本概念后,老师就开始推荐更贵的课程,要好几千元。“这些课程值得买吗?”小芊表示怀疑。
问题:究竟该如何入门
小芊最近在准备CFA考试,主要原因是她觉得身边“很厉害”的同学,似乎都通过了这项考试。“英语是我的优势,据说很多人考CFA就是卡在英语上,而我正相反”,她想通过更专业的学习途径来提升自己的财技。
但是,实际效果如何呢?好像和预想的仍然有差距,许多内容虽然能看懂,但如果要通过考试看来主要还得靠“死记硬背”,因为对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很难在现实中找到与这些理论对应的实际应用。
她说:“自从开始投入学习以后,我每天都像‘打鸡血一样,变得更有干劲了。但内心仍然存在一个疑惑,像我这样的小白,该怎样入门理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