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评价与实学内涵的变迁

2021-05-16 11:08程艳芳
民族文汇 2021年16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

关键词:实学  实学思潮  宋朝  佛道  明清时期

宋代朱熹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儒学的经世传统一脉延续,纵观朱熹一生他明体达用勤于实践,善于把所学所思运用于改善民生、辅佐帝王,是古代士人成功的典范;另一方面,朱熹理学也发挥了重要的经世作用,主要体现在朱熹理学被宋、明、清历代帝王钦定为科举应试范围,他所著《四书五经集注》成为科考教材得到广泛普及,在多个朝代发挥了选拔人才,对读书入仕之人进行人伦教育的作用,为封建政治统治发挥了重要的礼制作用。

朱熹一直推崇实学,并把自己的学问定位在“实学”上,如果了解了朱熹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就能够清楚地理解朱熹之所以大力提倡“实学”的原因以及他所谓“实学”的内涵。宋朝建立后停止了后周的废佛运动,宋代在佛教政策上吸收前朝经验,更加趋向于理性:一方面要发挥佛教有益政治的功能,一方面又要严格限制僧尼人数过多等不利因素,对待佛教的政策也因时局而不断调整,有支持,又有限制,总体表现为理性的良性政策。总体上佛教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受众面扩大,影响范围波及社会各个阶层,可以说在皇亲国戚、读书之人、士子官员,都不伐信奉佛教或收到佛教深刻影响的人。朱熹早年也是出入佛、道,身边师友信奉佛教者不乏其人,所以朱熹终身诗作之中都未能完全免于禅意的影响,朱熹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但他自己本着经世济民的入世态度,经历了多位业师的授业教导,以及在实践中对师友的辨别,所以后来非常清醒地识别了儒学、佛学、老学等根本的不同之处,经过了自己的学术成长期后,他最终致力于反佛反道,传统儒者兼济天下的文化传统,在朱熹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一生读书做官,辅佐君王,著书立说,经世济民,自己过的非常清苦清廉,为人正直,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正是关心国计民生的儒家心性帮助他认识到儒教、佛教、道教的根本区别,认识到实用之学(经世之学)与空寂之学的差异,所以朱熹反佛、反道的立场是坚定而决绝的。朱熹力倡“实学”,对实学非常重视,对“实学”概念和范围做了多次阐述,对宋代及以后实学概念的实用发生了关键影响。

正是由于宋代佛、道的影响,士人、百姓、皇亲国戚信奉者众多,而让朱熹意识到了事态对于国家政治统治的严重性,所以他从维护国家统治的角度,对佛道之流甚至俗儒记诵词章之习都是他批判的对象,“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说,无致知之功,无力行之实”(《朱文公文集》卷46)。在 《大学章句序》 中,朱熹指出,从汉唐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他的实学思想,是在同俗儒的‘无用”与佛老的“无实”的辩论中发展起来的,那么,朱熹所谓“实学”是什么样的学问呢?他在《中庸章句》的《题解》开篇讲程子释《中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他认为符合儒家中庸之道才称得上实学,进而他批评“近世学者不知圣门实学之根本次第,而溺于老、佛之说,无致知之功,无力行之实”(《朱文公文集》卷46“答王子充”)。可见与实学是与佛道对立的儒家经典之学,更为关键的一点,朱熹思想当中非常闪光指出在于他提出了“践履”,“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殊不知因践履之实,以致讲学之功,使所知益明,则所守日用。”(《朱文公文集》卷46)可见朱子十分强调实学,并对实学进行了具体的范围划定,凡离中庸之道者皆为空虚无用之学,比如,他认为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老庄和佛是无实之学,而且呢实学贵在践履。

为什么朱熹自认为实学的理论在明清时期成为实学思潮批判的对象呢?朱熹当时所反对的佛道到了明清实学思潮中依然是批判的对象,那么朱熹之学为什么也成为批判对象呢?除了明清时期士人比较统一的认识,即程朱理学因“空”而无用的社会功能定位外,这里想在补充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宋明理学适用于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封建专制时代,而明清时期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是社会阶级基础的变化,社会上除了有农民阶层,手工业阶层开始增加扩大,商业逐渐发达,北京、南京是当时重要的大商业中心,此外全国还分不了许多商业城镇。市民阶层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击破了传统农业社会的阶级构成,利益和要求有所不同,新的阶层利益诉求不同,他们与传统农民不同,提倡实践、讲求实用、追求功利、渴望平等、要求教育要培养适应商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经世人才,反对虚玄、空谈、不切实际于世无用之人。维护皇权统治的宋明理学是适用于农业社会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而社会阶级基础的变化,新兴生产力的产生,需要新的意识形态,宋明理学没有改变但宋明理学的颓势已无法挽回,以实学代替理学成为历史必然趋势。第二,外部环境的变化。明清时期的科学复兴和“西学东渐”,与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中叶以后,除了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葡萄牙人开始东来中国,尔后荷兰、西班牙、意大利、法、德等国德传教士也相继来到中国。以利玛窦为代表德耶稣会士标榜“学术传教”,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为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提供了科學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天瑜 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杨培之,《颜习斋与李恕谷》,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作者简介:程艳芳,韩国庆星大学在读博士,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东亚文化。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徽州民居建筑风格研究
论明清时期广西少数民族户口的调查统计与入籍问题
浅析明清时期处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两方高阳碑志拓片看明清两代的学规禁例
明清之际外销瓷的西洋化及其历史内涵
明清时期徽州书院的资金来源
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藏铜造像选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