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手工棉鞋以其良好的保暖性和透气性受到越来越多城乡居民的喜爱。
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天台村50 岁的返乡妇女韩忠芬的家中,三层楼的屋子堆放的全是成品或半成品棉鞋,足足有3 万多双。“这只是我其中的一部分棉鞋,一年下来我要做10 万双,不仅有50 万元的利润,而且还让周边妇女在家中就实现就业增收。”韩忠芬一边翻动正在烘干的棉鞋,一边说。
在韩忠芬加工棉鞋的屋子里,3名妇女正在忙着缝制鞋帮,旁边,两台缝纫机正不停地运转着。
2017 年春节,在浙江宁波一棉鞋厂从事了25 年棉鞋加工的韩忠芬回家过年,看到家乡泸州很少有人干这行以后,她察觉到了蕴藏的商机,于当年辞职回到家乡,利用自家地处村道边的三层楼房作车间,开始了棉鞋加工。
韩忠芬说,加工棉鞋是手工活,生产慢,鞋帮可以用缝纫机缝制,但鞋底必须靠人工缝制,因此,要想提高产量就必须雇请更多的工人来帮忙。于是,从2017 年4 月开始加工棉鞋后,韩忠芬就专门雇请了10 多个姐妹来帮忙,在对她们进行短暂的培训后,全部上岗操作。
之前,泸州当地经销的棉鞋都是从浙江的鞋厂批发而来。2017 年5 月,当韩忠芬拿着样鞋来到泸州商贸城向棉鞋经销商推销时,由于样鞋做工考究,质量好,当即就得到了商家的认可,泸州6 个商家还与韩忠芬签下购买全部加工棉鞋的协议。当年,虽然只加工了3 万多双棉鞋,但韩忠芬却从中获得了15 万多元的利润。
首次回乡创业加工棉鞋就尝到了甜头,特别是手握订单不愁销,这让韩忠芬信心倍增。从2018 年开始,韩忠芬就开始扩大加工规模。为了解决家中场地不足的问题,韩忠芬将棉鞋的鞋帮、鞋底等加工工序分散给姐妹们在自己家中加工,让姐妹们实现了灵活就业增收的同时,棉鞋产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两年,韩忠芬加工的棉鞋产量都在10 万双左右,一双有5 元的利润。
“如果不是韩忠芬送来鞋帮让我在家缝制,我一个月下来哪来2000 多元的收入呀?”正一针一针缝着鞋帮的天台村57 岁的脱贫妇女罗元珍,感慨地说。
2 0 1 6 年 6月,罗元珍丈夫赵显铭突发脑梗,虽然经过医治抢回了一条命,但赵显铭这一病,让本就是贫困户的家庭雪上加霜,更欠下了1 万多元的债务,特别是赵显铭已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还需要罗元珍照顾。2018 年,韩忠芬将棉鞋分散送给在家的姐妹加工后,罗元珍主动承接了缝制鞋帮工序,一个月下来,有2000 多元的稳定收入。现在,罗元珍既能在家护理丈夫,还能靠缝制鞋帮赚钱养家,不仅还清了债务,家中的几间屋子也已重新进行了装修,还添置了空调,生活越来越好。
如今,韩忠芬靠着将缝鞋帮、缝鞋底、敲边等工序分散加工,让天台村及周边在家的53 个妇女实现了居家就业。一个月下来,这50 多个妇女平均收入都在2500 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