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芳明
(辽宁省自然资源资料档案中心,辽宁沈阳 110034)
2015年6月6日,《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经国务院批准。《规划纲要》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高效协调的基础测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以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立体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2016年1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印发《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技术大纲》,为开展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南。《技术大纲》对现代测绘基准、多源数据实时获取、多源数据自动处理与更新、测绘地理信息智能管理与交换、测绘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应用、测绘业务信息管理等七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功能性能指标进行了设计。
地理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是以《技术大纲》为依据,从省级地理信息管理与服务实际出发,通过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和技术成果,完善管理制度、改造业务管理流程、提高服务管理效率,实现多源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与查询应用,形成多样化、深层次、主动式管理与服务模式。
通过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高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信息化管理能力,提升测绘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等功能的构建,实现业务协同,实现自上而下的任务下达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实现业务管理手段和内容信息化与流程规范化。
完善底层成果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多源、多时相、异构的地理信息数据的统筹管理。通过资源目录管理及分发服务系统建设,构建数据资源概览视图,形成对外一体化数据资源检索与分发服务能力。
总体技术框架是从技术层面来描述实现本项目业务领域中涉及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和两个保障体系(图1)。
图1 总体框架结构图
(1)管理机制保障体系建设
包括工作运行管理机制、管理规定(例如档案归档规定、质检规定、建库规定等)建设。平台建设应紧密贴合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管理机制与管理规定,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项目管理流程纳入系统。
(2)业务规划保障体系建设
省级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的业务复杂,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较多。平台建设应围绕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范围,规划相关的业务流程,并按照组织结构的职责进行功能权限的分配,因此明确业务规划、组织机构及相关职责是项目建设的前提保障。
(3)服务层建设
服务层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测绘成果分发服务系统等系统;主体围绕成果分发、在线服务、数据管理、资源目录等功能建设。其中,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成果检索、查询及数据申请审批等业务;测绘成果分发服务系统提供测绘成果分发业务办理及数据分发等功能。
(4)管理层建设
管理层建设包括项目管理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其中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包括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建设等。
(5)数据层建设
数据层建设即数据库建设,其中包括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建设、生产数据库建设、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资源目录数据库建设、项目管理平台数据库建设等。
(6)支撑层建设
支撑层建设为服务管理平台建设提供软硬件支撑,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等。
(1)从单个库来看,数据流动分为进和出;在“出”方面,统一从资源目录服务系统输出,即各个库的数据都注册到资源目录;从“入”的方面,不同的库有不同的数据来源。
(2)生产库(作业端)是部署在生产院,数据主要来源于资源目录,用于生产数据的集中接收与成果汇交;生产库(作业端)在生产开始前,通过资源目录管理系统申请数据,审核通过后,把数据下载权限及记录推送到生产库(作业端),由生产库(作业端)自行下载数据,下载时,把下载情况反馈给资源目录管理系统。
(3)生产库(作业端)生产的成果数据提交到生产库(管理端);通过生产库(作业端)提交,并把提交信息推送到生产库(管理端),把数据放置到指定区域;生产库(管理端)接收到提交数据后,检查并入库。
(4)生产库(管理端)接收的成果数据整理后归档到档案库;生产库(管理端)归档时,把生产库(管理端)节点的数据推送到档案库相应的节点,并把归档信息推送给档案库,档案库接收数据后,把接收信息反馈给生产库(管理端)。
(5)各个库推送后,目标库自行接收,并反馈接收信息;数据提取及各个库间推送时,需记录每次流动的数据量、数据类型等信息,便于后续统计。
网络系统由内网(涉密网)、政务网和互联网三个完全物理隔离的局域网组成,在互联网中可以部署外网资源目录服(B/S);在政务网中部署资源目录管理及(B/S);在内网中部署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生产数据库、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平台、分发服务系统、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并通过不同的区域进行划分管理,为防止服务器宕机出现数据文件损坏等情况,系统要充分考虑本地灾备及异地灾备的能力(图3)。
面向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建立满足多种项目类型管理需求的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生产、服务、质量等业务的统筹管理。通过项目计划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等功能的构建,实现业务协同,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业务管理模式,达到高效、便捷的管理和控制项目活动,满足业务管理手段和内容信息化与流程规范化需求。
图2 数据库流程图
图3 部署与运行模式图
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平台、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资源目录管理及服务系统和分发服务系统。
(1)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
针对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内容及管理需求,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多时相、多源的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平台,实现控制成果、分幅数据、地理框架数据、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数据、行业专题数据、电子地图服务数据、档案资料及相关元数据的统筹管理,实现多源、多时相、异构的综合数据的集成化管理。
(2)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
针对测绘生产管理过程中生产资料数据的集中接收获取、存储管理、调用、分发,以及成果数据的归档汇交等生产环节管理需求,建立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从生产资料预处理到生产数据库构建以及生产资料入库、查询统计一体化的生产资料管理体系,实现各类项目原始资料、过程成果以及成果数据的统一管理,同时面向生产需求进行资料按需推送,并与项目管理平台、综合库管平台实现对接,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
(3)资源目录管理及服务系统
实现对档案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中数据基于元数据的数据集成管理、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
(4)分发服务系统
对现行的测绘成果分发服务系统进行完善,能够根据需要实时分发生产数据库、综合数据库、档案数据库中的数据成果。
项目管理平台在分析测绘业务管理需求和业务信息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需求分析、运行环境选型、服务搭建、系统构建等工作完成对项目管理系统的平台建设。随后开展各个功能模块的开发,分别构建平台首页、计划管理模块、技术管理模块、进度管理模块、质量管理模块、经费管理模块、成果管理模块、验收管理模块、合同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二级计划管理模块、二级进度管理模块,并设计开发各功能模块间信息交换功能以及信息分析辅助决策功能,最终完成整体项目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各功能模块间的系统集成。
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对象为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具备对控制成果数据、基础数据、地理框架数据、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数据、行业专题数据、电子地图服务数据、档案资料及相关元数据的统筹管理能力。能够实现多源、多时相、异构的综合地理信息数据的统一入库管理、查询浏览、统计分析、数据库联动更新等功能。
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用于生产部门在测绘生产管理过程中对生产资料数据的集中接收获取、存储管理、调用、分发,以及成果数据的归档汇交等生产环节的管理需求。生产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项目管理平台提供的数据申请单及内容要求,实现数据的按需接收与按需推送。同时能够为档案库提供数据接口,将生产单位提交的成果数据进行归档并录入档案库。
资源目录管理及服务系统包括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和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其中,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是以元数据为核心,对资源进行层次化组织,满足从分类、应用等多个角度对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和发现的工具,系统打破档案资料库、生产资料库以及地理信息综合数据库之间的独立管理,建立各独立系统之间的桥梁,实现基于元数据的数据集成管理、查询展示和统计分析。资源目录服务系统是展示可以对外公开的数据资源,以资源目录和元数据为基础,实现数据资源的在线查询、浏览,并支持用户在线选购,生成订单信息。
分发服务系统是业务协同管理系统,采用通用工作流引擎技术、动态表单技术,面向测绘业务进行建模,形成集成客户信息导入、订单导入、数据准备、数据加工处理、财务收费、数据提供,形成流程化、集中化管理于一体的独立的、内外网一体化的分发服务系统,为各类角色提供统一的协同管理环境。
通过业务重组、管理流程优化,数据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化和网络化服务基础设施改造等工作,可以实现从面向基础测绘成果管理到地理信息服务的转型,有效提高生产与管理效率,增强主动服务能力,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测绘服务水平。从而达到主动服务、及时服务、按需服务、增值服务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