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 1+1》网络议程设置探究

2021-05-16 11:34:31井然吴玉兰
中国新闻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议程议题防疫

井然 吴玉兰

Research on the Network Agenda Setting of “News 1+1”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Jing Ran Wu Yulan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the status of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has changed, and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the media on the public has been questioned. At the same time, more and more studies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human beings is close to the network structure rather than the arrangement of linear forms, which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on agenda setting. Based on this, scholars such as Guo Lei and McCombs draw lessons from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etwork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third level of agenda setting: network agenda setting theory (or NAS theory). The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provided makes it possible to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of objects and attributes.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the only “Current Affairs News Review Live Program” “News 1+1” on CCTV News Channel continuously launched a live news review program with the theme of “Todays Epidemic Concern”, bringing timely 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on fighting the epidemic to the audience, striving to eliminat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audienc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platform and guiding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takes “News 1+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ects 97 programs from January 15 to May 19, 2020 (before the “two sessions”) as samples, uses NetDraw software to sort out relevant data, and explores how to choose topics for “News 1+1” programs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etwork agenda setting, and then influences audience cognition through network agenda setting. On this basis, from the dimensions of rigid and single frame design, excessive repetition of communication content and limited means of measuring communication effect, this paper makes a realistic reflection on the setting of the program network agend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program and to deal with unexpected events.

Key words: Covid-19 Epidemic; Network agenda setting; News 1+1; Topic

作者簡介:井然,男,1998 年生,甘肃兰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2017 级新闻学本科生。吴玉兰,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

文章引用:井然,吴玉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  1+1》网络议程设置探究[J].中国新闻评论,2021,2(2):115-129.

https://doi.org/10.35534/cnr.0202009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受地位的改变,媒体对公众产生的“强大影响”受到质疑。同时,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结构并非线性形态的排列,而是接近于网络结构,这些都对 传统的议程设置研究发起了挑战。基于此,郭蕾和麦库姆斯等学者借鉴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 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第三个层次:网络议程设置理论(或称 NAS 理论)。该提供的统摄性框架, 使得对客体与属性的整合性分析成为可能。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 1+1》持续推出以“今日疫情关注”为主题的新闻评论直播节目, 为观众及时带来有关抗击疫情的专业信息,努力消除观众的不确定性,发挥平台和节目自身优势, 引导舆论。本文以《新闻 1+1》为研究对象,选取 2020 年 1 月 15 日到 5 月 19 日(“两会”前) 的共 97 期节目为样本,运用 NetDraw 软件整理相关数据,在网络议程设置理论框架下,探究《新闻 1+1》节目如何选择议题,进而通过网络议程设置影响受众认知。在此基础上从框架设计僵化单一、传播内容过度重复以及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等维度,对节目网络议程设置进行现实 反思。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议程设置;新闻 1+1;议题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2020 年初,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汉蔓延,并且迅速影响到全国各地。1 月 23 日,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武汉市宣布封城,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关闭,一座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按下了暂停键,拉开了武汉市以及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序幕。国家派出了多支医疗队伍援助武汉,为每一个患者提供应有的救治,并发动网格化管理的力量筛查病例、服务居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在中国大力实施救治的过程中, 疫情也在国外逐渐蔓延,中国积极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分享中国经验,并为诸多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承担起大国责任。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a,人的底层需求中存在对安全的渴望,主流媒体的及时供给会帮助受众在纷繁的信息时代捕捉可信的信息。疫情往往带来受众的担忧和恐慌情绪,根据勒庞的观点 b,这种情绪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会爆发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性事件;而消息的公开和评论的公正会打通信息的传播渠道。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在消息传播、舆论引导的阵地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新闻 1+1》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c。从 1 月 15 日到 5 月 19 日(“两会”前),节目持续推出以“今日疫情关注”为主题的新闻评论直播节目,为观众及时带来有关抗击疫情的专业信息,努力消除观众的不确定性,发挥平台和节目自身优势,引导舆论。《新闻 1+1》每期节目如何选择议题,如何在每个议题中给观众建立正确的认知网络,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并对未来应对突发性事件具有借鉴意义。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自 1968 年面世以来就引发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传统的议程设置理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客体, 强调媒体对议题显著性所产生的“强大影响”,第二阶段的议程设置理论关注的对象是属性, 强调媒体的议程设置在公众的价值判断上也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传受地位的改变,媒体对公众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受到质疑。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人类的认知结构并非线性形态的排列,而是接近于网络结构,这些都对传统的议程设置研究发 起了挑战?。然而也正是基于此,郭蕾和麦库姆斯等学者借鉴网络分析的理论框架f,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第三个层次:网络议程设置理论(或称 NAS 理论),目前学界对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研究成果。

第一, 网络议程设置的目的在于搭建公众认知网络, 并根据认知网络指导判断和行动。如郭蕾和麦库姆斯指出 a,NAS 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影响公众的不是单个的议题或者属性,而是一系列议题所组成的认知网络;新闻媒体不仅告诉我们“ 想什么”或者“ 怎么想”, 同时还决定了我们如何将不同的信息碎片联系起来, 从而构建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判断。

第二,引入“共现”概念,强调以关系为核心的议程设置研究模式。“共现”是来自语言学的概念,是指通过“语义距离”来衡量两个概念是否存在关系。? 通俗地讲,当两个概念在一个场景中不断出现,那么人们的认知会将这两个概念建立联系,产生关联。如史安斌和王沛楠在《议程设置理论与研究 50 年:溯源·演进·前景》中举出的案例,美国媒体在“9.11”之后在报道恐怖主义时经常涉及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导致调查发现大多数美国公众认为“9.11”恐怖袭击与萨达姆有关。

第三,NAS 理论提供的统摄性框架,使得对客体与属性的整合性分析成为可能。c 传统议程设置关注的对象是客体;而属性则是对议题进行设置或理解的价值倾向。麦库姆斯等国外学者在《议程设置理论新方向》 中认为,客体和属性在前两个层次的议程设置研究中是孤立的两个元素,但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中,客体与属性通常是融合在一起的。史安斌和王沛楠在《议程设置理论与研究 50 年:溯源·演进·前景》指出,网络议程设置能够将客体和要素同时描绘在一个认知网络上,这无疑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公众的认知结构。

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 1+1》节目的议题及采访对象分析

《新闻 1+1》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节目坚持直播形式,追求新闻时效,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

(一)议题分析

1 月 15 日—5 月 19 日期间,《新闻 1+1》共关注 125 个议题,经过整理和分类,议题方向被分为 12 类,软件 NetDraw 绘制了“疫情关注”与各议题方向的关系,其中线条的度数表示议题方向被关注的次数,线条越粗则关注度越高,统计结果如下图一。

从节目关注的 12 个议题方向可以发现,《新闻 1+1》在选题策划上具备以下特点。

(1) 医疗和防疫是疫情报道的核心议题。医务工作和防疫措施的相关议题共计 45 个,占议题总数的 36%,可见节目将医疗救治和疫情防范视为此次报道的核心,而占议题总数 24% 医疗救助则更是报道的关键。报道重点体现了节目对于疫情期间主要矛盾的把握,折射出的是媒体对人民群众最根本的生命安全的关注。

(2) 国内报道由点及面。国内疫情最初在武汉爆发,随着疫情发展,国内各地区积极采取防疫措施,而与境外联系较为密集的地区则同时需要防范输入性风险。面向武汉地区和非武汉地区的议题关注比例接近 2 ∶ 3,其中重点关注的地区也随疫情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见, 从全局出发,重点攻坚是此次疫情保卫战的总体战略。

(3) 国外疫情报道持续升温。在全民抗疫的动员下,国内疫情实现较为良好的控制,但由于病毒自身特性,在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时,国外各地区却相继受到疫情较大冲击。国外疫情的议题数占总数的 19%,且出现频率在四月和五月明显上升。从中可以发现,一来我国抗疫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成效,二来我国关注世界其他地区的具体情况,以期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4) 社区治理和民生保障是报道反复关心的问题。社区和民生保障议题共占议题总数的15%,其中包含教育、社区、经济、交通四个方向,且这些议题在报道时间上较为分散。此次疫情,社区网格化管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成为保障民生和落实防疫措施的关键一环, 基本实现了精准防疫的目的。而伴随疫情的发展,恢复经济、返校开学也是常态化防疫下不能逃避的话题,因而对这些议题的关注在后期逐渐升温。

(5) 企业家和体育发展进入报道范畴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报道格外关注在疫情期间企业家的贡献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两者共占议题总数的 6%。虽然报道体量并不大,但是从中传达出媒体对我国杰出民营企业家的关注和认可,以及对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期待。

(二)议题关联度分析

在《新闻 1+1》关注的 12 个议题方向中,每个议题都存在媒体设置的网络议程,通过对主持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检索,运用软件 NetDraw 繪制了各个议题方向与该议题方向中问题的关系,其中线条的度数表示问题被提出的次数,线条越粗则媒体关注度越高,统计结果如下。

(1) 防疫措施是连接患者和医生护士的关键。在医务工作议题方向中,医生护士的议题共计 68 个、防疫措施议题共计 36 个、患者议题共计 44 个(见图 2)。此次疫情,医务工作者承担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国家高度重视医生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该议题的不断关注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医务工作者的感激与担忧。同时,对患者的持续报道也体现了节目对不幸被感染者的关心与祝福,也为防疫措施能够更好的在广大人民群众之间实施提供支持。

(2) 在疫情研究的基础上,合理进行管控和防疫措施的安排与实施。在防控措施的议题方向中,管控的议题共计 29 个、防疫措施的议题共计 24 个、疫情研究的议题共计 18 个(见图 3)。此次报道的采访对象中,专家学者的比例占据大多数。他们运用专业知识对疫情进行研判,并对防疫措施进行解读。由此可见,疫情防范以专业为导向,实事求是,通过科学理性的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并对公众详细解读和认真实施,体现我国在防疫之中的专业态度和科学精神。

(3) 物资为抗疫提供物质保障,病例检测、患者情况为疫情研究和防疫措施提供依据。 在武汉地区防疫的议题方向中,防疫措施的议题共计 18 次,病例检测和疫情研究的议题分别是13 次,患者的议题共计 9 次(见图 4)。武汉是此次疫情的重灾区,在这个千万级人口数量的城市里,早期大规模的患者使其医疗资源出现疯狂的“挤兑”现象,“武汉的医疗资源状况如何”“如何让各地物资支援及时到位”等都是节目在早期着重关注的部分。而疫情研究和防疫措施需要的是第一线的患者情况和病例检测出的相关数据,因而节目将向专家询问最新研究进展和询问患者情况进行高度关联,引导服务大众科学分析当前情况,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

(4) 疫情研究和防疫措施致力于解决非武汉地区的输入性风险和复工复产压力。在非武汉地区防疫议题方向中,防疫措施的议题共计 36 个、复工复产的议题共计 13 个、疫情研究的议题共计 12 个、病例检测和输入性风险的议题分别是 9 个和 8 个(见图 5)。武汉的“封城”措施使病毒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得到了极大的控制,非武汉地区的疫情情况与武汉地区相比较为乐 观,因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如浙江省),复工复产需要解决的相关事宜较为早的进入了 议程。而一些与境外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则需要面临的是境外的输入性风险,在疫情报道中后期, 甘肃、黑龙江、吉林分别被节目关注 1 次(见表 1),对输入性风险的防范也成为国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的重要问题。在这基础上的疫情研究和防疫措施的开展和执行,使得公众能够抓 住非疫情地区疫情发展的主要矛盾,并了解规律、理性思考。

(5) 对外援助合作、对内保障同胞,是我国对国外疫情研究后的综合举措。在国外疫情的议题方向中,疫情研究的议题共计 39 个、援助和合作的议题分别是 34 个和 24 个、留学生、同胞和回国议题分别是 14 个、11 个和 10 个(见图 6)。从关注的国家及地区分布来看,美国和意大利分别关注 3 次,塞尔维亚金额英国分别关注 2 次,其余 14 个国家及地区分别关注 1 次(见图 7)。中国在基本控制国内疫情后,承担大国责任,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并派出多支救援队伍为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帮助。同时,对同胞的保障是中国关注国外疫情的另一个重要目的,确保同胞的生命安全是中国大使馆的重要职责。

(6) 以居民为中心是社区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压力所在。在社区议题方向中,居民的议题共计 17 个,工作压力的议题共计 12 个、排查的议题共计 10 个(见图 8)。社区网格化管理在此次抗击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社区管理的核心落实到的是每一个居民,为每一个居民提供生活保障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支持是社区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而数量众多的居民和繁杂的工作也为社区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节目侧重从居民生活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出发, 向公众展现出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以期理解和支持。

(7) 师生安全、高考备战是教育部门制定措施的出发点。在教育的议题方向中,开学的议题共计 15 个、高考的议题 13 个、返校抗疫和学校抗疫的议题分别 8 个、心理和网课的议题分别 5 个(见图 9)。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此次疫情在国内爆发在上半年,处于高考冲刺阶段, 对师生的身体和心理保障也是需要特别重视的问题。节目从政策出发,沿着主体保障的线索, 为公众及时解读政策、厘清问题。

(三)采访对象分析

1 月 15 日—5 月 19 日期间,《新闻 1+1》节目每一期的采访对象数量在 1-5 位之间,绝大多数在 1-2 位,且采访对象的职业在多元分布下也有清晰的集中(如图 10)。

(1) 明晰官员职责,树立政府形象。从采访对象职业及数量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对政府官员的采访共计 49 次,占总体的 32%。疫情期间的管控措施关乎人民的生命健康,而管控的实施主体是政府部门。对政府官员的采访,有助于帮官员理清职责所在,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也使受众知晓该从何处采取民主监督。

(2) 聚焦医务工作,理解医务压力。从采访对象职业及数量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对医务工作者的采访共计 33 次,占总体的 22%。此次疫情,医务工作者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其工作压力巨大。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可以补充受众基于此的认识,理解医务工作者,创造更为良好的医患关系。

(3) 注重专家解读,打开专业视角。从采访对象职业及数量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对国家及地区卫健委专家的采访共计 22 次,占总体的 14%;对中国疾控中心和相关院士的采访也分别占到了总体的 7% 和 9%。专家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他们的解读往往严谨、正确。在疫情较为严重时,社会中往往充斥谣言,对专家的采访可以对谣言起到有效澄清作用,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思考。

(4) 多元参与,拓宽视野。从采访对象职业及数量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节目对其他采访对象的采访共计 49 次,占总体的 32%,他们之中包括学校校长、前线记者、企业经营者、院士等。选取他们作为采访对象,通常是由于要达到节目的时效性、反应社会热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 为受众提供了及时的专业分析,拓宽了公众视野。

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 1+1》节目的议程设置效果分析

(一)引起受众注意程度与激发受众获取程度

由于影响受众态度和受众行为的数据收集难度较大,因而此处的节目效果分析局限于引起受众注意力程度和激发受众获取程度的分析,根据《新闻 1+1》官方微博 2020 年 1 月 15 日—5 月 19 日每期节目的数据(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收集和整理(见图 11、图12) ,可以看出节目具有以下两点效果。

(1) 每期节目都能引起部分受众的注意,但引起受众注意的弹性较大。从节目的播放量、点赞数、转发数来看。武汉和非武汉地区防疫、防疫措施、病毒研究、医务工作的议题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受众关注,特别是对武汉地区防疫和防疫措施议题关注程度尤其显著,但其余 7 个议题引起受众注意程度较低。

(2) 激发受众获取程度一般,激发程度的弹性较小。从公众对于关键词“新闻 1+1”的检索次数(见图 13)和节目的评论数来看,节目对受众的激发程度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且程度处于一般水平,虽然信息引起了受众的注意,但信息对受众所产生的作用可能并不明显。

(二)媒体和公众认知网络对比分析

根据《新闻 1+1》官方微博 1 月 15 日—5 月 19 日每期节目的数据(播放量、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收集和整理,本文简要分析出公众的认知网络模型(见图 14),通过与媒体网络议程设置模型(见图 1)对比,可以分析出以下兩点。

(1) 受众对非武汉地区防疫议题和防疫措施议题的认知强度与媒体的网络议程设置较为一致。在受众认知网络模型中,对防疫措施议题和非武汉地区防疫议题的认知强度较高且分别处于认知强度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这与媒体网络议程中对这两个议题的强度与关联性的设置较为一致。

(2) 受众对国外疫情议题和病毒研究议题的认知强度与媒体的网络议程设置不一致程度较高。在受众的认知网络模型中,对国外疫情议题的认知强度较低,而在媒体的网络议程设置中, 对其的设置强度较高,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医务工作议题。此外,媒体对于病毒研究议题的网络议程设置强度较低,而受众对于该议题的认知网络强度较高,位于第四位。

四、对《新闻 1+1》节目网络议程设置的现实反思

(一)议程设置的框架僵化

2020 年 1 月 15 日到 5 月 19 日,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新闻 1+1》每期节目都会从当天或近期的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事件中进行选题,这使得节目在早期获得了较为良好的口碑。防控措施、国内的地区防疫议题都给受众及时提供了可靠的消息。此外,经济议题、病毒研究议题也受到了公众较大程度的关注,节目从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出发,从衣食住行等多角度提供信息。

但是,对社区议题、教育议题呈现出议程设置僵化、单一的问题。特别是在社区议题中, 对居民保障问题的集中设置,导致对社区工作者工作难度、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效率等问题有所忽视。而在教育议题中,对高考议题、心理议题有着集中设置,但是忽略了高考以外的广大师生的情况,这些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

(二)传播内容的过度重复

节目在疫情期间的报道中,采访对象集中在高级别的医疗专家、学者院士,从科学的角度为公众提供专业的知识。但由于专家学者所秉承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对问题的回答时常保守和慎重,然而公众对病毒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往往充满期待,因而受众会因为采访对象过于审慎的回答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传受双方共同造成的。一方面,由于节目的严肃性质和专家学者的职业要求以及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受众对于安全的迫切性需求。针对此问题, 媒体需要通过长期的影响使公众具备更高的科学素养,同时对节目问题的设置和采访对象的多元安排也可以为这一现象带来转折。

(三)传播效果的测量手段有限

节目的观众反馈信息局限于收视率、点赞数、评论数、转发数,这些数据往往只能分析出受众对节目的注意和信息获取的相关内容,但对于深入分析节目对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影响仍有很大程度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拓宽公众的反馈渠道,让受众自觉反馈信息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需要进行长期的受众调查,显然这对于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要求,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往往需要长期的实证研究才会挖掘出具有较高信度的数据。

五、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 1+1》节目代表主流媒体为公众在信息嘈杂的境遇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信息和知识,其坚守在疫情报道的前沿,提问往往尖锐而全面,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评论报道提供了正面的经验指导。本文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闻 1+1》节目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在网络议程设置理论框架下,分析了其节目议题、采访对象、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网络议程设置进行现实反思,得出节目议程设置框架僵化、传播内容过度重复、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等结论。但仍需指出,该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由于影响受众态度和受众行为的数据收集难度较大,因而节目效果分析局限于引起受众注意力程度和激发受众获取程度的探究,从而缺乏一定的长期传播效果研究成果的支撑。期待后续相关研究能够在总结经验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理论支撑、完善研究方法,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猜你喜欢
议程议题防疫
“豪华防疫包”
环球时报(2022-05-20)2022-05-20 13:05:53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防爆电机(2022年1期)2022-02-16 01:14:08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防疫、复工当“三员”
人大建设(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0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14
德国《2010议程》议会辩论的话语分析
第六届全球深商大会议程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G20为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机电信息(2015年8期)2015-02-27 15: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