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才是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八耳镇石凼村村民,自1989 年初二辍学后,就一直在广东毛织厂打工。由于为人踏实、勤奋好学,几年后,他就被毛线厂聘为师傅,除了负责毛线厂的技术指导,还负责机器设备维修,工资比以前翻了一番,日子过得繁忙而充满了希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12 年,刘银才由于头昏、呕吐,去医院检查后才得知,他的脑部长了一个很大的肿瘤,而且还患有矽肺病。他只得匆匆辞去毛线厂工作,回到老家治病。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刘银才的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但遗憾的是他此后再无法干重体力活,而且这次大病不仅花光了他们小两口多年来的积蓄,还欠了亲戚朋友7 万多元的债务。“屋漏偏遇连夜雨”,第二年,刘银才的病还没有好,他老婆又生病了,她也不得不辞职回家治疗。一家人债台高筑,又失去了所有的经济来源,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
刘银才心急如焚,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但是他明白,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如果自己倒下,这个家就彻底没希望了,为了家人,他一定要振作起来。做些什么呢?他苦苦思索。就搞养殖吧,养殖有一定基础,但想起1997 年的那次养兔经历,他又犹豫了。
当年,刘银才23 岁,凭着一腔对养殖业的热情和创业成功的渴望,拿出自己外出打工8 年的积蓄,在自家屋子旁一砖一木地建起了一个简易兔舍,花高价在重庆买到30多只种兔。买回种兔兴奋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买回的种兔居然有些是已经配种一两年接近淘汰的,有的还存在一些生理缺陷。没过多久,由于兔舍卫生条件差,有些兔子生病拉稀,得了具有绝症之称的“真菌病”,没多久就死了。刘银才只好放弃了这个兔舍,把幸存的兔子进行转移。转移到其他地方后,兔子繁殖很快,可是由于没有找到销路,兔子越积越多,加上六月天气又闷又热,也没有相关的通风设备,所有的兔子都死了。刘银才赔光了所有的积蓄,走投无路,只好无奈地选择再次去广东毛线厂打工。
现在,因为生病,他又回来了。考虑再三,决定再次冒险,再搞养殖业。
凭着自身踏实、勤奋的好印象,刘银才向亲戚朋友借了4 万元,修了几个小型猪圈,买了4 头小猪、几十只鸡鸭开始养殖。他还拖着有病的身体,在生产队闲置的水田里种植了几亩稻谷;遇上赶场的日子,就到近处几个场镇去卖自己种植的蔬菜,日子就这样艰难地支撑着。
2014 年,刘银才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时,经过多年的治疗,他的身体慢慢有所好转。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上门走访,劝他扩大养殖规模,最后刘银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选择了行情较好的育儿母猪家庭式养殖。
2015 年,刘银才又向亲戚朋友借款7 万多元,修建了一个270 多平方米的养猪场。由于有前几年积累下来的养殖经验和技术,他的育儿母猪和猪仔长得很好,不久就有了可观的成效。可是不久,受行情影响,猪肉价格大幅下降,猪仔的价格也随着下降了很多,整体算下来猪场又亏了很多。继续养殖还是放弃?刘银才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冷静下来整理好思绪后,他决定采纳政府工作人员的建议,减少育儿母猪的饲养,重点养殖繁殖力强、生长周期短的兔子。
2016 年2 月,通过朋友的介绍,刘银才前往重庆阿星兔场养殖基地学习养兔技术。同年8 月,他向国家无息贷款5 万元,总投资20 万元,建了一个占地面积300 多平方米的养兔基地,又从重庆购回400 只“伊拉克”种兔,办起了养兔场。
在养殖过程中,他经常挤时间参加县畜牧局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会,有时不懂的还通过电话咨询。两个月后,他的第一批兔子就出栏见到成效了。由于他的养殖颇具规模,所以吸引了来自成都、重庆的客户直接上门拉货。不到一年时间,刘银才养殖的母兔存栏量从原来的400 多只发展到上千只,年收入10 万元以上。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刘银才踌躇满志,决心在养兔成本和效益上大做文章,他开始尝试自己做饲料,打算自己做兔肉加工,决心在邻水县这片天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养兔王国,希望有更多的合作者一起,把养兔做成一个产、销、加工为一体的一条龙的产业。
除了发展养殖外,刘银才还把发展的目光放在种植上,他打算下一步要因地制宜,充分利养殖场的粪便,搞有机蔬菜种植。他说:“只有不断地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才能更好地带动家乡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